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藝術論文 > > 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與唐代工藝美術(本科)
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與唐代工藝美術(本科)
>2023-09-19 09:00:00

工藝美術史(一)

從悠遠的荒古到現在,華夏祖先創造出無數的工藝美術品,也給我們留下了不菲的美之財富,當我們看到一件優秀的古典工藝品時常常會激動不已,為它美麗的紋飾,優雅的造型,精巧的技術,以及與我們自古相通的藝術精神,我們可以在“形而下者謂之器”的一件件器物工藝品中,體悟到“形而上者謂之道”的那種藝術精神的神圣所在,可以說中國工藝美術史是一部智慧史。中國工藝美術史的起源和發展

工藝美術史的起源,幾乎是與人類起源同步的,勞動是工藝美術史產生的前提,自人類開始有意識的.積極的去改造自然,便開始了生產生活方面的創造活動,設計并制造出各種工具輔助生產生活。

人類從單純的選擇自然物作為工具,發展到對自然物進行改造,不久,很快進化到創造出新器物,并隨著時間推移和人類進化,逐步多樣化、完善和美化各種器物,不斷提高設計的藝術水平。

中國工藝美術史的審美特征

如前所述,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主要體現在包括工具在內的物質資料的生產中,然也包含著多方面的審美因素——有功能之美、造型之美、裝飾之美、材料之美、工藝之美和鑒賞之美。功能之美是指功能的直觀形態化所體現的美,來自于器物的實用功能。造型之美即形式上的藝術審美因素,往往在實用便利方面較審美突出。

裝飾之美:裝飾附著于器物上,注重裝飾紋樣、裝飾技巧、意匠與手法。材質之美,是決定工藝美術品審美因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物品藝術的重要特色之一?!疤煊袝r,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謂良?!边@里說的材美、工巧是指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發揮材料本質的美感。人的感官會對材料的光澤,質感和紋理產生各種心理感受和審美感受,能工巧匠既要注意保持材料的自然質地和紋理,又要能巧妙通過各種工藝手法,豐富材料質感和紋理變化。

工藝之美,就是物品制作所采用的方法和方式,同一件物品采用不同的制作工藝,效果截然不同。

鑒賞之美,包括鑒別和欣賞兩方面。我們可以從藝術的角度進行明識、觀賞,從中得到審美的享受,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并有所感悟,受到啟迪。另一方面,當我們把古代的器物作為一種古玩、古董去鑒別其真偽,評判其藝術優劣時,可以達到一種賞玩、愉悅的目的。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發展的規律、特征數千年的工藝美術發展歷史,盡管其類別、形態范疇和物品的造型、裝飾,呈現出紛繁復雜的狀態,但是,細細尋繹也不難發現某些規律性的特征。

第一,我國古代工藝美術,從范疇的擴大、種類的增加、材料的擷取到造型形態、裝飾風格的變化和制作工藝的改進,取決于人們對自然界認識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第二,我國古代的工藝美術品大多是集設計、制作乃至于使用于一體,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國古代的工藝美術是經驗型的。 第三,與經驗決定、影響工藝美術發展同時存在的還有統治階級的思想。第四,我國古代工藝美術作品地域差異十分明顯。第五,傳統工藝美術猶豫以實用為出發點,雖然不是特別追求造型的獨特性和裝飾的繁復性,但無論造型、裝飾均深深地根植于傳統文化之中,無不打上吉祥文化思想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是吉祥文化思想的物化形態。工藝美術品分類按工藝品分門別類主要有陶瓷工藝、青銅器工藝、玉器工藝、家具工藝、建筑工藝、金銀器工藝、染織品工藝、雕塑工藝……

