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發展探究
【第一章】毛南族儺面具創新設計探析緒論
【第二章】毛南族儺面具概況
【3.1 3.2】傳統工藝向文化創意轉型的時代背景
【3.3 3.4】毛南族儺面具的品牌化設計的骨架
【3.5 3.6】毛南族儺面具核心角色視覺元素分析
【4.1 4.2】建立毛南族儺面具數字化圖像數據庫
【4.3 4.4】毛南族儺面具“再設計”的材質轉換
【4.5】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設計的整合應用思考
【結論/參考文獻】毛南族儺面具文化傳承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4.3 毛南族儺面具“再設計”的材質轉換
4.3.1 面具材質轉化的必要性
提出以毛南族儺面具為原型基礎進行材質轉換的概念,是一次為設計應用而思考的過程,材質轉化的最終目的,是令傳統木制面具成為便于流通的現代文化產品。
制作一副傳統毛南族儺面具,要經歷八道工序:
選材:毛南族儺面具的原材料,取自當地一種叫“恩木”的木材,這種木材軟硬度適中,且不易生蟲,在南方濕熱的環境下能夠保存數百年,是制作面具的首選材料。
分木:先把完整的木材截成長約 35 公分的木段,再將每段木段從中部剖成兩半,放置太陽下晾曬。
挖框:這一步驟將保留木段圓弧形的外立面,在面具背面進行挖鑿,預留出適合人臉佩戴的深度。
制形:將挖鑿完畢的木段進行局域分配,刨出冠帽、面部、云耳三大主要區域。
定三庭:三庭是指人臉長寬的某種標準比例,分別是從額頭發際線到眉弓,從眉弓到鼻尖,從鼻尖到下顎這三個部分,由此手工藝人將會繪制出大致的五官位置,并用刻刀鑿出發髻、眼、鼻、嘴的雛形。
繪紋飾:依據不同面具角色的冠帽特點,手工藝人將細畫冠帽部分的所有紋飾。
細刻:在前兩個步驟的基礎上,手工藝人將對五官進行細節雕刻,面具冠帽、面部部分的雕刻工作基本完成。
打磨:雕琢好的面具還有一些鑿刀留下的粗糙硬朗的菱角,手工藝人會使用砂紙或小型打磨機為面具進行打磨,大部分的面具將在此時呈現出完美的外形。在這一步驟結束后,手工藝人可以決定為面具上色或保留質樸的面具原木色。
繪彩:由于古老礦物質顏料的調配方法失傳,現代面具的著色程序已經改用廣告顏料完成。手工藝人在上色完畢后,再會油上一層清漆為面具色彩定型。
傳統的木制毛南族儺面具雖然選材講究、手藝精良、古樸質美,能夠歷久彌新,更適合民間收藏,但堅持傳統制作的民間手工藝人人數甚少,不能形成生產規模,傳統制法耗工、耗時、耗材,成本高昂,又使一般消費者不易獲取、購買,木制面具厚重的特點也不利于攜帶,反而成為了文化流通的阻礙。
旁觀與中國傳統儺面具情況相似的鄰國日本,它們以木材為原材料制作的能面具,也一樣經歷了同樣的面具生產低潮,度過了能面具文化固化、停滯、后繼無力的艱難時期。
經過設計改良的思考后,現代日本能面具選擇使用高級環保樹脂等材料替代傳統木材,制作出大量的現代新面具:它們不僅能夠高度還原、保留傳統面具的造型和色彩元素,還降低了面具的制作成本,拓寬了文化器物在文化市場流通的可能性,使面具進入尋常百姓家,隨著文化愛好者和游客的收藏流入世界各地。
4.3.2 面具材質轉換的材料選擇
人類制作面具的材料選擇多樣,從古代的青銅、玉器、陶泥、瓷器,到木、布、皮、紙、竹、棕,再到石膏、塑料、硅膠、金屬、玻璃鋼,無所不有。
毛南族人自古與天、與地和諧相處,在物質匱乏的過去,毛南族人就意識到只有珍惜、尊重、保護大自然的饋贈,依賴著“天賜”獎賞的物資資源,才能夠使子孫后代生生繁衍不息。因此,毛南族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愛護自然的情感一直未變。
考慮到這一項特殊的情感因素,毛南族儺面具的材質轉換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使用環保型材料作為傳統木制面具的材質替代品,是最好不過的選擇。如若不然,還可以選擇其他現代工藝作為補充:
4.3.3 面具材質轉換的設計改良圖例
與中國一衣帶水的日本與韓國,其民間傳統木制面具種類繁多、制作精良,與中國儺面具一樣,帶有濃郁而樸素的東方氣質,它們注重面具人物形象寫實性的特點,又與毛南族儺面具不謀而合。在現代面具材質轉換的改良探索過程中,文化研究和設計應用更為先進與發達的日、韓兩國傳統面具,能為我們帶來更現實更有價值的設計參考。而遠在歐洲的威尼斯面具,雖在文化氣質特點上與東方面具相去甚遠,使用傳統也不盡相同,但在現代傳統文化轉型、世界文化大同的環境中,無論曾是用來娛神、娛人、獻貴族或是會情人的日本能面具、韓國假面具、威尼斯面具,都變成了無國界范圍的大眾精神文化享受的食糧,因此材質創新應用方式也越來越趨向相同。紙胎、紙漿、樹脂、塑料、陶土、陶瓷、金屬等材料,成為了傳統面具的新替代品。
圖例一:日本能面具4.4 截取面具造型元素進行設計應用的方法
截取面具造型元素、圖紋元素進行設計應用的最常見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在替換或者不替換材質的基礎上,改變面具尺寸大小,制成等比的巨型或微型面具,以夸張的比例差距吸引人眼球。第二種,是將三維立體的面具原型平面化,僅保留面具造型、圖紋的線框與色彩,多用于制作海報、書籍、插畫、包裝等平面類設計產品。第三種,是將面具元素立體化,它通常會改變面具原有的、固定的立體形態 ,在保留能夠識別面具形象的視覺元素的前提下,將這些圖案或圖形移至其他的不同立體結構的物件身上,制作成另一種獨立的立體產品,如套娃、酒瓶等。(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