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發展探究
【第一章】毛南族儺面具創新設計探析緒論
【第二章】毛南族儺面具概況
【3.1 3.2】傳統工藝向文化創意轉型的時代背景
【3.3 3.4】毛南族儺面具的品牌化設計的骨架
【3.5 3.6】毛南族儺面具核心角色視覺元素分析
【4.1 4.2】建立毛南族儺面具數字化圖像數據庫
【4.3 4.4】毛南族儺面具“再設計”的材質轉換
【4.5】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設計的整合應用思考
【結論/參考文獻】毛南族儺面具文化傳承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2 章 毛南族儺面具概況
毛南族儺面具作為毛南族文化的代表,是毛南族瑰寶。它不僅有著豐富的視覺藝術語言,還承擔著記載歷史、傳承文化、表達生活的三項任務,與毛南族老百姓的傳統生活密不可分。只有了解并且記錄儺面具的整個發展現況,分析傳承斷帶的原因和發展的困境,才能系統地發現問題、找到問題,為傳統文化找到轉型發展的新出口。
2.1 毛南族儺面具的民族意義
2.1.1 精神信仰
面具是毛南族儺文化的載體,在信仰的世界中,“儺”是難以言表的符號,它是基于原始先民對萬物不解之謎的恐懼而產生的某種文化現象。毛南族與其他生活在深山密林等偏遠地區的弱勢民族一樣,自古以來被電閃雷鳴、驟雨洪澇、地震山搖這些無法被掌控的自然現象所威懾,卻又百思不得其解。為解脫生老病死、天災人禍帶來的不安全感,他們將敬畏之心交予神靈庇佑,由此漸漸形成了虔誠的民族信仰。
毛南族是一支擁有原始宗教信仰特征的民族,他們崇尚多神的同時,還保留著祖先崇拜的痕跡。毛南儺正是由多種文化元素雜糅在一起,組合而成的具有當地風土人情特色的民族信仰。千百年來,儺神信仰在毛南鄉民的生活中扮演著精神依托、精神安慰、精神糧食的角色,它“解釋”了人類無法操控的福禍幸災與生老病死,是這個民族在生存繁衍時自我寬慰和約束的信條。
2.1.2 毛南族禮俗文化的集中代表
民間的儺文化活動,基本上是由一整套完整的祭祀體系呈現。它具體又包括儺面具、儺戲服、儺舞、儺樂、詩經唱本、神壇、劇目等元素。毛南族的儺戲服已在文革時期全部損毀,幾近無例可尋;毛南族的儺舞蹈和樂曲,形式較為單一而辨識度相對較低;其詩經唱本大多以毛南族語詮釋,小眾而缺乏傳播的感染力。
而儺面具是“毛南族儺物件”中最易于識別的文化形象,同時也是毛南族儺文化組成部分中最能單獨體現其信仰內涵的載體之一。毛南族人之于儺神信仰的生活體現,都蘊涵在 36 副面具之中,它是整個民族信仰高度集中且最易于識別的文化象征。如“家仙”儺神,體現了毛南族的祖先崇拜;“師公”面具則將扮演儺神的師公(藝人)從凡人提升至神仙地位,表達了毛南族人對師公身份的尊敬;儺神“瑤王”,不僅是毛南族人從現實故事中自推自創出的角色,這副面具故事背后示意的內涵則是毛南族人知恩、感恩,不忘回報 的 民 族 精 神 .
2.1.3 生產生活的附屬品
在毛南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儺面具無處不在。過去,鄉民們習慣將儺面具置于屋內大堂,與祖先牌位供放一處,面具即表示神仙的牌位?,F在,鄉鎮里每家每戶的大堂入口的左邊墻角處,都供奉著素有“毛南族財神”之稱的儺神靈娘的牌位。在環江縣中心的文化廣場上,還設立有全世界最大的石雕儺面具像。如今每一年的分龍節,毛南山鄉都會舉辦以“儺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活動。如 2014 年在環江縣城(6 月 20 至 22 日)以及下南鄉(6 月 25 至 27 日)舉辦隆重的分龍節活動,其中涉及到與“儺”相關環節就有:納牛開壇儀式、祈福儀式、儺面狂歡嘉年華、儺面幡繪制展等。
2.2 毛南族儺面具的歷史沿革
毛南族是一支由當地土著和外來部族通婚結合而成的少數民族,外來先民們因為種種原因經由中原遷徙至南方山鄉,毛南族儺文化的最早引入者或就來自于這些外族先民。緣由于此,毛南族儺面具形象的沿用或變遷,或許也就隱藏在這些來自遠方的歷史故事里。
2.2.1 毛南族儺面具的起源
a.毛南族姓氏族譜。
環江地區毛南族主要由五大姓氏族人組成,他們分別是譚姓、覃姓、方姓、盧姓、蒙姓?,F如今傳承毛南族儺文化的民間藝人們,無一例外都來自于五大“姓氏”世家。
據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境內鳳騰山毛南族古墓群石碑上銘文記載,明朝嘉靖年間(公元 1522 年-1566 年),毛南族譚姓始祖“譚三孝”到毛南山鄉定居,因與當地“方”姓族人聯姻,生兒育女、互通土語,發展成毛南族。史至清乾隆年間,譚家后人譚燦元撰寫《譚家世譜》,使用“毛難”一詞稱呼毛南族?!懊y”作為毛南族的近代名稱出現,被“勒石永存”.
