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湖北漢川的馬口窯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窯,所產陶器造型與裝飾紋樣獨具特色,體現了湖北民間藝人高超的技藝和熾熱的創作熱情,也展現了荊楚文明的曙光。它們以馬口鎮盛產的土質礦產原材料為基礎,結合中國典型的陶瓷造型以及裝飾手法,保留著民間陶器的傳統風格,又迎合了時代的變遷?!懊烀烊荷揭凰畤?,孤舟盡目泛清輝”的馬口,其陶器藝術在古時候屬于勞動人民的文明,而在今天已經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具有非常寶貴的審美和人文價值。
1 漢川馬口窯陶器的源起與發展
馬品窯陶器的燒造始于明代,至 1369 年 ( 明朝洪武二年) 馬口窯處在最全盛時期,全縣大小窯每年可生產日用陶器 3000 萬件,行銷南京、九江一帶,以刻、堆、描、貼花裝飾手法最具特色。
刻花壇缸,泡菜腌菜不變質; 陶制茶壺,夏天泡茶隔夜不餿。民國時期,戰火頻仍,天災連年,窯業蕭條,至解放前夕,僅邱子垴殘存幾口磚瓦窯,四條舊龍窯,僅供燒制一般粗陶器具,工藝陶技面臨失傳的境地。1945 年,日軍投降以后,外省陶器入鄂,導致省內制陶業逐漸蕭條,原本陶業興旺的馬口,到 1949 年解放前夕,從事陶業生產的只剩下 30 余戶。此時制陶業還屬于手工生產,效率低、成本高,多數產品質量欠佳,加之多數陶戶都是以此為副業,無力改良生產技術。
1954 年,馬口 13 家窯業窯戶在原有扇子窯基礎上,成立漢川縣地方國營馬口磚瓦廠,生產青磚、布瓦。到 1955 年,漢川縣制陶聯戶合并成立建新陶器廠,實行公私合營,1957 年改名為國營漢川陶瓷廠。隨后在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中,襄陽、南漳、谷城、利川、枝江、秭歸、新洲、京山等縣,先后建立生產陶瓷用品的合作社、陶瓷廠,陶器生產規模日益擴大。1958 年建立了蘄春縣嵐頭磯工藝陶瓷廠,從原料加工到成型、上釉、燒制等全部生產流程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機械生產,年產陶器能力達到 190 多萬件。釉色裝飾從以前的江泥釉、炭灰釉、鉛釉、玻璃釉 4 種增加到 107 種[1].
原國營馬口磚瓦廠更名為漢川縣建筑材料綜合廠,職工由 1957 年的 2509 人增加到 4960 人,最多達10000 余人 ( 多系從全縣調集的民工) .翌年 10月,耐火磚停產。文化大革命期間,傳統的工藝美術制品被視作 “四舊”①之一橫遭破壞,傳統工藝美術逐漸減少,僅在城關鎮設有工藝廠,但不久停辦。到了 1962 年,較大的陶瓷廠實行了半機械化生產,采用了球磨機、單刀旋坯機和燒煤的倒焰窯、方窯。然而在國民經濟調整過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一些陶器廠被迫關、停、并、轉,有的國營陶瓷廠退為合作工廠,日用陶瓷藝術的水平和產量逐漸下降。
70 年代初,在武漢、蘄春、漢川、浠水、嘉魚等地的陶瓷企業推廣外地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工藝,改用釉上帖花和黃金水、白金水裝飾日用陶瓷,同時以粉彩進行繪畫裝飾,并發展了雕塑工藝,采用照相制版裝飾產品。1973 年改傳統龍窯為連續生產的隧道窯、推板窯和倒焰窯; 拉坯工藝亦采用石膏翻模、泥漿澆沉淀、干燥新技術,并相繼開發了建筑陶、工藝陶、特種工業陶 3 個系列新品種,實行機械化生產,此后隧道窯逐漸普及。用于陶瓷生產的專用機械設備逐步配套,形成了從原料到燒成全面機械化生產線,改變了承襲數千年的全手工操作的傳統工藝,并且逐漸淘汰了灰釉,普及推廣使用玻璃銅綠釉和石灰釉,使得陶器產品的外觀色澤更加鮮艷,器型統一。
1985 年,馬口陶瓷廠占地面積達 75999 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 31510 平方米,擁有隧道窯、推板窯、倒焰窯各兩座,制陶專用機械 127 臺,固定資產值 270 萬元,職工 584 人,生產 4 個類別 90余個品種的陶瓷制品 100. 75 萬件。[2]