一直對陶瓷比較感興趣,火與土結合的文明,人類的生存發展與陶瓷息息相關,無論是古代、近代,還是當代,日常生活中到處是陶瓷的身影,從它身上我們不僅能體會生產、生活之美,而且感受到了我國文明、文化的源遠流長陶瓷的發展一般認為陶器出現于新石器時代,彩陶、黑陶工藝比較純熟。按地域分有半坡村彩陶裝飾圖案有人面紋、魚紋、鹿紋等,如彩陶人面魚紋盆、彩陶缽等,當時的人們對魚有一種圖騰式的崇拜。還有廟底溝型彩陶,特點是造型流暢、裝飾圖案多采用圓弧線、直線和點,構成雅致流美的神韻,如彩陶葉紋盆。馬家窯型彩陶是廟底溝型的發展 和延續,更具有陽剛之美,如彩陶點線面缽。黑陶也具有它獨特的美,黑,薄,光,亮,多用平行弦紋、凹凸紋,造型多樣如鬲、鼎、杯、豆等具有獨特的現代設計美。到夏商西周陶器制作工藝有了明顯的提高,窯場規模也不斷擴大,當時酒風盛行,陶制酒器也很多,如斛、尊、壺、爵等,同時原始的青釉瓷出現,廣泛運用于各種容器以及建筑上如磚瓦等。戰國秦漢時期我國陶器發展興盛,但漸漸被瓷器的發展優勢掩蓋。具體而言,戰國的陶瓷手工業與政治經濟中心多元化密切相連,官府參與控制,地方特色減弱,燒制量、燒制技術都有所擴展,出現了真正的瓷器制品青釉瓷和黑釉瓷,開始大面積取代陶器。魏晉南北朝時期可謂是陶瓷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青瓷逐步成熟,黑瓷也有所發展,并出現了釉下彩,發明了白瓷,很快,瓷器滲透到生活各個方面。在造型和裝飾方面出現了很多新形式,形成了濃郁的時代特色。

隋唐瓷器發展十分迅猛,出現了南青北白,類銀似雪,如冰似玉等雅號,可以想像得到當時瓷器質感光澤度的誘人。同時陶器也有所發展,集中體現于唐三彩雕塑藝術。五代時雖戰亂不休,瓷器仍有進步,比較出名的是鄭州柴窯出品的瓷器,有人夸之器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在兩宋時期,由于經濟的發展,宮廷貴族重視品茶,刺激茶具生產,瓷器更有了長足發展,無論質料、顏色,還是燒制和裝飾工藝,均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時期瓷器大多敷以單釉彩,表面顯各種裂紋,燒制方面出現了覆燒工藝。裝飾方方面更是種類繁多,如劃花、繡花、印花、堆花,暗花,法花,嵌花,釉里紅,兩面彩,釉里青等。并且在當時形成了一批著名的瓷窯體系,如定窯,磁州窯,耀州窯,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汝窯,官窯等。宋代瓷器的空前發展以南北競爭繁榮,到元代主要集中體現在景德鎮瓷器的突出成就。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景德鎮仍然獨領風騷。陶瓷裝飾藝術紋飾從簡單到繁復、精致,造型日益美觀,從單純的出于生活到用于擺設鑒賞,陶瓷漸漸親近于藝術,美化生活。紋樣種類繁多,蠶紋、螭紋、弦紋、饕餮紋、蟬紋、寶相花紋、蔓草紋等,多得數不清,真要研究得花不少時日了,但它們的美感是不容置喙的?,F代瓷器的造型樣式也很多,常見的多是生活中的食具,杯碗碟類,還有用于擺設裝飾的花瓶類,古代現存的古董多見于烹飪器,食器,酒器等總之,作為以實用為主要目的的陶瓷器,通過造型以外的裝飾設計,使其賦予變化,增益,更新等意義的同時,給人以整個器物的裝飾美 顧此失彼,掛一漏萬,順著歷史太多的工藝品,對于專家學者如要做全面的巡禮也實在不易,更何況我一介學子,正在學步中,但通過這門課程使我對中國工藝美術有了一個較系統的了解,并大飽眼??吹搅瞬簧俚母挥谒囆g的器皿,萬分慶幸。

唐代工藝美術(二)

唐代的工藝美術特點(1)人的意識的解放。 (2)裝飾生活的情趣化。唐代的裝飾,一變以前以動物紋占主導地位的傳統特點,開始面向自然生活,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擺脫了拘謹、冷靜、神秘、威嚴的氣氛,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潑、親切。 (3)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高度發展時期,人們充滿自信,采取開放的策略,人的思想意識得以解放,這是唐代工藝美術在裝飾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一個重要的社會原因。 (4)裝飾技法的應用。陶瓷工藝出現了多種釉色,運用灑釉、流釉等色釉技法;染織工藝有蠟纈、拓印等印染法;從造型看多運用較大弧度的外向曲線。從色彩看,多運用色彩退暈的方法表現深淺層次色階,有富麗華美的藝術效果。從裝飾紋樣看,植物紋中多以牡丹為主題,早期清秀、工整,受傳統圖案影響,中期(盛唐)富麗、豐滿,表現手法有色稱和對比,有撇絲晚期則比較洗練、簡樸。卷草是唐代裝飾紋樣中應用最廣的一種。

