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紫砂陶,簡稱紫砂,又叫紫砂器或紫砂陶器。 紫砂茶具,造型簡練、大方;色澤淳樸、古雅。 用其泡茶,使角的年代越久,壺身色澤就愈加光潤古雅,泡出來的茶湯也就越醇郁芳馨, 甚至在空壺里注入沸水都會有一股清淡的茶香。 根據科學分析, 紫砂壺茶具確實保有茶湯原味的功能,它能吸收茶汁,而且具有耐冷耐熱的特性。
2 紫砂茶具的品茗優勢與價值
紫砂器的泥色有多種,除去主要的朱泥、紫砂泥外,尚有白泥、烏泥、黃泥、松花泥等各種色澤,紫砂器不掛釉,而是充分利用泥本色,燒成后色澤溫潤,古雅可愛,紫砂器面還具有亞光效果,既可減弱光能的反射,又能清晰地表現器物形態、裝飾與自身天然色澤的生動效果。 紫砂陶質地古樸純厚,不媚不俗,與文人氣質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愛篤好、以坯當紙,或撰壺銘,或書款識,或刻以花卉,刻以印章,托物寓意,每見巧思。
紫砂壺燒制的原料為泥土, 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 可以燒制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于巖石層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層之間, 泥層厚度從幾十厘米至一米不等。 根據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有關巖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云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 8.83%。 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觸,燒制溫度在 1100~1200 °C 之間。 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于 2%。 紫砂壺的泥原料可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士”。 因其產自江蘇宜興,故稱宜興紫砂。
相傳古時候宜興街頭,一日突然有一僧人沿街叫賣:“賣富貴土了! 誰買富貴土? 買了就可以發家致富。 ”因此而得名。所謂靠山吃山,靠土吃土。 宜興紫泥,千百年來養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于一提起紫砂壺,我們立刻就聯想到宜興。 究竟是紫砂壺使宜興出了名,還是宜興使紫砂壺出了名,誰也考證不清楚了。
紫砂泥料原深藏于巖石層下, 分布于甲泥的泥層之間,礦層厚度幾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學成分為含鐵質粘土粉砂巖。 紫泥主要礦物成分為水云母,及不等量的高嶺巖、石英、云母屑和鐵。紫砂壺的泥料制作紫砂壺之后走向了近代,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府重振紫砂業,大力組織生產與出口,老藝人帶徒,為紫砂繁盛的到來準備了充足的人才, 從而迎來了紫砂最長時期的繁榮。1956 年,江蘇省人民政府為薪傳紫砂工藝特地任命了七位“老藝人”,廠里面普遍稱“老輔導”,他們分別是: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吳云根、王寅春、顧景舟、蔣蓉。
他們各懷奇技,精心創作,培養了數以百計的青年藝徒,這些青年藝徒后來都各有所成, 位數不少的優秀者成為大師級人物,使紫砂藝術踏進了歷史發展的空前繁榮。 這個時代的歷史功績無疑要歸功于七位老藝人。 其中顧景舟老藝人更是被譽為紫砂界的泰斗。 他們為紫砂的發展奉獻終身,更是研究和創作出了名垂千史的紫砂壺。
由此可見, 紫砂藝術的發展離不開紫砂藝人夜以繼日的努力,也離不開紫砂藝人的求知與探索。 現今的紫砂壺,繼承了歷代紫砂藝術的精華和精髓。
3 總結
紫砂藝術今后的發展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應該如何去做,如何去將紫砂文化發揚光大。 我們應該繼承老一輩的光榮傳統,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用心創作出更美麗動人、更美輪美煥的紫砂藝術作品。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再微不足道的努力也都是一大進步,再微不足道的氣餒甚至放棄,終究會走向失敗。 我們期待的是歷史悠久的紫砂藝術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下能姹紫嫣紅遍地開,芬芳襲人繁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