無獨有偶,除譚姓之外,其余各姓氏家族“聯姻以傳后”的故事大都相似:因始祖來到毛南山鄉與當地男女通婚,后代隨當地原住民講毛南話,因而逐漸被同化,發展成為毛南人。這些姓氏族史從側面佐證了毛南族是在原土著居民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外來民族的成分而形成的族群這一理論。在失去史料文獻的困境下,我們依舊可以猜想,儺面具及其文化在毛南族地區的出現和發展是否與這些外來的氏族有關,它們是否就是追溯毛南儺存在于毛南山鄉最有利的時間線索之一。
b.毛南族儺文化的傳承世家。
毛南族因為只有民族族語而沒有民族文字,所以缺乏以文字記載的史料供后世參考。
依照毛南族人慣于將手藝世代相傳的傳統習俗分析,粗略估算毛南族儺面具存在的歷史時長的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是以儺面具手工藝人的傳承家譜推算?,F毛南山鄉地區制作儺面具的民間藝人有兩位,他們是方振國老人與譚信慈老人。據方振國老人回憶,方家制作的毛南族儺面具的歷史不長,起始于清代,由其祖輩方太群開始,傳至近代方啟秀(方振國祖父)、方孔狀(方振國之父)、方振國、方文展(方振國之子)。譚信慈老人則稱,制作面具是他年輕時慢慢養成的個人喜好。因為跟著師公班子跳儺戲,漸漸喜愛上了儺面具,于是自學成才,成為了既能跳儺戲又會雕刻面具的民族藝人,與祖輩并無傳承關系。
第二種,以儺戲師公的傳承家譜推算。只要儺戲存在,儺面具就存在,根據儺戲班師公家族的族譜反推,以最古老的譚三崗師公一家推算,已傳師十五代的譚家師公從事儺戲神職已超 300 年。若按每一傳代時間間隔 25 年計算,自明末清初開始,毛南族儺面具在毛南山鄉至少已經存在了 375 年。(詳見圖 1)
2.2.2 毛南族儺面具的文化苦旅
a.鄉民口述文革時期的記憶
1966 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到來。十年間,無數的文化典籍付之一炬,民間文物遭到洗劫。所謂的“除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運動漸漸演化成了一段壓迫知識分子,迫害民間藝術家的“打倒迷信、掃除牛鬼蛇神”--打人、批斗、抄家的恐怖時期。
據鄉民回憶,那些被定性為宣傳迷信活動的百姓要罰住牛欄,甚至連談論迷信相關事物也要被拷著手指,吊起來罰站兩天。而從事迷信活動者的職業和行為因與“共產主義信仰”相違背,重則有被槍斃的可能。
以方振國老人和譚三崗師公的口述內容為例,還原部分文革時期的儺文化遭遇:
第一,大量的老面具被集中焚毀;方振國家老人將八副清代嘉慶年間儺面具埋藏于地下,使之躲過一劫。這八副面具,現成為環江毛南族地區僅存的年代最久遠,圖紋保存最完好的面具。譚三崗師公將一套祖傳老儺面藏匿于深山洞窟中,現在在他所主持的還愿儀式中還在使用,但受到洞窟潮濕環境的長期侵蝕,面具原有的圖紋早已消失。目前人們所能看到的面具圖紋是后來加工還原的,且還原程度差,圖紋參考價值不盡人意。
第二,大量的經書、掛畫、史籍被焚毀;毛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在與外族通婚交融的歷史長河中,毛南族人學會了以漢字紀錄自己的文化。毛南族儺文化從哪里來,毛南族儺面具神譜人物的背景考究,或曾有紀錄于相關史籍之中,但這段歷史卻難以考察還原。
第三,幾近所有的儺舞服飾被焚毀;現今到環江縣毛南山鄉觀看儺戲表演,除卻面具、簡笏、符筶、銅鈴等這些“大齡”道具外,其服裝無一不是近年購入的商業產品,簡易而粗糙,毫無工藝可言。在方振國老人家中,還珍藏有一件據稱有 200 年歷史的清代戲服,但也殘破不堪,無法穿戴表演。
b.鄉民口述“除六害”時期的記憶文革結束后,緩和了一段時間的文化氛圍又緊張起來,夾縫中生存的民間文化再一次受到清洗。1989 年 11 月 13 日,國務院召開電話會議,部署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掃除賣淫嫖娼、制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拐賣婦女兒童、私種吸食販運毒品、聚眾賭博和利用封建迷信偏財害人等社會丑惡現象的統一行動。在那個混亂的特殊時期,“迷信活動”與黃、賭、毒、盜、流氓并稱為六害。因此,一切帶有迷信色彩的“毛南儺”活動再次被定義為“丑惡的社會現象”遭到清洗,眾人避之不及。毛南族儺文化遭遇文革結束后的另一個被雪藏的寒冬。