總之,唐代工藝美術的藝術風格,具有博大清新華麗豐滿的特點可用“滿”字形容,由于它富于情趣化,也可用“清”字形容。 唐代工藝美術發展到鼎盛的原因(唐三彩) 唐三彩作為盛行于唐代的一種彩色鉛釉陶器,以造型生動、裝飾新穎、工藝精湛和釉色鮮艷而著稱,占據中國古陶瓷史與美術雕塑史光輝的一頁。本刊特約河南省博物館王蔚波先生撰寫有關河南唐三彩系列文章,為讀者奉上介紹唐三彩的細致美文。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家政治統一穩定,社會經濟繁榮興盛,中外貿易交通發達,各種民族相互融合,文化藝術群芳爭艷。國力強盛促使工藝美術各方面的蓬勃發展,陶瓷業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另一方面,唐三彩的出現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導致統治階級生活走向奢侈和豪華。這種追求奢華、講究排場的生活方式,也集中反映于等級森嚴的典章制度在隨葬品的使用方面。在唐代東西兩京的西安、洛陽一帶,大批貴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窮奢極侈,死后厚葬成風,上自王室成員,下至士大夫階級乃至庶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隨葬。唐三彩當時作為一種明器,曾經被朝廷按照官職等級不同,規定隨葬數量多少和體積大小,實際上很難得以遵照執行。達官顯貴們并不滿足于有關典章制度,往往比官府規定要增加數倍厚葬。官風如此,民風當然也不例外,上行下效,整個社會厚葬之風日盛。唐三彩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并且迅速在中原地區發展和興起的。工藝兩次燒造成就的釉色傳奇唐三彩在中國陶瓷史上開創一個新紀元。

在唐以前只有單色釉,最多也是兩色釉并用。唐三彩成熟于唐代,其淵源可以追溯到漢代。漢代已燒制出綠、褐、黃等單色釉陶與瓷器,而且出現兩種釉彩在同 一器物上的使用。北朝時期,盡管也出現黃綠彩釉陶瓷,其復色掛釉方法已接近三彩工藝,被視為唐三彩的萌芽或前身,然而它畢竟還不是三彩。唐代,多色彩釉在一件器物上同時得到成功運用,為以后彩瓷發展奠定了基礎。唐三彩的生產工藝,主要經過選料、成型、素燒、施釉、釉燒、開相等六個程序。它雖是陶器,卻又與一般低溫釉陶不同,而多是以白色粘土(高嶺土)作胎,手模兼制,雕塑成型。器皿多采用輪制或模印成型,俑象則通過雕塑模制而成,小件或造型奇特者也有捏塑成型的,是兩次燒成的燒造工藝。先將胚胎成型晾干,入窯經1000—1100°C高溫燒出素坯;然后在已素燒冷卻過的胎體上施以鉛釉,第二次入窯經900°C低溫釉燒而成。釉燒出來以后,人物俑還需要再開相。

所謂開相,就是唐三彩中人物的頭部多不施釉,白粉打底,飾以彩繪,細致刻畫。其具體方法是先用毛筆在面頰和唇部涂點朱紅,再以黑墨描繪出眼晴、眉睫、胡須和巾帽。足部也多不施釉,有的用墨涂抹,以示靴子。人俑頸部以上或手足部,即露出皮膚部位不施釉的原因,應該是考慮到在燒制過程中無法控制其色釉流淌,不能達到理想的預期效果而不施釉,待完全燒成后再開相,則可任意繪彩,控制效果,使其形象更加寫實、逼真、美觀和生動。鉛釉是用鉛和石英配制而成的一種透明釉,在這種釉料中,再配以數種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其主要有三種,如摻進適量的氧化銅燒成后呈綠色,加氧化鐵燒成是黃褐色,用氧化鈷燒成則為藍色。在這些基本色調的基礎上,唐代工匠們成功地配制出淺黃、赭黃、翠綠、 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色彩,用鉛作釉的溶劑,同時利用鉛釉在燒制過程中流動性強的特點,將施釉技巧和裝飾手法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其更加色彩斑斕,美艷無比,便制成蜚聲中外的唐三彩。古代是以“三”為多,不一定都是三種顏色,有的器物或俑像只具有上述顏色中的一彩或兩彩,有的則具三彩甚至多彩,但由于大多是以黃、綠、白三種顏色為主,加上三彩即多彩之意,人們習慣將其統稱為“唐三彩”。唐三彩的名稱,在古代文獻中不見記載,直至20世紀初才被大量發現和真正認識。1905年-1909年清廷修筑隴海鐵路時,在洛陽一帶從東到西沿邙山南麓,挖開許多古墓,其中唐墓中出土了數量頗多的三彩器皿和俑類。民國初年,古玩商們將其運到北平琉璃廠銷售,引起了王國維、羅振玉等著名學者的贊賞和重視,同時也吸引了外國人的重金購買,唐三彩頓時名揚天下,并開始為世人所珍藏。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清末古玩收藏家趙汝珍所著《古玩指南》一書,才首次提出“唐三彩”之名。

