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習慣用 patchwork 來代指拼布工藝品,其實嚴格來說,patchwork 一方面指的是拼縫物,著重強調“拼接”這種方式;另一方面也用來形容抽象事物的拼湊。而常見的拼布工藝品大多是由表層拼布面、夾層填充物、和底布經過壓縫而制成的,即 quilt.因此,patchwork 是拼布工藝品的制作手法,而要準確的形容拼布被、墊子等工藝品應用patchwork quilt 一詞。
一、索契冬奧會上的拼布藝術應用
俄羅斯索契冬奧會不僅帶來了精彩的賽事,期間幾乎無處不在的“拼布”元素的應用,也同樣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無論是宣傳海報、圖標、志愿者服裝、比賽項目 logo,還是開幕式上的燈光投影、賽場內的裝潢、紀念品,更甚至承載著運動員榮譽的獎牌設計,都采用了“拼布”的概念進行設計。
然而,這些無處不在的“拼布”設計并不只是看到的不同顏色和紋樣的拼接那么簡單。事實上,這些多彩的圖案是源于俄羅斯的十六種著名的民族工藝品。包括 Palekh miniature(一種畫在小盒上的俄羅斯民間工藝品的微型畫)、Rakulka painting(在Rakulka 河邊的一種地方繪畫形式)、俄羅斯印花布、Kuban pattern(裝飾在傳統哥薩克女裝袖口、裙擺的一種編制圖案)、Northern Dvina painting(北德維納河的一種繪畫圖案)、Zhostovo painting(一種在金屬托盤上繪畫的古老的俄羅斯民間手工藝)、Gzhel(源于 17 世紀的陶瓷制作工藝)、Kubachi pattern(一種用于冷兵器制造工藝的圖案,現在也用于銀器和珠寶制作)、Khokhloma 圖案(以黑色金色紅色組合為主,多用于木制餐具以及家具當中)、PavlovskyPosad's printed shawl(一種巴甫洛夫斯基鎮的印刷披肩,以色彩艷麗豐富著稱)。設計者把俄羅斯最具代表性的各種民族工藝品圖案用拼布的概念組合了起來加以應用,這種宣傳民族文化的方式顯然十分奏效。在如此盛大的活動中運用拼布元素來進行民族文化展示也可以見得俄羅斯人民對拼布藝術的信賴和重視。
一般來說拼布的主要應用對象為拼布被、拼布墊。那么拼布被又是如何在俄羅斯民眾中興起并流傳的,我們先從歷史的角度開始,來探個究竟。
二、俄羅斯的拼布工藝歷程
對于拼布工藝的歷史起源眾說紛紜并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各個地區都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拼布史。但是要說拼布被的主要原材料:棉布(印度棉布),卻是有確切的傳播路徑的。并且原料的傳播對工藝的流傳與發展有著重要影響。自十五世紀末,葡萄牙航海家達迦馬發現印度大陸,歐洲航海家對于印度的探索就不曾停止過。
到十六世紀,來往于印度和歐洲的海上貿易已經很興盛。商人們把歐洲的毛織物運往印度半島的同時,也將印度棉運往歐洲各國。這其中,對印度棉最情有獨鐘的是英國,英國人民對印度棉的過度喜愛甚至嚴重威脅到本國毛紡織業的發展。為此,1720 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法案,規定:禁止進口和使用印度棉布。但是由于印度棉的好早已經深入人心,此舉動非但沒有減弱人們對于印度棉的喜愛,反而令人們更加珍惜。裁剪下來的碎布頭被以各種形式再次利用,其中最常見的當屬拼縫,也正是由此產生了今天所言的“拼布工藝品”.由此可以看出,原材料對于拼布工藝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這跟俄羅斯拼布工藝又有什么關系呢?當然有關系,我們來看看這時期的俄羅斯商人在做些什么。
十五世紀中期,莫斯科和諾夫哥羅德成立了專門進行對外貿易的商人團體,如“蘇羅日客商”,1466-1472 年,特維爾商人阿法納西尼基京完成了經里海、黑海、印度洋遠達印度的旅行,參與到世界大航海的潮流中來?!禔 history of costume in thewest》一書中提到:為了參與大西洋的海上商貿活動,俄羅斯商人試圖尋找攻破亞洲市場的商機。在 1643年他們抵達太平洋,并且在 1696 年他們橫跨美洲駐扎在堪察加半島。
1721 年,北方戰爭結束。俄國奪得北方出???,成為波羅的海霸主??梢姸砹_斯是海上貿易的重要參與者。其出口物品主要為樹脂、木材、鐵、皮革等;進口貿易則分別從中國、拜占庭、英國等中亞以及西歐各個國家進口呢絨、染料、棉布、絲綢等紡織品。
種種跡象表明,俄羅斯為參與到海上貿易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并且也在海上貿易中獲益匪淺。而從進口物品來看,大量的紡織品進口也體現了俄羅斯國家對于紡織品的需求。
三、拼布被在俄羅斯興起的決定性條件
拼布被之所以在俄羅斯民間能興起、流傳開來并形成民俗,并不能單從對紡織品的需求這一點來說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地理位置和氣候
