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發展探究
【第一章】毛南族儺面具創新設計探析緒論
【第二章】毛南族儺面具概況
【3.1 3.2】傳統工藝向文化創意轉型的時代背景
【3.3 3.4】毛南族儺面具的品牌化設計的骨架
【3.5 3.6】毛南族儺面具核心角色視覺元素分析
【4.1 4.2】建立毛南族儺面具數字化圖像數據庫
【4.3 4.4】毛南族儺面具“再設計”的材質轉換
【4.5】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設計的整合應用思考
【結論/參考文獻】毛南族儺面具文化傳承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3 章 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的轉型探究
文化,是隱性精神價值和顯性物質價值的總和,包含宗教信仰、世俗價值觀乃至衣食住行中出現的一切物質產品。將它的歷史背景、傳說故事、文化物件等梳理成一條環環相扣的紐帶,就是品牌的雛形。品牌通過集合核心價值觀、視覺符號、品牌產品、品牌名稱等各項因素,促使人明確清晰的辨識品牌框架下的任一載體印象,從而加強“文化”認知度和信賴感。本章節將結合時代背景,闡述文化創意產業興起之于“文化品牌”轉型發展的啟示,并例舉國內外文化轉型案例。同時梳理編輯毛南族儺面具角色故事,提取面具核心視覺元素,為毛南族儺面具的品牌化轉型提供系統的參考依據。
3.1 傳統工藝向文化創意轉型的時代背景
3.1.1 政府扶持
當今世界的文化,與政治、經濟、科技的交融日益緊密,能為區域發展提供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因此,“文化實力”的強弱也成為了大國之間體現“綜合國力”的重要尺度之一。毛南族儺面具作為環江毛南族地區的文化代表,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的一部分,從屬于文化產業鏈條之下,是民族文化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2006 年出臺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發展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要任務,與此同時,地區政府積極響應號召,相繼推出各項相關政策以推動文化產業前進,為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指導(如圖 2 示)。
3.1.2 經濟背景
日常生活中,任何物件或載體一旦與市場發生連接,就不可避免的產生經濟互動。但凡能創造經濟價值的載體,都會引起社會更廣泛的關注。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為國家創造出了富足的物質資源和資本積累。在經濟基礎扎實的前提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則需要通過豐富的精神文化享受來釋放。
由于經濟條件變得寬裕,百姓渴望追求、體驗、消遣、消費多元文化的行為,將在未來促使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為從事傳統文化事業的民間藝人、商家、企業、政府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從而改善區域生活水平。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轉型歷史時機,正是處于國家政策扶持和經濟基礎穩固的雙重保障之下,是最難能可貴的發展機遇,需要不失時機地促成“品牌化”的轉型飛躍。
3.1.3 文化背景
地球村一體化,使全世界經濟模式與物質生活趨于大同,獨有區域文化能夠獨樹一幟,保持其鮮明的差異特征。因此,區域特色文化作為促進經濟發展、刺激消費的香餑餑,成為了世界各國“搖旗吶喊”吸引旅游觀光客的活招牌:
a.英國是率先提出以“創意”振興文化產業發展的國家,它通過一系列相關政策和資金扶持激勵文化產業轉型,成功的吸引了世界各國游客爭相造訪,為全世界各地區間的文化發展樹立了榜樣。
b.文化產業在臺灣被稱為文化創意產業,簡稱文創產業。在臺灣的文創產業中,賣點不是產品本身,而是創意理念。筆者在臺灣臺北松山文創園區以及高雄駁二文創園區考察時發現,正待銷售中的臺灣文化產品或民族特產本質上并無新奇,但依附于文化產品之上的文化故事背景、產品核心理念、視覺設計創意、消費服務感受、手藝制作體驗等等,為原本枯燥單一的傳統文化及其產品增加了無限附加值。
c.文化產業在日本被稱為內容產業,經過多年有規劃的統籌發展,其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領導行業--動漫與游戲,已經成為推動日本經濟發展以及文化號召的國家名片。我們通常所見到的模式是,由一部優秀的動漫作品或游戲產品開辟消費者市場,產出與主題緊密相連的周邊衍生商品,打造相關文化鏈條,增加高于動漫或游戲本身的附加價值,使經濟能夠持續不斷的循環發展。
正是擁有不同地區大量“文化產業”的成功先例,開拓了人的視野,使文化轉型土壤趨于成熟,為發展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轉型創造了機會,讓我們在能夠借鑒和參考他人經驗的同時,探索出一套適用于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的轉型方案。
3.1.4 競爭背景
3.1.4.1 文化發展的主要矛盾變化
a.過去受到地域跨度和經濟發展等因素的限制,文化與文化之間交集的內容較為單一、滲透周期緩慢,局域文化被外界影響不大。數千年間,中國民間文化按照傳統模式生息繁衍,代代相傳。
b.自大航海時代到工業革命后,世界經濟發展加速,內外文化交流變得漸漸頻繁,西方文化開始沖擊中國大陸。西方文化和宗教信仰經由商人、學者、傳教士引入中國,并深入大陸腹地扎根生長。新中國成立后,國內外交流日益頻繁,外國優秀文化結合其先進的文化推廣模式滲透,并在中國受到廣泛青睞,民間文化生存發展的傳統模式受到明顯沖擊。