c.文革后社會環境緩和的契機。
第一,“好日子”的巧合。文革結束后,各地政府征兵工作繼續開展,每到征兵時節,各地基層都要選擇合適時間來作為征兵的“好日子”.據方振國老人回憶,當年政府挑選的“好日子”與民間迷信所信仰的“好日子”屢屢重合,人們開始相信共產主義的“好事”
與舊時迷信的“好事”在某些方面是相吻合的,于是又漸漸開始接納舊時信仰,文化約束慢慢變寬松。此時,那些忠信于舊時信仰的人們才敢開始重拾舊業,重溫舊物。
第二,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上文提到的蒙國榮先生受臺灣清華大學王秋桂教授之約編寫的《廣西省環江縣毛南族的還原儀式》一書在臺灣發表并被聯合國圖書館收藏的故事。
這件事當年在環江地區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凇奥摵蠂钡挠绊懥?,包括當地政府官員在內的許多人不再單純的將“儺”看成是落后的封建迷信活動,而是開始理性地正視“儺”
這一被搬上世界舞臺的民間文化。毛南族的傳統信仰和祭祀活動不再受到旁人白眼和阻撓。
2.3 毛南族儺面具的保存現狀
2.3.1 民間幸存古代儺面
a.儺面具手工藝人方振國家的古儺面
方振國老人家中現存有制作于清代嘉慶年間的保存完好的老儺面八副。據老人家回憶,這八副全部出自方老人太祖父--方太群之手。除面具色彩大部分剝落之外,其木質和造型都無損壞。這套幸存的八副老儺面,成為了方振國老人乃至未來傳承人制作面具的參照藍本。
b.儺戲師公譚三崗家的古儺面
師公譚三崗自存有一套老面具,現今每逢掌壇做儀式時,仍會使用。這套面具因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祖輩偷藏于高山洞穴之中,用土壤掩埋,使面具受到濕氣侵蝕,面部原本的色彩和圖案已經剝落,經過重新刷飾后,已看不出老底圖的原貌。
2.3.2 現代制作的新儺面具
近 20 年,民間手工藝人們所新制作的毛南族儺面具,多隨著外來的專家、學者散枝落葉。借由學者們來往環江縣考察、學習、調研儺文化的機遇,儺面具們也得到了跨地區傳播,甚至是漂洋過海的經歷。但由于缺乏保護意識,這些經由手工藝人直接定做售出或作為文化交流贈品的面具,它們的資料沒有得到詳細記載,據不完全統計,方振國老人制作的成套的毛南族儺面具曾出售或者贈與給廣西、北京市、日本、韓國等地區或個人收藏。
2.3.3 廣西境內博物館館藏展示
環江縣文化館館藏:現存于環江縣文化館中的 36 面儺面具,其面具造型皆為方振國老人所雕刻制作,但后期色彩與圖樣繪制轉由博物館工作人員完成,使部分面具形象產生錯亂,與原型人物所匹配的標志性圖樣有出入。
廣西民族博物館館藏:廣西民族博物館館藏的毛南族儺面具共展示有 50 副,取自民間各家流派。其中展示的毛南族儺神角色包括三界公、家仙、雷兵、瑤王、瑤婆、萬歲娘娘、花林仙官、三娘、靈娘、土地等,但并未在其展示空間內做相應的名稱標示,只是集體展出。
2.4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民間傳承人現狀
2.4.1 毛南族儺文化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4.2 毛南族民間傳承人現狀
這些毛南族儺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們大致可被分劃為兩類,一是面具制作的手工藝人,二是掌壇做法事的儺戲師公。歷史上,這兩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共同延續毛南族儺文化的同一紐帶。而在現代,“年事已高、久居鄉里、經濟條件并不優越”,也是這兩類民間文化傳承人共同的生活寫照。
以儺戲師公譚三崗師公和譚雄志為例:一年當中的秋、冬、春三季,掌壇做法事的師公會召集他們所帶領的儺戲班子隊伍回到鄉里,為需要“還愿”的家庭主持“還愿儀式”.
