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藝術最早發現于中國的南北朝時期,但考古實物表明早在紙出現以前,中國就產生了利用薄片材料刻制鏤花的藝術,商代的金銀薄片鏤花即剪紙藝術的雛形.隨著時代的變遷,剪紙藝術不斷完善和豐富,形成了具有時代、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多種剪紙形式,極具裝飾性、觀賞性、實用性和教化性.同時,剪紙藝術也不斷地與其他藝術形式和載體進行著相互的融合和滲透,北宋的陶瓷制品,清代的服飾、扇面上都常能看到清晰典型的剪紙圖案.可以說,兼具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藝術形式多變、文化寓意深刻等特點的剪紙藝術無疑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代表,是中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包涵的多方面審美意蘊更使其成為了中國民俗文化的瑰寶.
一、廣泛的主題內容之美
首先,剪紙藝術著力表現自然世界的生動多姿.剪紙在產生之初主要就是對這類自然景物的描摹,剪紙創作者在最初的學習時也是先從剪刻自然景物開始的.如國色天香的牡丹、傲然挺立的紅梅、亭亭玉立的荷花、寬大層疊的蓮葉、挺拔高大的松樹等花卉草木;優雅美麗的仙鶴、憨態可掬的牛羊、成雙結對的鴛鴦、體態輕盈的飛鳥、靈動活潑的魚兒等動物;飽滿多子的石榴、圓潤可愛的桃子等瓜果.這些表現自然景物的剪紙作品不僅將客觀事物的特色和美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寄予著創作者的美好愿望,包含一定的象征意義.
其次,傳統剪紙作品對民間生產生活場景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從生產勞動、衣食住行到娛樂活動、節日慶典,甚至宗教祭祀等都是剪紙藝術的題材.既有表現辛勤勞動的春耕秋收圖、婦女織布圖、泛舟采蓮圖、植桑養蠶圖,又有打秋千、看戲曲、孩童嬉戲等表現日常娛樂活動的作品;既有劃龍舟、慶團圓等表現傳統節日氛圍的作品,也有描繪美好愛情和婚姻的作品,更有表現對生命繁衍和老人長壽的企盼與祝愿的作品.
再次,剪紙藝術的題材來源與文化發展同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有的剪紙作品取材于神話傳說、戲曲劇本等,如《八仙過?!贰剁娯复蚬怼贰读鹤;贰痘咎m》《白蛇傳》等;有的取材于地方戲曲舞蹈,比如民間舞蹈中的竹馬舞、獅子舞、花鼓燈舞、斗牛舞、肘歌舞等戲曲舞蹈形式都能在剪紙作品中找到痕跡;有的作品是表達對歷史人物和圣賢的敬仰,如華佗、諸葛亮等人物形象;還有的剪紙作品表達忠貞愛情、傳統美德等主題,文化意蘊深厚.
總之,人們將平時喜聞樂見的事物都融入剪紙作品中,贊揚美好的事物和積極向上的情感,表達出廣大勞動人民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憧憬,對生命的歌頌.
二、多樣的表現形式之美
首先,線條是剪紙藝術的基本要素,鏤空和勾連不僅是其最基本的線條組合方式,也是剪紙藝術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最基本特征.鏤空是指線條之間相斷裂,在視覺上造成透空和缺失的感受,形成這種鏤空效果的技法一般被稱為陰刻,這種技法使民間剪紙從粗放向精細轉變,擴大了剪紙作品的內容,如陜西周至剪制的八仙,作者用以線造型法和鏤空技術,表現了人物形體結構的線條和衣紋的線條,而鏤空了畫面上所有其余部分,使八位仙人的人物形象極其傳神.①與鏤空相反,勾連則是指線與線之間的相連,其對應的技法叫陽刻,是對陰刻技法的一種必要補充.如果缺少整體的連接性,一副剪紙作品就會被分裂開來,不僅不方便使用,還會影響整體的美感.對絕大部分剪紙作品來說,鏤空和勾連是一對統一體,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給人以更加生動鮮明的視覺享受,增強剪紙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其次,剪紙作品十分講究圖案組成的對稱和平衡.對稱有軸對稱和中心對稱,或上下一致,或左右相同,是一種或幾種圖樣的連續和反復,給人一種莊重、穩定、整齊的美感.在傳統的剪紙作品中,折疊剪紙對對稱原則的貫徹最為徹底.在制作之時將樣紙層層折疊,剪出各種線條和幾何圖形,展開來卻能造成萬花筒似的藝術效果,精致美觀,易于學習.一般而言,傳統的窗花和禮花剪紙大都屬于折疊剪紙.平衡是剪紙作品要遵循的又一重要法則,是指整體的各個部分在總體分布和總量占有方面的和諧均衡.有些剪紙作品為了突出畫面的主體部分或某一特征,會對這些部分進行夸大處理,但總體上還是要考慮畫面總體的平衡,多在邊緣和細節上加入一些紋樣元素進行調和,彌補可能出現的視覺失衡感.
