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中的臉譜由粗細不等的線條和眾多色塊組成,依靠戲曲表演藝術中獨特的化妝手段實現,在增強人物表現力的同時,也讓觀眾深刻感受到了歷史對戲曲角色的評斷。臉譜色彩的感染力和審美性經歷了一個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設計師們不斷總結前人的經驗,最終衍生出成熟的三大設計風格——狂野猙獰、華麗典雅以及素凈質樸??梢赃@樣說,一部成功的戲曲表演需要準確地刻畫出多個人物形象,并將三大設計風格交互使用,再配以對色彩象征性的把握和適當的夸張變形手法,最終使戲曲臉譜精彩百變、魅力無窮。
一、色彩與戲曲臉譜設計
戲曲臉譜的繪制需要藝術中慣用的化妝手段,而化妝是一種突出運用明暗、色彩和線條的裝飾技術,因此戲曲臉譜與色彩有著天生的不解之緣。臉譜的色彩裝飾主要以“涂面”為基本形式,在特定角色的面部完成特定圖案和色彩的排列組合。
(一)通過色彩增強絢麗效果
戲曲表演是舞臺藝術之一,離不開直觀的視覺效果。多樣、鮮明的臉譜色彩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增強舞臺藝術效果。
(二)通過色彩塑造人物神韻
暗含中華民族審美習慣的色彩,通過多種排列組合可以刻畫戲曲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在整臉色彩中,紅色代表忠烈正義如關公,黑色代表剛正樸實如包拯,白色代表陰險奸詐如曹操;與整臉相對的碎臉色彩設計,不僅構圖復雜,顏色也更加豐富,多用于表現性格暴烈的武將或綠林好漢。
二、戲曲臉譜的色彩設計風格
著名戲曲家翁偶虹曾對臉譜設計的發展過程做出以下描述:“中國戲曲臉譜,胚芽始于上古的圖騰,發展于春秋的祭祀活動,創新于漢唐時代的代面藝術,繁盛于宋代的涂面手法,最終穩定于明清?!笨梢?,臉譜的色彩設計風格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和發展,并融合了各個階段的時代特征和地域色彩,最終形成了三大基本色彩設計風格。
(一)狂野猙獰的臉譜色彩設計風格
狂野猙獰的臉譜色彩最早可追溯到巫術歌舞表演之中,無論是線條的布局還是色塊的排列運用,都明顯帶有圖騰文化和祭祀藝術的韻味。
首先,突出對自然色的運用。這種臉譜設計風格多出現在以遠古神話、傳奇故事等為題材的傳統戲曲表演中,突出人們對神明的感性認識,在色彩的選擇上以自然色為主,多使用青白與草綠色,對色彩的娛樂性功能關注不多。
其次,堅持五色的基本體系。盡管臉譜設計風格狂野,甚至模擬叢林野獸的面部色彩布局,但在色彩的選擇上依舊推崇宗教色彩體系,以天人合一的五色為基本運用原則,即黑、白、黃、青、赤的著色排列。
最后,多用濃重原色覆蓋全臉??褚蔼b獰的臉譜色彩風格與祭祀時使用的面具繪制手法類似,一般采用濃重的原色涂抹整個面部,使色彩覆蓋全臉,仿佛在一個全新的幕布上作畫,這種更容易克服戲曲演員自身的面部個性和限制,從而使演員形象成功轉化為戲中人物。
(二)華麗典雅的臉譜色彩設計風格
隨著戲曲觀眾審美情緒和藝術品位的提高,傳統戲曲在歌舞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沖擊下,面臨更加嚴酷的挑戰。臉譜色彩設計風格不得不考慮大眾對色彩的審美和選擇,從而轉向更具吸引力和表現力的華麗典雅風格。
第一,色彩運用更加精細、考究。清代宮廷戲曲的臉譜設計對此后的色彩風格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戲曲人物從服裝、配飾到面部造型,都趨于復雜和華麗,繪制線條的手法和涂抹色塊的技藝也更加高超,不再是簡單粗暴的整臉涂面,而是劃分為幾個部分的精細操作。如在韓樂卿的臉譜色彩設計中,設計師更加重視漸變色的襯托,另一角色錢金福的臉譜色彩則采用了繁而不亂的點妝式手法,使色彩銜接更加精致、自然。
第二,使用色調更加豐富、多元。華麗典雅風格的精致還體現在不同角色采用不同的色調上。戲曲中生、旦、凈、末、丑各個行當對臉譜色彩的要求不盡相同,生、旦多采用白、黃色調,凈角和末角多用紅、紫、金色調,而丑角則多用黑、藍色調。根據臉譜譜式調整色彩色調,使華麗之風明暗相生、鮮而不艷,寫意傳神的勾勒戲曲人物特征,是這一色彩設計風格的核心所在。
第三,審美尺度變化和設計師個性的融合。與猙獰狂野的原始風格不同,華麗風格更注重審美效果和感染力,試圖用明艷的色彩吸引觀眾。華麗典雅風格之下還細分成宮廷風格、少數民族風格和民間風格,同時色彩運用的手法和勾勒技藝也呈現出許多流派。