類型包羅萬象涉及面廣新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唐三彩在洛陽、西安、揚州、丹東地區和山西、甘肅兩省唐墓中均有發現,其它省區很少,尤以洛陽和西安出土最多,又因較早發現于洛陽,故洛陽唐三彩最為馳名。但鮮為人知的是,河南不僅洛陽有唐三彩,其他地區也發現和出土不少精美的唐三彩。筆者所要連續論述介紹即為河南全省范圍內的唐三彩,包括洛陽及其周邊地區。從河南出土收藏的大量唐三彩實物資料中不難發現,其制品多非實用器,當然也有部分實用器。一般為明器,即放置於墓中的隨葬品,其胎質疏松且滲水,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但其品種繁多,內容豐富,幾乎包羅萬象,反映了大唐盛世繁榮生活的諸多方面。唐三彩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型:一是器皿,有盂、尊、缽、壺、碗、盤、豆、盆、杯、盅、罐、瓶等盛貯器,及硯臺、燭臺、香爐、枕頭等文房生活日常用具;二是模型,諸如房屋、廁所、倉庫、車馬、柜廚、假山、水榭、亭臺樓閣等;三是俑像,人物造型多為天王、武士、文官、貴婦、女侍、男僮、牽馬或牽駝的胡人以及騎馬、雜技、樂舞俑等,動物俑造型主要有馬、駱駝、牛、驢、獅、虎、豬、狗、羊、兔、雞、鴨、鵝及鎮墓獸等。唐三彩中絕大部分是人物和動物的俑像。其整體雕塑手法采用洗練明快的線條來勾勒輪廓,攝取神態,局部則用浮雕手法來增加立體之感,再以寫實手法細致刻畫。

這種表現手法達到了精致完美、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峨冠博帶的文臣俑,高髻廣袖、體態豐滿的女俑,頭戴尖帽、深目高鼻的胡俑,肌肉發達、怒目圓睜的武士俑等形象的塑造,無不給人以靜中有動的藝術享受。千姿百態、出神入化的動物造型也令人嘆為觀止。其中尤以矯健的駿馬和穩重的駱駝最為出色,其比例準確,結構分明,雕塑精美,神態萬千。唐三彩作品也有表現唐代商人西出陽關,馱有絲織品和陶瓷器等貨物的駱駝商隊,沿著絲綢之路到西域或西亞各國經商,以及往來于長安和洛陽的外域商旅和駝群紛至沓來的情景。此外,還有許 多造型別致的唐三彩雕塑佳作,當然也有一些模仿現實生活所用的各類器物和模型,均妙不可言,不勝枚舉。裝飾白釉藍彩孕育唐青花唐三彩的生產已有1300多年歷史。它吸取眾多藝術特點,融雕塑、繪畫、釉陶等造型裝飾技巧于一體,采用堆貼、印花、刻劃、絞胎等裝飾藝術,以人物、動物、植物、幾何圖案為主的裝飾題材,創造了一種新穎的民族工藝,形成唐代陶塑藝術的獨特風格。