c.互聯網時代,經濟飛速發展,各國門戶洞開,虛擬世界開啟新一輪文化競爭模式。
以創新思維、客戶體驗、交互設計為核心的文化競爭手法,極大地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生產方式乃至精神信仰。身在閉塞山區的傳統民間文化,還未在上一輪西方文化滲入中學到發展經驗,就開始被更高速變化的虛擬競爭擠壓。
3.1.4.2 毛南族儺面具的文化競爭力
我國國土面積幅員遼闊,由于南北、東西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五十六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情況也不盡相同。環江毛南族地區的民族儺文化文化雖還處于未經整理的初級階段,但人為破壞較少,文化資源相對純凈,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文化品牌框架進行文化轉型:
a. 國內發達地區的文化發展,為其毛南族儺文化轉型奠定了基礎。
近年來,全國文化創意園區如雨后春筍般疊起,百姓對于文化創新并不陌生,并且樂于接受、享受“新文化”帶來的消費體驗。此外,相鄰的云南、貴州、四川等省市紛紛打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牌,成功的轉型經驗不僅為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增加了文化轉型自信心,也將文化轉型的土壤培養成熟。
b. 國內外文化產業轉型為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提供了大量參考案例。
以臺灣為例,其文創產業最鮮明的特點便是--以本土文化背景為依托,憑借品牌理念和創新思維重塑文化產品,經由消費體驗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文化知名度,提升文化生命力,增加文化發展的可能性,延長文化存活周期,最終擺脫傳統模式的桎梏。毛南族儺面具作為毛南族文化的代表,有著神秘的“上古儺信仰”文化背景和完整清晰的產品主線,非常適合于打造特色鮮明的區域文化品牌。
c. 文化產業的興起為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注入了創新思維。
文化產業帶來了豐富、成熟、完整的品牌化經驗,在文化創新的過程中,它不僅注重創意,還尤為注重文化內容和文化產品之間的情感表達,希望能夠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文化的純源本質。文化思維觀念的轉變,使自然、手工、質樸的器物備受推崇,而帶有歷史積淀、情感積累的文化器物則更受關注。首先保持文化獨立性、原始性,最后再融合創新性,這一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線索,啟示了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轉型的關鍵在于保持“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兼容并蓄。
3.2 建立品牌化框架的優勢分析
在流通、傳播環節,民間傳統文化的“文化輸出”責任,基本上是由文化產品或文化器物所承擔。同一類別的文化產品,除地域、文化、風格差異外,其制作工藝和改良產品大抵相似,極容易被“抄襲”和“借鑒”.惟有“品牌”,能夠作為文化產品輸出的質量保證和精神支柱,保護文化產品在市場的沖刷清洗中站穩腳跟。品牌是融匯品牌背景、品牌價值觀、品牌視覺符號、品牌產品等因素的集合,因此,“文化品牌”也相應的涵蓋了文化背景、文化價值觀、文化視覺符號,文化產品等各個組成分部。集結分部,統合資源,是文化品牌的優勢所在:
首先,品牌是粘合劑,有集散歸總的力量,是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尋求依靠的大樹。
文化品牌更具凝聚力,它能把分散的人力、物資籠絡一齊,激發文化工作者的上進心,共同為文化的發展出謀劃策貢獻力量。集群的力量,能夠增進當地毛南族文化工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幫助文化品牌在建立的初期階段走得更順利。
其次,品牌思維注重設計應用聯系生活。毛南族儺面具作為毛南族民族文化的代表,起初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由于時代發展的速變,它又脫離了生活,只在民間特定的節慶與祭祀場合出現,不再與其他生產生活接觸。品牌化思維重視文化與生活、文化與人群之間的溝通方式,能夠幫助傳統文化重新融入生活。
第三,品牌可以加強受眾信賴感和認可度。在傳統文化器物向市場流通的過程中,它的文化附加價值的高低將通過市場經濟的試煉得到體現。品牌化設計的目的,是使這些帶有鮮明符號性的傳統文化器物變成文化商品,使其具有商業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品牌的集群設計力量和統合應用意識,能夠保證文化商品的文化內涵與視覺形象保持統一,當消費者在真正接觸到文化品牌的時候,接收到的是來自品牌梳理整合過的相對完整、明確、統一、可靠的官方信息,它能夠使消費者對整個文化消費過程產生信賴感,幫助文化品牌良性發展。
再者,品牌可以利用知識產權意識保護文化。排除其他外在因素而言,“儺面”本身是一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它是集個體創造力、技能、才華為一體的行為活動。在品牌化視角下的民間手工藝,可以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使用,發揮創造財富和就業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