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發展探究
【第一章】毛南族儺面具創新設計探析緒論
【第二章】毛南族儺面具概況
【3.1 3.2】傳統工藝向文化創意轉型的時代背景
【3.3 3.4】毛南族儺面具的品牌化設計的骨架
【3.5 3.6】毛南族儺面具核心角色視覺元素分析
【4.1 4.2】建立毛南族儺面具數字化圖像數據庫
【4.3 4.4】毛南族儺面具“再設計”的材質轉換
【4.5】毛南族儺面具品牌化設計的整合應用思考
【結論/參考文獻】毛南族儺面具文化傳承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5 章 結論
在過去,傳統文化是反映一個民族思想、信仰、風俗、審美意趣、物質生產的總體表征。在現代,傳統文化是助推一座城市或地區招攬旅游觀光客、發展經濟的招牌和名片。
相對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言,某些偏遠地區的民間傳統文化因橫隔著時代發展的鴻溝,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正因為察覺到這些傳統文化發展的困境,筆者試圖以現代設計與創新的語言,為傳統文化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指導。
在此篇論文中,筆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1.詳實記錄了毛南族儺面具其歷史沿革、發展、傳承現狀等問題,提出了文化轉型、創新的概念。
2.第一次以圖表、文字記述等方式系統地梳理了毛南族儺面具眾儺神的關系神譜,分析、解釋了面具角色核心視覺元素與毛南族民間故事、文化習俗之間的內在關聯,為毛南族儺面具人物形象的界定和品牌化設計應用提供了圖文資料基礎。
3.以品牌化設計的視角,從設計應用規則、建立數字化圖像數據庫、設計應用改良等方面筆者通過實地田野調查,以真實資料為基礎,整理記述了環江毛南族地區儺面具及其文化發展、保存、以及的詳細信息,同時統計了民間手工藝人的具體情況,歸納、補充了廣西環江地區毛南族儺面具的人物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人物關系圖譜、人物核心視覺元素、核心視覺元素演變由來等幾大問題。
參考文獻
[01]韓德明。與神共舞--毛南族儺文化考察札記[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
[02]韓德明。毛南族肥套[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03]蒙國榮,何佳輝,王秀榮,韋瑯?!吨袊褡迕耖g舞蹈集成-廣西卷》--毛南族舞蹈[G]廣西環江:不詳,1987.
[04]過竹。毛南族民俗風情[M]廣西:廣西民族出版社,2012.
[05]李嵐。信仰的再創造--人類視野中的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06]趙心愚,羅布江村,楊嘉銘,趙世林,楊環。西南民族地區面具文化與保護利用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
[07]賴富強。探奇廣西--文化旅游精化讀本[M]廣西: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08]劉瑩。中國最美面具臉譜[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3.
[09]《毛南族簡史》修訂本編寫組。毛南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10]蒙國榮,王弋丁,過偉。毛南族文學史[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11]蒙國榮,袁鳳辰,譚貽生,韋志華,韋志彪,蔣志雨,王弋丁。毛南族民間故事選[G]廣西環江:不詳,1982.
[12]《中國儺戲面具編委會》。中國儺戲面具藝術[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
[13]曹紅玉。廣西環江縣毛南族儺面具藝術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3.
[14]徐文亮。坳瑤儺面具文化傳承研究--以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下古陳列為例[D]廣西:廣西民族大學,2012.
[15]金龍。貴池儺面具的數字化圖形設計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
[16]李亮。解讀甘肅隴南白馬藏族儺面具藝術風格[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12.
[17]李霞。儺面具的美學審視--以湘西儺面具為例[D]湖南:吉首大學,2012.
[18]盧嬌蘭。毛南族師公研究--以廣西環江縣下南鄉為個案[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9.
[19]呂麗娃。對薩滿面具與現代材料相結合的探索[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20]袁琛,訪春雄。中國的儺與日本的能--淺析兩者的傳承關系及發展軌跡不同之原因[J]江西社會科學,2005,不詳:229-236.