俄羅斯大部分地區所處緯度較高,氣候屬于溫帶和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冬天漫長、干燥而寒冷,1月平均氣溫范圍為 -1 到 -50,春秋時節短暫。特殊的氣候決定了人們對保暖有很強的需求,人們一年當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需要棉被。
(二)社會制度
1913 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俄羅斯 81.6% 的人口屬于農民階級,0.6% 屬于貴族,0.1% 屬于神職人員,9.3% 屬于商人,6.1% 屬于軍人。超過 8800 萬人是農民,其中一部分曾經是農奴(1858 年為 10,447,149 名男性),其他為土地農民(同年 9,194,891 名男性,除去阿爾漢格爾斯克?。┖妥杂赊r民(同年 842,740 名男性)。
截止到 1861 年之前,俄羅斯一直是農奴制的社會制度。這之后雖然農奴制被廢除,但貧苦農奴的生活狀態并未得到改善。生活在農奴制社會的農民們人格和自尊心被摧殘,他們無償的為地主勞動,甚至被作為物品抵押債務,大量勞動力被束縛在莊園里。如此一來,日子過得貧窮不說,資本主義工業發展也缺乏必要的勞動力。經濟得不到發展人民的日子就富裕不起來,長此以往,窮人越來越窮。農奴制被廢除之后,雖然農奴化身自由人,但在資本主義的壓迫下,他們依然貧窮。
(三)《治家格言》
東正教會于中世紀晚期出版的《治家格言》一書中確定了建立家庭關系的原則。明確規定:男人是家庭主要經濟支柱,婦女要一切服從于丈夫。另外在這部規范俄羅斯人家庭生活諸多規矩的典籍中,還有專門章節講述怎樣裁剪和回收利用廢布料。
據調查,在俄羅斯對男孩要求較松,而女孩從小就必須安靜、聽話、在各方面都讓步,培養做妻子和母親的品質。而這種品質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做家務。她們每天至少花 3 個小時在家務上,而男人平均只花一個半小時,可以見得女子做家務在俄羅斯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從宗教方面來看,1905 年發布的俄羅斯帝國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全俄羅斯帝國東正教信徒有 87,123,604 人,東正教擁有最龐大的信徒群體。
俄羅斯畫家蘇里科夫在《女貴族莫洛卓娃》這幅畫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一位忠誠的東正教信徒,由于不滿宗教改革而被流放,被帶走時眼神里依然充滿堅定和不屈。這幅畫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宗教信徒對宗教的忠誠,因此,不難解釋為何俄羅斯的女人如此信奉《治家格言》。既然書中做了要求,信徒當然要遵從。
結合以上三點,不難總結出拼布被在俄興起并流傳的前因后果:嚴寒的氣候使得俄羅斯人對棉被有很高的需求,而落后的社會制度又導致了農民的貧窮生活節儉。而《治家格言》對于節儉的要求也使得人們十分珍惜面料。這幾點綜合起來,成為拼布被在俄羅斯廣為流傳的重要條件。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說明,通過俄羅斯的民族工藝品可以看出,其民族工藝品大都小而精致,且都是圍繞生活而產生如托盤、餐具等。因此我們可以推斷,經歷了苦難生活的俄羅斯人民十分重視生活,從藝術品中也映射出一些生活中的元素,畫家馬克西莫夫的《往事》、蘇里科夫的《女貴族莫洛卓娃》、彼羅夫的《墓旁》以及別洛夫·亞歷山大·伏拉基米羅維奇 、羅曼·扎斯洛諾夫創作的油畫中均出現了拼布被,這些作品內容均為描述生活中的場景,可見拼布被在俄羅斯生活中應用廣泛。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如今拼布被已然成為民族習俗中的代表。
如今的拼布被已不僅僅是將碎布頭拼縫了,更多的人開始追求藝術效果以及品質感,因此出現了拼布藝術。藝術家們以及拼布藝術愛好者們已慢慢的把拼布工藝發展壯大。拼布藝術將不同花色不同質感的面料或者非面料拼接組合成為精美的藝術品,把不同的美聚集起來,產生新的美。就如同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參考文獻:
[1]Francois Boucher. A history of costume in the west [M].美國。Thames & Hudson Ltd,1987:08-10.
[2] 邸立豐 . 列賓美術學院與俄羅斯藝術 [M]. 遼寧:遼寧美術出版社,2013:04-01.
[3] 奚靜之 .《俄羅斯和東歐美術》[M]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0.
[4] 楊翠紅 . 俄羅斯對外貿易的發展歷程 [J]. 東北亞論壇,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