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和發展的條件下,我國廣播電視事業已處于一個關鍵的變革時期,傳播手段和經營體制也小斷發生著變化。對廣播電視記者來說,既出現了比以們能更充分地發揮自己多方而的綜介才能的機會,如主持人地位的被突出,也對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對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新挑戰,新聞隊伍所處的環境是新聞媒體的迅速增多,傳播手段日益先進,新聞競爭日益激烈,這就要求廣播電視記者現代化的“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具有更強的單兵作戰能力。
和所有的新聞工作者一樣,廣播電視記者首先應當具備一定的職業特質,而廣播電視視聽通道的傳輸特點和廣泛深遠的社會文化影響力,又使得廣播電視記者從報道技巧到工作方式,從心理狀態到業務素質,都與其他媒介同行有一定的相異之處。廣播電視記者首先必須自覺地把握自身的社會文化角色的特點。
一、廣播電視記者是“職業人”與“社會人”的統一
隨著廣播電視新聞現場報道的大量運用和廣播電視記者越來越普遍的采編介一,甚至于采編播介一的工作方式,廣播電視記者在話筒前和熒屏上頻頻出現,幾乎成為廣播電視節目中重要的構成要素。其作為廣播人、電視人的職業身份和作為社會人的個人修養,均會通過話筒和攝像機展現在廣播電視受眾而前。這種以特殊方式的新聞傳播,在實踐中在小同的狀況下,因“職業人”與“社會人”這兩種角色常常會出現小同程度上的矛后,這樣給廣播電視記者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困惑,也對廣播電視記著的專業素養和個人能力提出了更細致更嚴格的要求。相比較西方電視發達的國家而言,我國廣播電視新聞傳播起步晚,成長速度塊,在絕大部分上使廣播電視記者的職業素質小能夠完全跟得上發展速度的腳步,尚未完全相應的提高,而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特征,又使廣播電視記者的社會道德和社會責任具有與西方廣播電視業小同的內涵。
廣播電視記者是“職業人”和“社會人”的統一,把握好這一角色定位,將有助于中國廣播電視新聞傳播進一步向前發展。
二、廣播電視記者的意識
自我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反映,在現代的“非群體化傳播”時代,要求以傳播者的豐富化個性來對應于受眾的多樣化需求。因此,充分尊重節目個性是廣播電視節目生命力和存在價值的保證,廣播電視記者也將在這種傳播背景下重新認識自己的努力方向。
然而,個性化并小能簡單地理解為差異,似乎只要具備了小同的而具,便完成了廣播電視新聞個性的塑造。恰恰相反,個性化必須是一種鮮明而豐滿的存在,它是廣播電視在”非群體化傳播”時代對新聞必須承擔的責任,是一個包含著各種努力的艱難的總體進程。
因而,廣播電視記者的自我意識應當順應時代的需要,建立在準確的社會定位的基礎上。社會責任重于泰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廣播電視媒介機構的許多業內有識之士,都充分認識到廣播電視記者必須強化下述種種意識:
一是精品意識。近些年來,中國廣播電視業主張強化精品意識,發展實施精品戰略?!熬窇鹇浴笔紫?,體現著產品的形態上,其次,體現著文化內涵的宣傳上,如憑借著對人文題材的開掘從而對世界產生影響的中國紀錄片,古典文學名著改編的電視劇獲,成功等。這些成功源于廣播電視記著的認知水平以及專業能力的提高,所以對廣播電視記者的意識進一步強化,是廣播電視節目實現從“精品”到“經典”,再到“傳世”的飛躍的關鍵。
二是責任意識。廣播電視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很強,其傳辨之迅速,受眾而之廣,信息量之大,影響力之深,都是其他媒介無法比擬的。時任廣播電影電視部部長孫家正曾說要“在職一方,守土有責”??傊?,廣播電視記者是“職業人”和“社會人”的統一,把握好這一角色定位,將有助于中國廣播電視新聞傳播進一步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綠化.電視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失范表現及對策口〕.新聞世界.201 0 \\(09\\)
[2]余東升.新聞記者的認知偏見與新聞報道口〕.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 \\(05\\)
[3]李宗濤.對新聞記者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現象的思考f.T7.東南傳播.2007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