唐三彩更重要的特點還是那斑駁淋漓、美不勝收的釉彩。在陶坯素胎上施以鉛釉,在焙燒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自然流淌、相互滲透,色彩協調,花紋艷麗。每件唐三彩藝術品的顏色,都呈現出濃淡相宜的層次,幾種顏色皆融為一體,相映成輝,形成一種天然絢爛的彩墨畫效果。唐三彩實際是將多種彩釉交錯同施一器,經交融、流串、暈散和窯變,呈現出千變萬化、不盡相同的瑰麗顏色。由于唐三彩在制作過程中,釉色會產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奇妙變化,因此,世上沒有任何兩件燒制好的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樣的。唐三彩的裝飾工藝還有三個獨特之處:一是釉花的出現,即釉藥和色劑混合使用繪制焙燒而成的花紋圖案,是陶瓷史上的一次飛躍。它雖然不同于瓷器的釉上彩或釉下彩,卻堪稱其前驅。自商周出現青釉瓷以來,數千年都不曾用釉色組成紋樣,唯唐代形成疊巒異峰。二是其中的白釉藍彩,是后來青花瓷的前身,有學者認為是唐青花的初創階段。三是絞胎釉工藝,多以醬、黃、綠三種釉色與胎泥絞合,呈 現出來的紋樣頗似樹木的年輪,或如飛云流水,或像山巒虎皮……富有天然之美。

影響 日本、朝鮮仿燒三彩迄今為止,中國境內已發現的唐三彩窯址有河南省鞏義市黃冶窯址、陜西省銅川市黃堡窯址、河北省內丘縣西關窯址和陜西省西安市郊機場窯址。內丘西關窯址,1984年調查發現,由于未經大面積發掘,出土的三彩器僅有寥寥數種,不見三彩俑類,不如鞏義黃冶窯的三彩種類豐富和色彩艷麗,是中唐時期的產品。西安機場窯址,地處唐長安城西市北側,1999年3月發現,采集到一批三彩器片等遺物。器形主要有人物俑、動物俑和器皿類,多為陶土胎,胎體呈瓦紅色,燒制火候較低,器表都使用化妝土,釉質玻璃感較強,與鞏義黃冶窯產品不同,為盛唐時期燒制陶俑和三彩器的窯址。銅川黃堡窯,1984年發現,經大面積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的唐三彩,可分為日用器皿、雕塑俑類和建筑構件等。三彩雕塑以動物俑像居多,人物形象只有侍立俑和素胎人俑頭。其時代分屬盛唐和中唐時期。鞏義黃冶窯址,西距洛陽50公里,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1957年發現,是中國發現最早的一處唐三彩窯址,由北京故宮博物院馮先銘先生首次考察并公布于世。之后,河南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對其進行調查和試掘,收集和出土了大量的唐三彩標本、素燒器物和窯具、模具等。釉色主要為黃、綠、白、褐、藍等單彩、二彩和三彩及多彩,種類有生活用具、玩具、俑類和模型等。其中生活用具最多,人物俑和動物俑也不少,主要為中小型雕塑,形體較大者很少。鞏義黃冶窯的唐三彩創燒于初唐,多為盛唐和中唐時期,晚唐仍有。有關專家通過與洛陽近郊唐墓資料相比,認為洛陽唐墓出土的不少三彩器是由鞏義黃冶窯生產的。但鞏義黃冶窯又很少見大型的三彩俑類標本,而洛陽及其近郊唐墓出土的大型三彩俑很多,卻迄今尚未發現唐三彩窯址。內丘西關窯不見三彩俑類,西安機場窯和銅川黃堡窯的產品與河南出土的唐三彩風格也不盡相同。再者,專為隨葬燒造的唐三彩,特別是其中形體較大的俑象,也不可能從很遠的地方運來運去。那么河南出土的唐三彩是不是都是鞏義黃冶窯燒造的呢?至今仍是個謎??上驳氖?,相關文物考古工作發展迅猛,揭開謎團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國外考古發現還表明,唐三彩在唐代就沿著陸上的“絲綢之路”,及通往東海、南海海上航道的“陶瓷之路”輸出海外。在沿線的印度尼西亞、伊拉克、埃及、朝鮮和日本,都曾發現有中國的唐三彩??梢?,唐三彩并不僅僅都是作為明器隨葬之用,而且同時還被當作珍貴的工藝品大量銷往海外。此外,在我國唐三彩的影響下,古代日本奈良還仿燒成功了“奈良三彩”,朝鮮的新羅也燒成有“新羅三彩”。據有關考古發掘資料可知,唐三彩始燒于唐高宗時期,并且發展很快。其生活用器出現略早,俑像則在武則天時期以后才較多出現。唐開元、天寶年間(713-756年)最為興盛,堪稱高峰。天寶以后三彩的數量逐漸減少,趨于衰落。中晚唐以后,唐三彩在墓中幾乎沒 有出土,多被瓷器所替代。不過唐三彩并沒有因唐朝的滅亡而絕跡,在其影響下,遼金時期繼而又制作出風格淡雅的遼三彩。宋代也燒造出清秀素樸的宋三彩,而且還將這種工藝運用到建筑材料上,進而演變為黃綠釉彩的琉璃磚瓦。其轉變一直影響元明清至今,這一發展為中國民族建筑藝術增添了耀眼的光彩。雖然唐以后各代三彩器仍有制作,但大都色釉平淡,造型單調,均無法和唐三彩相媲美。難怪唐三彩被人們譽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顆燦爛明珠。