(三)素凈質樸的臉譜色彩設計風格
素凈質樸的色彩風格起源于唐代軍戲的“參軍”與“蒼鶻”,并在宋金時期的雜劇中達到鼎盛。主要以粉墨化妝手法為基礎,色彩淡雅、清新,有的臉譜設計甚至依稀可見演員的面部底色。
這一風格的最大特點是擺脫了“面具式”的臉譜繪色手法。隨著色彩原料的創新,臉譜涂色使用的顏料材質不再那么厚重,更多輕薄、剔透的色質原料受到了設計師們的青睞,為“花面化妝”技法的盛行創造了前提和基礎。最著名的“大面”戲曲《蘭陵王入陣曲》中,傳統的厚重涂面臉譜設計被清麗質樸的勾勒描摹所取代,蘭陵王美男子的形象更加鮮明,與面具殺敵之時的妝容形成鮮明對比,增強了戲曲的對比效果。
主色與間色的搭配與區分是素凈質樸風格的又一大進步和特色。與華麗的宮廷妝容不同,素凈質樸的色彩風格更細致地區分了眉眼之間的界限,主色為主間色相輔的原則更加突出,明暗或濃淡都有固定的搭配,整個臉譜妝容更加和諧、清晰,人物臉譜也更具古拙之美。
值得稱道的是,素凈質樸的臉譜色彩設計風格擺脫了華而不實,但色彩運用并不單調,除了常用的紅、黑、白之外,綠色、藍色和黃色也衍生出不同的濃淡色調。這種風格之下的色彩變化主要集中在眉眼和雙頰部分,輕薄的色度為漸變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真正實現了臉譜色彩的多樣化,帶給觀眾清麗脫俗、賞心悅目的視覺享受。
三、戲曲臉譜色彩設計的基本手法
由于人面部的特殊材質和色彩原料的局限性,臉譜繪制的手法往往具有相似性,最常見的是色調和諧法、夸張渲染法、色度對比法三大基本手法。
(一)色調和諧法
戲曲臉譜色彩運用的風格和技法往往需要隨著人物個性、表演而變化,即臉譜的主體色調要與人物造型、故事背景和諧統一,這是臉譜設計的基礎手法,也是其他手法運用的前提。
丑角的造型整體設計簡單,多為黑白或藍白色相間的布衣,因此臉譜色彩也應以簡樸為主色調,過于華麗、復雜的色彩反而顯得累贅違和。在專業領域丑角的臉譜俗稱三花臉,主要將白色與粉紅色的顏料涂抹在鼻子周圍,其他部分保持原色;與丑角相比,凈角的臉譜色彩要復雜得多,色調布局多達上百種,能夠看出色彩運用的多姿多彩??偠灾?,每一種戲曲行當的臉譜色彩都有其特定的基調和規律,昆劇繪法柔和、祁陽戲著色粗獷 因此涂面時應保持臉譜色調與戲曲人物的統一和協調。
(二)夸張渲染法
戲曲故事和其中的人物形象有的來源于民間傳說,有的植根于歷史文獻記載,還有的是口口相傳的傳奇故事。與考據史料不同,具備天馬行空、夸張變形的天然特質,使色彩勾勒出的臉譜更具欣賞價值。
夸張渲染法就是以歷史或傳說為范本,運用色彩的明暗對比、強弱漸變或色塊延伸,盡量放大戲曲角色的特征,以實現突出人物性格形象和心理特征的目的。如紅臉關羽的色彩基調來源于史書記載,但在戲曲舞臺設計時將面龐的紅色刻畫為“面如重棗”,遠遠超出了正常的膚色范圍,但卻更生動形象地突出了關公的剛正、嚴肅特質。
另外,使用夸張渲染法要特別注意“度”的把握,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切忌天馬行空或全盤適用,應在符合人物特征的限度內增強表現力。
(三)色度對比法
色度對比法是色彩設計中又一重要手法,它主要通過色彩明度、純度、暗度的搭配和反差來突出對比效果,呈現出色塊的不同配列組合。
這一手法主要有兩種表現形式:黑白對比和冷暖色系對比。黑白對比的運用典范是包拯臉譜色彩的塑造,扭曲的白色眉毛與白色月牙突出在黑色的整臉中,顯得十分矚目,使包公形象更加莊嚴、公正;冷暖色系對比的代表性戲曲作品是《鎖五龍》中的單雄信,該人物臉譜主色為藍色,而法令紋、眉毛卻被涂成了鮮明的紅色,形成了冷暖色調的強烈反差,反映了該角色暴戾的個性特征。此外,運用色度對比法的關鍵還在于對色塊面積的把握,相對比的色彩在臉譜上的著色面積要保持近似甚至相等,如此呈現出來的色彩效果才會和諧,符合一般大眾的視覺感受規律。
四、結語
戲曲臉譜的色彩風格經歷了一個嬗變的過程,最終形成了穩定的三大風格特征。其色彩運用規律和特征蘊含戲曲的民間性與娛樂性,也反映著中華文化對“真”“善”“美”和“正義”的追求。通過對臉譜色彩設計風格和手法的深入了解,可以幫助人們對色彩語言和色彩文化有一個更加鮮明的認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戲曲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斌.《漫談戲曲臉譜中色彩的運用》.戲劇文學,2012(11).
[2]楊蕾.《戲曲臉譜色彩研究》.河南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