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是指在深色瓷器釉面上利用釉釉面層與白色胎體的色差,使用合金刀具雕刻出豐富、細膩的層次表現立體形象,無需敷色。它屬于刻瓷藝術中四大工藝之一,也是獨具特色的一種分層雕刻工藝,是在傳統的點刻、線刻和面刻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出現并逐步發展成熟。
釉雕佛像是指在瓷器釉面上雕刻的佛像系列作品。釉雕佛像一問世,立即引起了極大反響,其作品多次被邀參展,屢獲大獎。而倍受歡迎和關注的原因主要是釉雕佛像這門藝術所獨有的特點決定的,其創新的釉雕工藝和技法,增強了釉雕佛像的藝術表現力,增添了一種新的工藝表現形式,豐富了佛像題材的門類,因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也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種雕刻工藝。
一、基本工藝
釉雕佛像工藝創作稿一般選用寫生素描稿或拍攝的影像稿件。稿件必須具體、詳盡、準確,層次清晰度要高。用拷貝或復寫的方法創作出精確的線稿。釉雕工藝使用瓷盤創作較多,所以創作稿以圓形構圖為主。
2、落稿:落稿可根據表現內容、形式及個人的習慣而定,常見的有以下兩種方法:用白色特種鉛筆在選用的深色瓷器釉面上依照創作稿勾畫出表現形象的結構輪廓線,以勾單線為主。在形體轉折處、明暗交界線處重點標記。也可以在線稿下面附上紅色復寫紙,用硬質繪圖鉛筆復寫到選用的深色瓷器釉面上。
3、雕刻:傳統的刻瓷工藝是在淺色釉面或深色釉面上雕刻后再敷色顯形,而釉雕工藝是在深色釉面上的一種分層雕刻工藝。釉雕工藝與點刻、線刻和面刻工藝的主要不同特點有兩個:一是在深色釉面上分層雕刻,二是雕刻后無需敷色。也就是說,在燒成以后的深色釉面瓷器大致分三層:上層為結晶的深色釉面; 中層為灰色層;下層為白色胎體。按照釉雕工藝的雕刻程序,根據表現形象的明暗關系和結構特征,首先雕刻亮面,然后雕刻灰面,最后再雕刻暗面。亮面和灰面雕刻到所需要的亮度或層次后,再開始雕刻暗面。
(1) 亮面雕刻:就是從形象的亮面高光處開始,由結晶的深色釉面到灰色層,一直雕刻到顯露出白色胎體;(2) 灰面雕刻:灰色層具有一定的厚度,先刻除結晶的深色釉面,再層層雕刻出深灰、中灰和淺灰等多個層次。(3) 暗面雕刻:形象的暗面必須謹慎地輕輕雕刻,最暗處需要適當保留深色釉面。暗面雕刻時使用鋒利的尖型刀輕輕地刻點,分布成暗調層次。與灰面銜接到最暗處,由密集的刻點逐漸加大點的間隙 (刻點之間留有一個點的間隙)。暗窩處無需雕刻,保留光潔的深色釉面,與亮面形成明暗對比。
筆者根據積累的大量實踐經驗,在技法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進和嘗試:如亮面雕刻時,首先使用合金平口刀,后用尖型刀。使用平口刀從高光部位開始下刀,雕刻光潔的深色釉面顯露出灰色層。接著繼續再雕刻幾遍,直至微微顯露出白色胎體為止,由此逐步擴展亮面面積。
然后使用尖型刀改變平口刀雕刻的條狀肌理,由淺至深、層層深入,雕刻出紋理清晰、凸起的立體點狀肌理。把一個大點破成幾個小點,再把幾個小點破成更多的點。由灰、白相間的點提高亮度,以此雕刻出所需要的亮面層次。注意使用平口刀雕刻時要留有余地,不能一次性雕刻到所需的亮度?;颐鏁r使用尖型刀雕刻。釉面與胎體之間的灰色層具有一定的厚度,分層范圍最大,且層次最豐富。以尖型刀雕刻法雕刻光潔的釉面后顯露出深灰色層;再雕刻幾遍至中灰色層;然后繼續雕刻至稍微顯露出胎體即為淺灰色層,但不能刻出白點。
通過層層雕刻,灰色層呈現出深灰、中灰、淺灰等多種色層,顯現出過渡自然,豐富細膩的層次變化。雕刻淺灰色層時,注意用刀要輕,防止用刀過重損傷灰色層以致崩瓷后直接裸露出白色胎體。
二、技法要領
釉雕工藝雕刻時,小錘敲擊刻刀的頻率、力度、運刀速度以及刀跡分布的密度,還有刀刃的利鈍等諸多因素決定了雕刻出的層次是否豐富、細膩。需嚴格遵循雕刻程序,按照雕刻的工藝步驟精心雕刻,避免失誤。雕刻時必須下刀準確,一刀下去即成定局,不容修改。一旦失誤,即為廢品,無法補救。