再次,剪紙藝術的造型具有隨意性、抽象性、適時夸張、生動逼真等特點,這些特點共同展現了作品的造型之美.剪紙是一種大眾化、本土化的藝術形式,民間藝術家在剪刻的過程中常常隨心發揮,不拘泥于與客觀事物的形似,而是力求精神情感上的一致.她們甚至不受邏輯和科學的限制,比如讓花時不同的花卉同時盛開在一幅作品中;為了傳達馬兒吃草的動態效果,將馬頭剪成多頭馬\\(如圖1\\)等,這些都是一種隨心寫意式的表達.此外,剪紙作品對于所表現的對象也會進行適當的夸大和改造,以突出主題和思想情感,比如圖2的獅子狗,用花朵來表現狗毛的長而卷,雖然夸張卻勾勒出一只惹人喜愛的獅子狗形象.
最后,剪紙作品還注重整體的韻律和動感.一種或幾種圖案元素經過有規律的排列,會形成條理清晰、和諧完整的構圖,使整個圖案呈現出一定的節奏感和韻律感.比如剪紙的平面重疊鋪陳的手法,就是用滿幅鋪排勻稱而相互串連的圖形構圖的方法.②這種方法避免了大塊黑白,而用精細的花紋點綴裝飾主體人物,擴大了畫面的容量,具有強烈的裝飾性.
三、豐富的文化內涵之美
剪紙藝術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集色彩、圖案和文字元素于一體的視覺符號,融合著創作者的情感和技藝,表達了中國民眾對生活的感悟、熱愛和期盼,凝聚了中國千年來的傳統文化積淀,是承載民間藝術文化的母體之一,而這同樣是剪紙藝術的又一重要審美特征.
首先,剪紙是一種象征意味極強的藝術形式,象征著吉祥、喜慶和歡樂.不論是剪紙的形象所代表的吉祥寓意,還是其作為慶祝節日、祭祀祝禱的等活動的參與部分,都表明剪紙作品不僅是一種裝飾品,更是一種"吉祥物".比如牡丹象征富貴、菊花象征高潔、竹子象征剛正、松鶴壽桃寓意長壽、蓮花游魚寓意連年有余、鴛鴦戲水寓意婚姻幸福、喜鵲梅花寓意喜事臨門、石榴葫蘆寓意多子多孫等,這些作品無一不承載著人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表達著人們真摯的祝愿.可以說,民間剪紙之所以能夠得以長久廣泛的流傳,其代表的吉祥寓意和納福迎祥的表現功能是一個主要原因.
其次,剪紙藝術帶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體現了因自然環境的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傳統、社會民俗、審美心理等的不同.如北方剪紙作品線條剛勁粗放,情感豪放率真;江南地區的剪紙作品則大多線條細小柔和,情感內斂婉約.若再具體到某一個區域甚至省份、村落,我們還會發現剪紙作品帶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如安徽阜陽地處中原,其剪紙作品大多融南北風格于一體,剛柔兼濟,又因阜陽是"戲曲之鄉",因此取材于戲曲人物和戲曲故事的剪紙作品比比皆是;陜西地處內陸,又是文化的發源地和中國歷史上建都最多的省份,因此這里的剪紙作品風格多莊重淳樸,文化氣息濃厚;河北蔚縣的點彩剪紙是當地民間藝術家們繼承和吸收了河北武強木板水印窗花、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和當地刀刻刺繡花樣等民間傳統藝術形式,創造出來的一個藝術品種③,可算是一種地方特產.總而言之,這種強烈的地域文化色彩豐富了剪紙藝術的形態和內涵.
四、氣韻獨特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包括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和創作者的主觀思想情感,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意境美主要表現在創作和審美體驗當中.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意境是我國傳統藝術所追求的審美境界,剪紙藝術也不例外.優秀的剪紙藝術作品是客觀世界和主觀精神的統一,是藝人們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諧的體現.民間藝人往往通過對自然形態進行藝術加工,使剪紙在生活中不但具有客觀實用價值,而且寓神情于物象之中,由傳神、寫意構成了生動優美的意境.④有的作品甚至能通過畫面的變幻調動欣賞者的想象力,讓人感受到畫面之外的形體美、旋律美、自然美、人情美.總之,濃郁的寫意內涵、活潑的生命情調、樂觀的情感抒發、美善兼備的創作原則以及天人合一的境界都凸顯了中國傳統的造物文化觀和審美意境,體現了深厚的美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