一套完整的儀式共耗時三天,結束后師公們能夠得到主家一定數額的禮金作為消災納福的報酬。其余時間,師公們一般都要遠離鄉里,到城鎮去打工,以貼補家用。
以儺面具手工藝人方振國老人和譚信慈為例:匠人年齡偏大、面具制作周期長、工藝要求高、沒有頻繁的“市場需求”、也沒有穩定的面具銷售收入,不能依靠手藝養家糊口,導致手工藝人的家庭生活水平更為艱苦。手工藝人家庭同樣需要外出打工賺取家用,但因兩位老人年事已高,維持生計的任務不得不交由其他家庭成員完成。經濟條件的不穩定,是年輕一輩毛南族人不愿傳承儺面具制作技藝的重要因素之一。
2.5 毛南族儺面具傳承情況和漸失原因
2.5.1 毛南族儺面具傳承情況
根據鄉間調查,現今仍然在世的儺面具手工藝人僅剩兩位:一位是居住在環江縣洛陽鎮江口村大河屯的方振國老人,現年 79 歲。另一位則是環江縣下南鄉塘八村的譚信慈老人,現年 72 歲。
洛陽鎮方振國老人之次子方文展,是目前方家儺面具制作的唯一傳人。近年來在老人家的身傳言教下,已經學習和掌握了全套木雕制作的工序、技巧,并且夠獨立制作部分造型簡單的儺面具。而居住在下南鄉的譚信慈老人一脈,并未有繼承儺面具制作手藝的傳承人。也就是說,除了方老人父子與譚信慈三人以外,再沒有任何毛南族人從事儺面具制作工作,也沒有任何第三方機構承接生產工業化的毛南族儺面具。所以,毛南族儺面具正面臨著十分嚴峻的文化傳承斷鏈和技藝失傳的危機。
2.5.2 傳承漸失的原因
a.傳承漸失的內因。
第一,信仰觀念改變。年輕一輩毛南族人不再將儺神視為第一信仰,使儺文化的生存土壤開始瓦解。在從“敬神”變成“娛人”的這一過程中,失去百姓信仰支撐的人氣,“儺文化”不再適于以信仰求生存,這勢必會導致傳承漸失。
第二,掌握儺面具制作技藝的老藝人相繼去世,導致面具數量銳減。在毛南族當地,生產制造面具的主力軍不是機器,而是人力,制作人數決定了面具產出的多少。由于歷史上的儺面具不是當做生活必需品在流通,過去的儺面具制作不在乎產量的高低。在無傳承人的情況下,一旦掌握面具制作技藝的老藝人逝世,獲取面具的渠道便隨之減少,其流派風格也會隨之消失。
第三,現今從事儺面具制作的老藝人年事已高,使面具產出周期加長。當其他老藝人相繼逝世后,在世的手工藝人就成了面具制作為數不多的主力,在沒有其他工業機器的輔助下,面具制作、產出周期會因人體力、精力的減弱而加長。數量上的弱勢,在無法滿足當地購買需求的同時,也很難滿足對外流通的要求,減少了外界對毛南族儺面具及其文化認知的機會,間接成為文化消失的原因。
第四,儺面具制作耗工、費時、耗材,不易獲取、不便攜帶,阻礙流通。老一輩匠人不以盈利為目的,完全憑借著對信仰的執著,以“興趣愛好”維持生計。以一套完整的毛南族儺面具制作周期(共 36 副,一副面具制作時長為 7 天)計算,儺面具手工藝人的年收入僅有一萬余元。事實上,只有依靠其他家庭成員經濟收入的支撐,老一輩手工藝人才能夠免除生活之憂,持續不斷的制作新面具。這些與現實生活經濟需求極不相吻合的勞動力付出和經濟回報,也成為年輕一輩毛南族人無法傳承儺面制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b.傳承漸失的外因。
第一,生活方式改變,現代多元文化交融速度且頻繁,古老傳統與新時代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使得儺文化傳統漸漸淡出年輕一輩毛南族人的生活。
第二,缺乏對文化傳承的人才培養意識。在經濟條件發展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長期缺乏民族文化的宣傳教育和人才培養意識,老百姓從根本上沒有了解、理解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在缺少后備人力資源的情況下,毛南族儺面具也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