[21]顧樸光。中國儺戲面具與日本能樂面具之比較[J]民族藝術,1994,不詳:86-92.
[22]劉偉。廣西毛南族兩大“族寶”瀕臨失傳[J]西部時報,2009,不詳[23]譚亞洲。論毛南族儺戲藝術的產生及其發展[J]民族藝術,1992,不詳:64-77.
[24]蔣家華?!皟妗?-解讀秋月繁的包裝設計[J]包裝世界,2012,不詳:82-83.
[25]王興業,田蓉輝。從悅神到娛人--淺析儺面具的功能變遷與民眾審美情趣的關系[]湖南工程學院院報,2008,第 18 卷第一期。
[26]翁利。儺面具的程式化表現及其文化根源[J]美與時代,2008,不詳:87-92.
[27]李海平。儺面具中的宗教意識與民俗內涵[J]甘肅高師學報,2012,第 17 卷第一期:54-58.
[28]翁利。探究中國儺面具的產生之源[A]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8,不詳 ,111-113.
[29]毛南族志編篡委員會。毛南族志[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30]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篡委員會。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縣志[M]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31]王今棟。儺的秘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2.
[32]孫欣。面具[M]安徽: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黃山書社,2013.
[33]陳少峰,張立波。文化產業商業模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4]馬勇。近代中國文化諸問題[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
[35]貝拉-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當代“可參觀性”的生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6]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刪除--大數據取舍之道[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7]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8]向勇。北大講壇:面向 2020,中國文化產業新十年[C]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39]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洪瑞云,梁紹明,陳振忠,游漢明。市場營銷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40]李明合。品牌傳播創新與經典案例評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1]柏定國。文化品牌學[M]湖南: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2]馬克-高貝。品牌大設計[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43]歐陽友權。文化品牌藍皮書: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44]文春英。城市品牌與城市文化:對話中國九大名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45]金宣我。美學經濟力[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致謝
兩年半的研究生時光飛速而過,轉眼已接近尾聲。
人生總是這樣,在前進的路上來來回回,有人留下,就有人要離開??尚业氖?,離開時,我們都帶著學習生涯里的累累碩果,圓滿地劃下了這個句點,沒有遺憾。
畢業在即,我首先要感謝我的母校北京服裝學院,是她為學生們搭建了良好的學習平臺,使我能夠在學習視覺傳達專業知識之余,還能不斷的擴充其他設計領域的高、精、尖的文化知識,并且能夠與這些領域中最優秀的老師們深入接觸、交流,極大地擴寬了我的設計視野。
其次,非常感謝我的導師詹凱老師,在研究生最初的一年半時間里,是詹老師給予了我參與、組織、策劃以及設計文化項目的機會。在數次實操項目的過程中,我學習到了如何以統籌全局的眼光來組織團隊,如何以深入淺出的策劃方案來搭建設計框架,如何以切合實際的創意理念來進行設計,不斷不斷地以增加文化學識來提高自己的學術、設計素養。
對于未來的人生發展方向,詹老師也為我提供了大量的意見與建議,使我獲益良多。
除此之外,我還十分感謝曾無私為我提供過幫助的廣西環江文化工作者們,謝謝那些熱愛著本民族文化的毛南族師公與民間手工藝人:譚三崗師公班子、譚雄志師公班子的全體師公成員,以及毛南族儺面具手工藝人方振國老人、譚信慈老人、譚國慶師公、蒙國榮先生。特別感謝方文展先生、方秋源妹妹、譚孔森主席、文物所所長譚家樂先生,在我進行毛南族儺文化的田野調查期間,為我提供了資料收集、翻譯、講解等幫助,使我的研究工作得以順利且深入地展開。
感謝北京服裝學院的詹炳宏老師、張森老師、孫愷老師,以及與我朝夕相處的同學、小伙伴們,謝謝你們陪伴我成長,在我的學習、生活中的給予關懷、照顧、幫助。
感謝我的父母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鼓勵。
最后,感謝在百忙之中參加答辯和論文審閱的各位專家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