古代工藝美術是中國人民為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采用各種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所創造的人工造物的總稱。它是中華民族造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了工藝美術的一般本質特征,在內涵和形式上保持著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又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鮮明個性。中國工藝美術以其悠久的歷史、別具一格的風范、高超精湛的技藝和豐富多樣的形態,為整個人類的文化創造史譜寫了充滿智慧和靈性之光的一章。中國工藝美術在初唐和盛唐獲得全面的發展,呈現繁榮發達的景象??楀\、印染、陶瓷、金銀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藝水平和生產規模都超越了前代。經濟的發達,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識的解放,使隋唐工藝美術表現出舒展博大的氣勢、精巧圓婉的裝飾意匠和富麗豐滿的形態特征。

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呈現著兩條清晰的發展脈絡 以實用為主體的民間工藝美術和以觀賞為主體的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美術體系。它們作為在不同社會環境和條件下生長發展起來、 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兩種工藝文化形態,有著不同的生產方式、組織結構、功用目的和美學特征。民間工藝美術主要是自然經濟的家庭手工業,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著滿足生產者自身的需要。生產與消費的統一,使民間工藝美術產品完滿地體現了實用、審美一體的基本原則,具有樸質、剛健、明快的品質。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產生于官營或私營手工業作坊之中,迎合貴族和文人階層的需要和趣味,因而側重于顯示觀念意蘊和追求觀賞把玩價值,推崇精雕細刻、矯飾奇巧。

生產的官營化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現象。早在西周就出現了隸屬于王家官府的“百工”,漢王朝則在周秦官制的基礎上設立了屬于少將府的各種工藝美術作坊和工廠,唐宋時期的少府監顯示了官營手工業制度的完備和周詳,明代的御用監、清代的造辦處和織造局使官營手工業制度更為系統和嚴格。官營手工業機構大都設在中心城市或皇宮,材料無償占有,工匠無償勞役,生產不計成本,產品不參加商品流通。在這種封閉的經濟結構中產生了追巧奪末、爭奇斗艷的宮廷工藝美術,它作為反映統治階級精神需要的理想樣式,影響和規范著封建時期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

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崇尚“形而上”之“道”,而貶抑“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為目的的工藝美術一直被視為“雕蟲小技”而屬“抑末”之列。這種偏見顯然抑制了理論方面的建設,致使中國工藝美術缺乏完備系統的理論著述。但是,中國工藝美術一直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和原則發展的。其個性化的面貌無疑取決于中國工藝思想和造物原則的傾向性和獨創性。很少見諸文字的中國工藝思想和造物原則強調工藝造 物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功用,追求心靈與物質的交融統一,主張自然性與人工性的中庸和諧,注重工藝造物活動的整體有機性,力求協調天時、地理、材質、技術諸因素間的關系。 凝聚著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國工藝美術,在國際性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不僅西傳了精美的絲織品,也西傳了東方的蠶種和織造技術。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紀東西世界的一條紐帶。瓷器的外銷不僅把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轉化為全人類的文明財富和世界性生產產業,而且也影響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

20世紀中葉后,中國工藝美術更是全面地走向世界,進一步促進了國際文化經濟的交流。 中國工藝美術有著廣闊的領域,門類紛繁,樣式眾多,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①按工藝美術的功能價值可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工藝美術。實用工藝美術即含有審美意匠的生產、生活用品,如服裝、器用和工具等;陳設工藝美術即集中展示材美工巧或造型裝飾之審美意匠而專供觀賞的工藝品,如牙雕、玉雕、景泰藍等。 ②按工藝美術的歷史形態可分為傳統工藝美術和現代工藝美術。