釉雕工藝創作時,雕刻亮面所用的時間要比雕刻暗面用的時間長。為節省時間,先使用平口刀把應刻釉面刻一層或刻兩層,再使用尖型刀層層雕刻,不能圖省事以平口刀代替尖型刀。只有使用尖型刀層層雕刻所產生的點狀肌理才能產生豐富、細膩的層次。另外,還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一次雕刻至所需的亮度,要比預計的亮度“欠”一個色階或兩個色階,等最后全面調整時再整體提高亮度。
釉雕工藝與點刻、線刻、面刻工藝不同,主要特點是在深色瓷器釉面上利用釉面層與白色胎體的色差雕刻出豐富細膩的層次表現形象,分層越多,層次越豐富、越細膩,其表現力就越強,視覺效果越佳。尤其注意灰面部分使用尖型刀雕刻淺灰色層時用刀要輕,避免用刀過重以致崩瓷后直接裸露出白色胎體。
所以釉雕工藝比其它刻瓷工藝復雜,創作難度大,制作周期長,付出的精力多。
三、藝術價值
釉雕工藝是在傳統刻瓷工藝基礎上,經過長期實踐,大膽突破,創造出了多種分層雕刻技法,由于瓷器的硬度很高,從黑、白、灰三個層次增加到五個層次已屬不易。但為了刻瓷藝術的突破,提升刻瓷作品的品位及價值,五個層次已經不適應表現形象的需求,1995年開始,筆者開始改進工具,突破技法,創新刀法,多種刀法并用,提高了分層雕刻技術,從在1毫米左右釉面上雕刻出五個層次增加到七個層次。為了用超寫實的方法表現肖像,又將七個層次增加到十個以上,大大提高了釉雕作品的表現力。以此技法雕刻出的作品,在表現形象的細部結構關系、質感和量感上有很大突破,創作的佛像系列作品水平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如作品《大足之魂》,就是運用釉雕分層雕刻工藝和技法在深色瓷器釉面上利用釉面層與白色胎體的色差,使用合金刀具雕刻出豐富、細膩的層次表現立體形象,無需敷色。準確表現出雕像的質感和量感,以獨有的刻瓷釉雕絕技和西方繪畫的光影造型技巧,表現了大足石刻佛像所特有的神秘、崇敬的形象。此作品2012年在中國(青島)工藝美術博覽會上獲2012年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
又如作品《日月觀音》(直徑1米),作品取材于重慶大足石刻,以獨有的刻瓷釉雕絕技和西方繪畫的光影造型技巧,表現了大足石刻佛像所特有的神秘、崇敬的形象。綜上所述,釉雕佛像是在傳統刻瓷工藝基礎上形成了刻瓷藝術的一個工藝品種,它的價值就體現在這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分層雕刻工藝,并且雕刻后無需敷色,體現了純粹的刻瓷藝術。瓷器本身抗氧化,耐酸堿,方便永久珍藏。因此,無論從工藝方面,還是從藝術效果方面都決定了釉雕作品的收藏價值更高,升值空間更大。
釉雕佛像突破了傳統的刻瓷工藝,豐富了傳統刻瓷工藝的技法,增強了刻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同時,也提升了刻瓷藝術的地位和價值,在工藝美術中獨樹一幟。釉雕佛像藝術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而且具有濃郁的精神內涵,具有內在的生命力。是刻瓷藝術的一次突破,也是刻瓷藝術發展史上的的一個里程碑。釉雕佛像是具有創造性的獨特藝術品,自問世以來屢獲大獎,參觀者無不稱奇叫絕,交口稱贊。同時也得到了工藝美術界、收藏界專家的高度評價,收藏一件釉雕佛像成為許多人的愿望,因此,釉雕佛像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藝術貴在創新,重在突破,尤其在工藝形式上的突破更為可貴。釉雕佛像以獨特的工藝提升了傳統的刻瓷藝術的地位和價值,以其獨有的藝術表現力和工藝價值豐富了工藝美術的門類,隨著收藏價位的不斷提高,獲得了在刻瓷藝術中獨立存在的價值,為傳承和發展刻瓷藝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以其獨有的藝術表現力豐富了工藝美術的門類,促進了刻瓷藝術新的發展,提高了刻瓷藝術的品位,促進了刻瓷藝術新的發展。因而,這種在傳統刻瓷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的刻瓷工藝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將會被越來越多的人去接受、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