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發展探究
【第一章】毛南族儺面具創新設計探析緒論
【第二章】毛南族儺面具概況
【3.1 3.2】傳統工藝向文化創意轉型的時代背景
【3.3 3.4】毛南族儺面具的品牌化設計的骨架
【3.5 3.6】毛南族儺面具核心角色視覺元素分析
【4.1 4.2】建立毛南族儺面具數字化圖像數據庫
【4.3 4.4】毛南族儺面具“再設計”的材質轉換
【4.5】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設計的整合應用思考
【結論/參考文獻】毛南族儺面具文化傳承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4 章 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設計應用研究
毛南族儺面具是毛南族民族文化、民族風俗、民族審美風趣的集中代表,文化品牌策劃者與設計師們可以從它豐富視覺元素中汲取源源不斷的創意靈感。截至目前,在市面上還未曾出現過任何一件使用毛南族儺面具元素進行創作的設計產品,因此,毛南族儺面具在設計應用領域中還是一片未被開發的處女地。
本章將圍繞毛南族儺面具在未來的品牌化建立過程中有可能涉及到的設計應用原則、設計內容框架、材質轉化等問題進行重點闡述,并通過分析周邊國家、地區在利用文化理念、文化元素進行改革創新的設計案例,探索一條適用于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發展的設計應用方法。
4.1 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設計應用的原則
4.1.1 品牌化設計應用的核心單品原則
1979 年,日本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先生發起倡導“一町一品”運動,“町”在日本語中是城鎮、村落意思?!耙活黄贰边\動旨在為經濟發展緩慢、人才外流的農村地區尋求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導產品與產業發展:它立足于本土資源優勢,致力于挖掘、創造地區內最具標志性的特色產品項目,并合力將其標志性單品推廣至周邊區域、全國乃至世界。
主打“一品”概念的特色推廣模式,有效的凝聚了經濟發展落后地區最集中的創造力量,為整個日本農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隨著一町一品運動數十年的發展變化,其運動內涵和外延不斷拓展,文化與特色旅游項目也成為了運動的一部分。
在對外的文化傳播過程中,可以被使用的文化元素有很多種?!懊献鍍幕背嗣婢咧膺€包括有儺戲、儺舞、儺樂等內容,在品牌化發展過程中很容易打包混淆。毛南族儺面具與儺戲、儺舞、儺樂之間的差異在于,一個是靜態的“器物”,另一個是需要被演繹的“表演”.“表演”更多的需要被特定文化情境和氛圍烘托,而器物自身則攜帶著直觀的質感體驗,可以跟隨著文化流動進入覆蓋面更廣的收藏空間。在品牌建立的初期,人們通常希望將所有文化元素都納入推廣名單,但這些元素在傳播過程中附帶的信息量巨大,容易混淆視聽,分散文化受眾的注意力,消耗建立品牌的精力。
以毛南族民間節慶分龍節為例,在 2014 年 6 月 20 日至 6 月 27 日期間,環江縣人民政府在環江縣縣城以及下南鄉分別舉辦了兩場為期一周的分龍節活動。其中,納牛開壇儀式、祈福儀式、儺面狂歡嘉年華、儺面幡繪制展等環節,都與儺文化息息相關。但隨著祭祀儀式的結束、儺戲表演環節的終止,只有“儺面具”能夠作為主要視覺線索貫穿著整個節慶的始終:它出現在博物館、文化宮、民族廣場、儺面幡、民族服裝、民族頭飾、狂歡面具、游行花車等每一個角落,是每一個外來游客深度了解、體驗、感受毛南族文化的紐帶。所以,若未來政府、鄉鎮、企業選擇以“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設計研究”作為民族文化推廣的設計理論參考文獻時,要首先必須要明確“面具”作為品牌核心單品的主導地位。
4.1.2 品牌化設計應用的拓展原則