傳統工藝美術即具有悠久歷史、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反映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工藝造物。如四大名繡、北京雕漆、宜興紫砂陶、廣東象牙球、揚州玉器等;現代工藝美術即在現代工業文明基礎上新興并反 映現代文化精神和生產需要的工藝造物,如現代陶藝、廣告設計、書籍裝飾、包裝裝潢等。 ③按工藝美術的生產方式可分為手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手工藝美術,即采用手工制作的工藝造物;工業設計,即運用現代材料和工業技術制造的工藝造物。 ④按工藝美術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社會層次可分為民間工藝美術、宮廷工藝美術和文人工藝美術三類。民間工藝美術是作為生產者的勞動大眾為自身需要制作的工藝造物,宮廷工藝美術是按封建貴族統治者的需要制作的工藝造物,文人工藝美術則是為封建文人階層的需要制作的工藝造物。以陳設品為主的宮廷和文人工藝美術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在進入社會主義時代以后,作為民族文化遺產即特種工藝被加以保護和繼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職業設計家和藝匠制作的工藝美術品,成為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的商品。 ⑤按工藝美術材料和制作工藝一般可分為雕塑工藝\\(牙骨、木竹、玉石、泥、面等材料的雕、刻或塑\\)、鍛冶工藝(銅器、金銀器、景泰藍等)、燒造工藝(陶瓷、玻璃料器等)、木作工藝\\(家具等\\)、髹飾工藝(漆器等)、織染工藝(絲織、刺繡、印染等)、編扎工藝(竹、藤、棕、草等材料的編織扎制)、畫繪工藝(年畫、燙畫、鐵畫、內畫壺等)、剪刻工藝(剪紙、皮影等)種類?,F在習慣上通常將傳統工藝美術分為雕塑工藝、織繡工藝、編織工藝、金屬工藝、陶瓷工藝和漆器工藝6類;隨現代工業生產發展起來的現代工藝美術則一般按 產品對象分為室內環境設計、染織設計、服裝設計、日用工業品造型設計、日用陶瓷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和書籍裝飾設計等。美學特征 中華民族在其發展的漫長歲月中,以勤勞和智慧為人類工藝文化歷史創造了境界獨到、風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藝造物樣式。

中國工藝美術浸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富有鮮明的美學個性,主要體現出: ①和諧性。中國傳統藝術思想重視人與物、用與美、文與質、形與神、心與手、材與藝等因素相互間的關系,主張“和”與“宜”。對“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國工藝美術呈現出高度的和諧性;外觀的物質形態與內涵的精神意蘊和諧統一,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和諧統一,感性的關系與理性的規范的和諧統一,材質工技與意匠營構的和諧統一。 ②象征性。中國工藝思想歷來重視造物在倫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強調物用的感官愉快與審美的情感滿足的聯系,而且同時要求這種聯系符合倫理道德規范。受制于強烈的倫理意識,中國傳統工藝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借助造型、體量、尺度、色彩或紋飾來象征性地喻示倫理道德觀念。這種象征性的追求常常使宮廷或文人工藝美術淪為純粹的倫理道德觀念的展示,造成矯飾之態或物用功效的損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產者自身的功利意愿為象征內涵的民間工藝美術則顯得剛健樸質,充滿活力。 ③靈動性。中國工藝思想主張心物的統一,要求“得心應手”,“質則人身,文象陰陽”,使主體人的生命性靈在造物上獲得充分的體現。中國傳統工藝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裝飾上保持著 S形的結構范式。這種結構范式富有生命的韻律和循環不息的運動感,使中國工藝造物在規范嚴整中又顯變化活躍、疏朗空靈。 ④天趣性。中國工藝思想重視工藝材料的自然品質,主張“理材”、“因材施藝”,要求“相物而賦形,范質而施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造型或裝飾上總是尊重材料的規定性,充分利用或顯露材料的天生麗質。這種卓越的意匠使中國工藝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優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對工藝加工技術的講求和重視是中國工藝美術的一貫傳統。豐富的造物實踐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產生的審美效應,并有意識地在兩種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審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跡的渾然天成之工巧性,和盡情微窮奇絕之雕鏤畫繢的工巧性。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