第三,缺乏經濟效益和物質驅動力。過去的農村生活是“只要天不犯難,民可衣食無憂”,但這一農村居民沿襲數千年的自然經濟自給自足模式已經不復存在。在濃重的保守觀念與新經濟需求的相互作用下,一旦當經濟需求轉變,儺面具傳統傳承模式就無法在缺乏經濟效益和物質驅動力的前提下生存,人們很難再以“興趣愛好”說服自己從事幾乎無利可圖的儺面具制作職業。
第四,缺乏應用思考。在環江毛南族地區,傳統儺面具沒有延伸應用,使用范圍有很大局限。越來越多的外來學者、游客、文化愛好者到訪,希望了解、擁有、收藏與其相關的文化產品,特別是作為民族文化代表的儺面具。由于木制面具本身制作和使用的局限性,使得相當一部分人不得不其思考購買成本和使用價值,從而放棄收藏,減少了產品流通和文化交流互動。
2.6 毛南族儺面具傳統傳承模式的劣勢反思
當今世界的任何一種文化,都不能夠脫離當下的時代特征和生活方式而獨活。綜上所述,由于文化斷層、經濟環境落后、傳承漸失等原因,這些制作工藝繁瑣、耗材耗時的毛南族文化代表--儺面具,已經走到了歷史洪流的岔路口,失去信仰支點和流通價值,正在與現代生活漸行漸遠。因此,想要良性生存,民族文化的發展就需要改變思路、與時俱進、事實求是。
第一步,要彌補文化繼承的斷層。過去毛南族儺面具的傳承模式,一般是由老藝人傳授給喜愛儺面具制作的年輕人,古老的儺面具歷史與神話故事背景除了由古籍記載,還會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保留下來。但在筆者走訪鄉間田野調查時發現,歷經古籍焚毀、老面具丟失、文化斷層等原因,毛南族儺面具背后的古老歷史與故事已再無人記述整理,導致即便是中年一代毛南族人,也早已失去了認知本民族文化歷史的能力,失去繼承文化的中堅力量,最終將導致儺面具及其文化失傳。所以,現代學者協助梳理和記錄毛南族儺面具的文化故事背景,是毛南族儺面具傳承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民族文化品牌化轉型的必要前提。
第二步,傳統文化轉型發展時需要加入經濟的考量。經濟條件相對較差,生活水平普遍較低,年輕勞動力缺乏從事文化傳承的動力,是毛南族儺面具面臨失傳困境的根源之一。
除了缺少政府資金的補助支持,儺面具制作本身并不能帶來客觀的經濟收入,無法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從而提高生活水平。因此,探索毛南族儺面具的可持續性發展模式變得尤為重要。在文化轉型的過程中,應該加入對經濟效益的思考,在盡可能保持文化本源的前提下,關注與百姓生活關系密切的經濟效益問題,才能夠使人與文化產生相互依存的需求感、增加文化和生活之間的粘黏性。
第三步,要以創新思維改變文化發展模式。毛南族儺文化生根和發展于經濟文化水平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山區,信息相對封閉,對外的交流頻次不高,缺乏高效率的傳播途徑和渠道。其儺文化資源沒有經過合理科學的系統整合,缺乏對文化資源深度挖掘、梳理、研究、拓展的思考。憑借“現做現賣”的單一發展模式生存,與現代社會溝通反應遲緩,在數字化傳播過程中處于明顯劣勢。在信息碎片化和資訊高速變化的當代,“無節奏、沒聲音”相當于沒生命,毛南族寶貴的文化資源還尚未能轉化為文化資產。在古老信仰完全銷聲匿跡前, 為傳統民族文化尋求和梳理出一套適應時代的發展模式,已經迫不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