第一,尊重文化,保持本源。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構建的所有原始素材,都取自于它自身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樹立文化品牌形象和保持文化品牌魅力的根源。隨著人們對物質生活和精神享受需求的不斷提高,舶來文化或捏造文化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對體驗真實文化的高要求。而西藏藏族、四川羌族、云南納西族、貴州苗族等地區,正因為依然保持著最原始的民族風格,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外來游客往來,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當地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在未來,環江毛南族地區也將因為著手打造本土民族文化品牌而受益,既然受益于文化,就要尊重文化,保持文化和文化產品本源性。毛南族儺面具在未來的品牌化設計過程中,也需要自覺遵守這一基本原則。
第二,貼近生活,聯系實際??萍及l展讓生活方式發生巨大改變,在新舊文化交替的過程中,新事物擁有更強大的生命力,舊文化也會慢慢失去存在價值,任何不再適用于現代生活的舊事物終將會被新事物取代。把握文化轉型時期的機遇,必須讓高高在上的文化器物走下神臺,權衡生活化與實用價值的兼容并蓄,利用新鮮的設計方法和現代的設計語言讓它重新融入百姓生活。
第三,創新思維,創意改良。設計,是在原有的素材基礎上進行創意加工和設計改良。
毛南族儺面具是實實在在的文化器物,可觀、可觸、可嗅,從木料的選擇到人物形象塑造,也經過不同歷史時期的設計轉變,這說明文化的傳承并非是一成不變的。世界各地面具制作工藝不盡相同,但無一例外的是它們都選擇通過現代科技對面具材質進行改良設計,利用材料創新,給面具提供更多流通的可能性。面具中的每一項元素都可以成為設計創新的靈感來源,它們可以被應用到產品、廣告、動畫、家具、建筑等各個領域,從平面到多媒體、從二維至三維,創新是打破傳統傳承模式僵局的有效途徑,只要創意思維能夠通過具體的設計實現,面具元素的使用空間沒有局限,只有無限。
4.2 建立毛南族儺面具數字化圖像數據庫
建立數字化數據庫,是文化存儲的一種高效途徑,也是幫助文化信息傳遞的有效方法。結合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提出建立“毛南族儺面具數字化圖像數據庫”這一概念,實際上是出于對未來文化溝通方式的預見和對毛南族儺文化應用發展的可持續性思考。針對于毛南族儺面具而言,建立“數字化圖像數據庫”與“數字化數據庫”之間最大的差異在于著重提出“圖像”,不僅是因為圖像信息能夠在設計時為設計師提供便利的素材索取來源,在數字化傳播過程中能夠更直觀、迅速、準確的向外界表達自我立場,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出于對本民族文化傳承的考量。
4.2.1 建立數字化圖像數據庫的重要性
筆者在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過程中發現,許多與毛南族儺面具相關的圖像和文字資料,并未得到最有效的系統架構支撐和數字化記載。獲取這些資料的方式,更多的是通過一對一的收集“口述內容”來完成。特別是在走訪當地民族文化學者、專家、儺戲非遺傳承人、儺面具手工藝人時了解到,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準確描述毛南族儺面具的人物形象、人物造型來由、人物造型與神話傳說之間的關聯,也難以辨認除了核心角色之外的其他面具人物,甚至在官方提供的 36 副面具圖像中也出現了“張冠李戴”的錯誤。
這說明,毛南族儺面具在人物圖形圖像解讀、識別方面存在巨大漏洞。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系統、準確的數字化圖像數據庫作為后備支撐,那么在若干年后,當老一輩非遺傳承人、儺面具手工藝人逝世,再沒有人能夠指認這些面具形象背后的文化內涵,這些文化遺漏終將成為真正的空白。因此,建立一個既擁有完整視覺圖像、人物造型分析、視覺色彩分析、又擁有文字注釋解析的數字化圖像數據庫,是毛南族儺面具文化在未來發展和設計應用中最重要的一環。
4.2.2 毛南族儺面具數字化圖像數據庫的內容框架
4.2.2.1 儺面具視覺圖像提取
