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粉彩瓷的發展及其工藝特點.
粉彩是從五彩\\(古彩\\) 的基礎上發展而形成的藝術品種,至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清康熙時,五彩雖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但在設色方面,仍局限少數幾種,之后受國畫影響,五彩概括提煉的裝飾風格逐漸向工致秀麗方向發展.
在色料方面 ,五彩同樣吸收了 " 琺 瑯 彩 " 和其他工藝的營養,采用玻璃白、西洋紅、錫黃和廣翠,并間以平填粉黃、宮粉和翡翠.至雍正時,才正式有平填和不加染光暗變化的粉彩出現,其效果濃艷柔和,被稱作"雍正彩".其燒成溫度只需700℃左右,所以也叫做"軟彩".又至乾隆時,逐漸形成粉彩的特有風貌,達到一定高度,出了不少精品.
本文提到的重工粉彩和新粉彩具有很大的區別 . 從 工藝上講,重工粉彩的畫面較中級粉彩復雜,添加了走獸、瓜蝶、草蟲和吊燈洋蓮等圖案;構圖不僅比中級飽滿豐富、復雜工重,色彩以及渲染都較多,而且圖案致密,還要根據畫面的要求,加用黃金制成的金水,畫在瓷器的邊角或主體畫面之處,以求增加皇家氣派.像這類重工粉彩在清朝主要為皇家所制作."新粉彩"的特點是吸收國畫的章法,線條纖細秀麗,舒展大方,色彩分出數種不同的明暗變化,還減少了圖案裝飾,使之更接近生活,成為或色彩艷麗、或清淡素雅、形象逼真的瓷上中國畫.
二、文人瓷畫的出現及其社會價值
"珠山八友"是民國時期景德鎮陶瓷繪畫領域中一個聲名顯赫的藝術團體.他們以新粉彩文人瓷畫的表現形式將景德鎮的陶瓷粉彩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至今都難以逾越,在中國陶瓷繪畫史上留下了絢麗的一筆."珠山八友"成員分別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許人、鄧碧珊、程意亭、畢伯濤、劉雨岑、徐仲南、田鶴仙等10人.他們不僅具有良好的繪畫功底,而且在吟詩作賦以至書法、金石等方面都有較高的造詣,他們力求詩、書、畫、印與粉彩工藝完美地融和,形成陶瓷裝飾藝術的一個流派.
值得注意的是 ,民間時期的新粉彩藝人以瓷代紙 , 以料代墨,把陶瓷裝飾演變成了瓷上繪畫,甚至以繪畫審美意識取代陶瓷裝飾審美意識,削弱或割裂造型與裝飾的密切關系 , 形成了唯繪畫論的觀點 , 排斥陶瓷藝術對工藝美的追求.
從歷屆的拍賣會上可以看到,"珠山八友"的成員往往刷新拍賣紀錄,如2011年嘉德拍賣會上,王大凡的粉彩瓷板《禹王治水圖》以920萬創個人成交紀錄.而在2007年一件汪野亭創作于1930年的粉彩山水方筆筒,僅拍出25.3萬元.縱觀近幾年的拍賣數據,珠山八友的成交額在逐年攀升,從2007年的幾十萬到2011年的近千萬,這并不是偶然的,王大凡傳人王錫良2009年上海崇源拍賣的一件"黃山四千仞"瓷板,都已拍出780萬元的高價.
20世紀50-60年代,政府積極引導陶瓷人員進行陶瓷繪畫創作,這種引導對繁榮陶瓷藝術創作,提高繪制藝人的創作水平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一味強調"革命現實主義"題材,形成服從內容、服從政治,勢必導致藝術形式的單調和創作風格的雷同,從而制約陶瓷粉彩裝飾藝術的健康發展.畢竟有些題材的內容是難以體現作者的政治傾向.
三、當代文化背景及其審美需求
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的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無論是作為一種實踐活動的發展還是作為一種理論研究的探索,都表現出不同以往的復雜性、豐富性和新穎性,表現出對傳統審美文化和美學理論的反思、重建和超越.在融入全球化審美文化新發展的同時,努力表達民族化的美學追求.
從20世紀末到目前,對審美文化理論探索的重點已經圍繞審美意識而展開.有些學者認為,以實踐派美學為主流的中國當代美學還沒有實現由主體性美學向主體間性美學的轉型.審美是自由的存在方式,這是審美的最根本的性質.
20世紀90年代以后,審美文化理論的重點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它不僅突破了傳統美學學院式范疇的邏輯演繹及美學概念界定和解析的純粹理論性,而且走出了美學教科書的理論體系,超越單一學科的界限,在多學科交接的聯合點上,在哲學美學學科的邊緣意義上來審視豐富生動的藝術活動和審美實踐.日常生活進入審美的主要視野,有兩個方面的前提.一方面是市場化沖淡了傳統的審美理想觀念,精英文化的理想主義受到世俗的實用主義的極大沖擊,審美理論由熱衷于對范疇的推演和概念的解析轉向對現實生活的當下體驗,藝術越來越生活化了.另一方面是人民大眾以審美的態度來看待周圍的日常生活,擴大了美的視野,審美現象更為豐富.審美活動走出了經典的美學追求,進入了更現實、更直接的審美感覺.
參考文獻:
[1]藝術家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傳統陶瓷粉彩裝飾.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3]景德鎮瓷錄.中國陶瓷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