馬口窯陶器燒造品種繁多,包括人們生活中的各種器物,盆、罐、壇、甕,到陶凳、陶桌、陶燈,甚至溺器、玩具。馬口窯陶器產量、品種式樣之豐富,可見一斑。所產陶器遠銷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3]現今馬口鎮周邊的窯新、八屋窯、九屋窯、十家窯、楊家窯、喻家窯、梁家窯街門許多自然村均系因窯而得名。馬口窯址在 2008 年被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口窯陶器得以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原材料便于開采,取材便利。馬口鎮地區具有一種富含鉀、鈉、鈣及鋁硅酸鹽的土地資源,漢川縣境內西北崗地部分,受沉積環境及氣候條件的影響,以及凹陷沉降制約,造成相變和缺失較多的鹽群及伴生礦藏; 東南部低丘部分,受地層沉積環境及后期改造作用影響,形成了高嶺土、石灰石等礦藏,主要分布于馬口至南河一帶。
適合燒造陶器的高嶺土地質儲量總資源量在 200 萬噸以上,成就了適宜燒制不同用途、堅固耐用的陶器的條件和特色。馬口窯陶器直接采用胎土泥料均為馬口周圍新集一帶所產,由精泥、窯子泥、黃蠟泥、和紅、白陶泥配合而成,在高溫燒制過程中不會變形,可塑性極強,粘接、修補方便,經過柴窯在 1280°C 左右焙燒而成。燒制成功的馬口窯陶器胎土呈暗紅色,由于燒制溫度較高,胎質更為堅固耐用。
但隨著國內陶瓷工業發展的進程變緩,產區出口任務減少,市場陶器供應趨向飽和,原來由商業部門包銷的合同多數被撤銷,省內陶器生產廠家都不同程度地開始出現積壓,迫使各陶瓷廠家轉產或者部分轉向生產建筑、工業用瓷和工藝美術瓷。令人非常惋惜的是,近年來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現代化工業的高速發展,傳統手工藝窯廠紛紛倒閉,僅剩無幾的幾家窯廠也瀕臨破產,其中著名的馬口窯廠在 20 世紀 90 年代停產。當年被人們廣為喜愛的 “刻剔花”和 “水花”技藝幾乎失傳,人們曾經熟悉的、無論婚喪嫁娶還是逢年過節都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陶器,逐步被毫無生氣的廉價塑料制品以及千篇一律、無個性的日用品取代。曾經被國外雕塑家、陶藝家驚呼為大師作品的馬口窯陶器,正逐漸變為收藏者的新愛,而在其產地馬口,卻已經無跡可尋。昔日的輝煌已經成為歷史,如今古窯廠雜草叢生,一派凋零,面對這種衰落,只能發出無奈的嘆息。[4]9
2 馬口窯陶器裝飾的工藝特征
馬口窯陶器的獨特之處在其制造工藝中使用了化妝土和手工刻花技術,馬口鎮所產陶土如果直接燒制成陶器,胎質固然堅硬,但色澤欠佳。而智慧勤勞的民間匠人們根據長期積累的實踐經驗,取長補短,在胎體之外加以白色化妝土,再施以透明釉色,以黃褐色的釉彩為基礎,采用竹刀鐵筆在化妝土表面以刻、劃、剔、畫等多種工藝手法,在釉彩之下繪制人物、花鳥魚蟲、山水,甚至書寫文字,極大地豐富了陶器的裝飾效果。這種剔花工藝使馬口窯陶器表面除了有強烈的繪畫效果,同時還兼具了裝飾浮雕的美感,這些以線條構成的裝飾圖樣,用筆流暢、金鉤鐵劃、瀟灑自如、一氣呵成,既有國畫工筆之技藝,也兼具了寫意之神韻。如此燒制成色澤明亮,渾厚美觀的陶器外觀,把傳統的繪畫、繪瓷技巧運用到陶器裝飾上,不僅完全彌補了胎質粗劣的不足,而且實現了制陶工藝與書畫藝術的完美結合,成為馬口陶的主流工藝特色。
馬口窯陶器所使用的灰釉是上等的 “南漳灰”①。粟樹灰經過淘洗、過濾、去掉堿性物質,然后加入河泥 ( 漢江邊沖積行成細泥) ,按照 8 ∶ 2的比例配置,即 8 份樹木灰 ∶ 2 份土,研磨成釉料。最后經過施釉的陶坯完全晾曬干透后,置入龍窯,以松木為燃料在還原氣氛中經 1280° C 至1300°C 的高溫燒制而成。燒成后的器物釉面呈現出特有的雨滴痕,形成樸拙深沉、穩重而明快的暖色調。[4]16馬口陶器釉料是天然植物灰制釉,不含鉛、鎘等對人體有害的元素,植物灰釉在化妝土上呈現出的暖色與陶器表面經過竹筆刻劃剔除化妝土之后的深褐色形成強烈對比,既協調又醒目。馬口陶注重裝飾與實用的結合,具有造型渾厚古樸、刻花粗獷豪放、線條流暢生動等裝飾特點,寓于喜慶與和諧之中。繪制有 “狀元打馬游街” “八仙”“九龍”等圖案的傳統日用陶器,長期以來深受江漢平原一帶廣大民眾喜愛,也成為廣大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裝飾、日用及禮品。馬口窯陶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數百年,至今在一些家庭里還可以發現這些充滿民間和地域特色,富有生機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