毛南族儺面具核心視覺元素的數字化圖像,要從面具實物樣本中提取,并用軟件輔助的方法將其重新分解或描繪,使之轉化為可被計算機處理的形式。最常見處理圖像的方式有 Corel DRAW、Photoshop、Illustrator、Flash、Gif 等,依據每種軟件的使用特點和應用方式進行刪選,能夠進行專業位圖圖片處理和矢量繪圖的 Photoshop、Illustrator 最適用于儺面具數字化圖像庫建立的初期階段。
圖像處理軟件能夠對已有的圖像素材進行編輯、加工、美化。如將已有的圖像素材有限放大,直至清晰看到圖像局部區域之間“像素點”的顏色排列組合,從而提取、分析、組合出一系列面具色彩色譜(如圖 26)。
另外,圖像處理軟件還能夠有效、精準的從圖像素材中節選、提取、復制原始視覺元素(如圖 27)在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的初期階段,利于文化元素的收集、整理、比對。
使用圖像處理軟件,還能夠通過勾勒描繪原始圖像獲得可被計算機修改、調整的矢量數據。矢量的繪圖數據在數字化儲存中占據較小空間,但是原文件卻能夠被無限放大,不受精度限制。
a.冠帽視覺元素編整
在保護毛南族文化傳承以及打造儺面具文化品牌的前提下,收錄入數字化圖像數據庫的面具數據及信息應當盡可能確保準確,特別是作為辨識儺面具人物形象最重要的冠帽元素的整編部分。因為這些圖像內容一旦經過設計使用,就會直接流通進入市場,被消費者當成文化紀念品收藏,錯誤的圖像內容會導致錯誤的文化內容被廣泛傳遞,對毛南族儺文化的推廣影響很大。
本節編整、示例的部分毛南族冠帽圖像及其核心視覺元素圖,是在毛南族儺面具手工藝人方振國老人以及譚國慶師公的協助下,經過對近百十副面具的反復比對、重復確認的基礎上整理而來。
4.2.2.2 文字注釋匯編
數字化圖像數據庫中文字內容的匯編整理,需要經歷以下幾個過程:
第一,收集整理已有的文獻材料。最好是收集那些在文化大革命波動緩和之后,經由文化學者、專家匯編整理的早期文獻,這些文獻內容的真實度相對較高,并且收納有三十年前毛南族鄉民的口述資料。
第二,收集整理毛南族民間風俗資料。在筆者田野調查時發現,毛南族儺面具中許多面具角色冠帽部分的核心視覺元素,它們造型形象的故事背景與這些民族風俗習慣息息相關,如“社王”面具,其冠帽部分的核心視覺元素是一組無法被直觀理解的豎形條紋,與社王的神話故事傳說也沒有直接關聯。后整理在鄉民口述資料時發現,社王面具核心視覺元素的由來與毛南族民間風俗習慣有關:社王在儺神之中是負責保護村屯安寧的大神,毛南族人逢大年初一或十五,或每隔兩至三年,便會在環繞自家村屯范圍插滿一圈五彩旗,外人三日之內不可進村,它是毛南族人圍村祭社王的民間風俗活動。社王面具冠帽部分的核心視覺元素,就是祭祀時五彩旗的抽象演變。
第三,分析整理毛南族儺戲唱本。毛南族儺戲唱本是現今留存最為古老、最為可靠的歷史資料,儺戲唱本由毛南族土語和壯話穿插雜糅組成,非理解兩種語言的人不可知。在文革時古老文獻、經書、唱本毀之一炬,僅有少量被密密封存的唱本流傳于世,后經兩代師公的反復抄寫、記錄,又被完整保存了下來。唱本里唱的是儺戲演繹的故事內容,頌的是儺神的神話傳說,一樣也保留著能夠追溯儺神面具造型元素起源的蛛絲馬跡。
第四,對手工藝人、儺戲師公的口述內容進行整理。毛南族肥套、毛南族儺面具制作技藝有著家族父子傳承的特點,在技藝傳承的同時,他們還繼承了祖輩口口相傳的儺文化知識,這種傳承模式接連不斷地持續了數百年。在文字整理工作中,他們能夠對已有資料的考證提供幫助,是補合文化斷層的活化石。
4.2.2.3 儺面具色彩區分
由于毛南族儺面具在歷史保存過程中經歷過文革等運動的波及,現存古老儺面極少,其原始的色彩原料制作和使用方法都已經失傳。新制作的儺面具由于成本原因,在色彩原料選擇上更傾向于市場流通的廣告繪畫顏料,從新面具上界定色彩構成的方法基本不予以采納。古文物的色彩分析工作難度十分大,通常需要依靠科學技術和儀器測定的幫助分析其色彩原料的配制方法,以及分析礦物質顏料穩定性對色彩變化的影響,才能夠推導出原始儺面具色彩配置的構成。只有系統的分析古老儺面具的色彩構成,才能夠為現代新儺面具的色彩使用提供可靠的理論基礎,因此毛南族儺面具在色彩研究方面的空白,可以在未來各方面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再進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