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瓊玉”“堅如鐵、明如水、潤如玉、聲如磬”是建水紫陶的美譽。在眾多的建水紫陶產品中,陶煙斗的產生時期(1840年至1928年)不僅是建水紫陶“彩泥刻填紋繪”與“無釉磨光”兩大工藝技術形成、發展至成熟的時期,同時又是建水陶由實用陶轉變為雅陶、由粗陶轉變為紫陶的重要時期。我們對陶煙斗進行深入研究,可以進一步認識建水紫陶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還可以促進我國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陶藝文化市場的發展和繁榮。
一、紫陶煙斗造型設計與建水紫陶的內在關系
建水紫陶煙斗的燒制始于清道光年間,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陶制煙斗是清道光丁未年\\(公元1847年\\) 由建水縣碗窯村文祥記陶坊燒制的黑陶梅紋斗。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隨著鴉片不斷進入我國,作為吸鴉片的工具,銅質煙斗也隨之傳入。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吸食鴉片的人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政府的高級要員,商賈貴人;一類是建水地區的文人雅士;還有一類是這一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司、地主。這三類人雖然對文化與美的認識各不相同,但又都共同喜好精美、高雅、華麗的把玩之物。當時碗窯村有個工匠叫張好,他在紅泥上刻字、雕花、不上釉,將其燒制成器皿后,其便成為了建水工藝陶的發源。為了迎合煙斗的消費群體,張好仿照銅制煙斗,利用建水地區特有的五色陶土精心制作出陶器煙斗,并在上面寫字題詩、畫山水人物。張好之后,又一個以制作煙斗而揚名的人是葉湘子,他制作的煙斗“體質堅實,形式古樸,書畫生穎,色澤光潤”。除了葉湘子以外,還有朱南岳、梁之福、丁三吉、武省三、梁柱奇、韓顯庭、張玉堂,他們被稱為“八家斗”。制陶藝人在對陶煙斗裝飾工藝的不斷探索中,漸漸探索出了建水紫陶獨有的“彩泥刻填紋繪”與“無釉磨光”兩大工藝技術,極大地提升了建水紫陶的工藝價值。綜上所述,紫陶煙斗的生產及其斗面裝飾工藝的形成和發展,為后期建水紫陶的發展奠定了核心基礎,對于建水紫陶這一傳統的飾陶工藝來說是一種里程碑式的創新。如今煙斗的實用性已經消失,但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鑒賞它,其精美的形態及精湛的制作工藝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二、紫陶煙斗造型設計的審美性與鑒賞性
在鑒賞一件紫陶煙斗作品時,我們第一要觀其造型設計的審美性和鑒賞性。紫陶煙斗的體積一般在4~9cm之間,可謂是典型的微型陶泥藝術。如圖1,其形狀有圓形、六邊形、燈籠形等十二種基本形態,而各種形態又有其各自獨特特征。在觀看一件煙斗的形態時,其是否飽滿、平整,煙嘴是否在其正中,線條是否流暢,弧度是否規整,面與面、點與點是否對稱等,這些都是反映煙斗品質的重要特點。第二,看其色。紫陶煙斗常見的色澤有黑、褐、紫、白、青等五種,這些顏色的形成與燒制時溫度的控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特別是建水紫陶經還原燒制后接近黑色或深青色,高品質的成品質地沉著而渾厚。然而因建水紫陶在燒成后還需經過打磨,所以還原的程度十分重要,還原不夠則很容易在打磨后呈現難以控制的斑紋。但有時偶然產生的斑紋效果可能會同圖案形成絕妙的搭配,成為“神品”,這大概也是建水紫陶吸引藝術家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三,看其光。建水紫陶的表面會有一層泛淡紫色的如上釉般的光澤,這種光澤是通過“無釉磨光”技術處理后形成的?!盁o釉磨光”是建水紫陶的一項重要特色,也是整個建水紫陶制作工藝中最為耗時耗工的部分。建水陶泥質細膩無砂,通過磨制工藝即可使器物表面產生啞光、亮光和鏡面光等不同的質感效果。傳統建水陶的磨制工藝分為去火皮、去絲和拋光三個部分。剛燒制成功的建水陶表面粗糙、質堅如鐵,并有一層金屬光澤,此即是“火皮”,打磨時首先需要用粗砂石沾水磨去火皮。去掉火皮的器物表面會因為粗砂石的打磨留下劃痕,因而需要再用較細膩的油石沾水均勻地將粗石劃痕除去,此過程即為“去絲”,去絲后即可獲得啞光的質感效果。如果想要獲得亮光的效果,就必須進行拋光,拋光必須使用建水獨有的極其細膩的鵝卵石、玉石、瑪瑙石等沾水對其進行反復研磨,直到器物表面光亮鑒人為止。
第四,感其質。建水紫陶以細膩如脂而著稱,一件成功的紫陶作品表面沒有瑕疵,能給人以緊密光滑、質地堅硬、溫潤如玉、磬之有聲的質地感。
第五,看其藝。建水紫陶的制作工序復雜,對技術的純熟度要求很高。例如,拉坯講究心正、眼準、手穩,器物的薄厚是否均勻、形態是否規整,這些都反映了作品工藝的精湛程度。紫陶煙斗的繪制過程(包含繪制、刻坯、填泥三個基本步驟)通常是由書畫家與陶工合作完成,對繪制者的審美修養和書畫功力有相當高的要求。待圖案繪制完畢后便進入刻坯工序,這也是整個裝飾工藝的重要創作過程。填泥是建水紫陶裝飾圖案繪制的第三個步驟,該環節需要在刻好的泥坯上,根據畫面要求用鐵片挑起色泥,將其拍嵌到泥坯的刻痕處,并將色泥抹平、壓緊,然后嵌上的色泥會因空氣吸附自然凹陷,需再次填泥,這樣反復數次直到色泥與坯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止。因此,從瓷陶煙斗的造型設計可看其裝飾形態是否美觀、線條是否流暢、畫面是否疏密有致、層次是否分明,從而判斷其工藝是否精巧。以《青陶梅紋圓斗》(圖2)為例,對紫陶煙斗作品作具體分析。此斗為民國時期建水地區紫陶名家馬吉生先生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斗身直徑7.4cm,斗面呈現出的凸圓面對稱均衡、圓潤飽滿,顏色為米青色。斗面以梅花圖案為裝飾內容,梅主干部分以“之”字型隨圓斗外部特征進行構思布局;梅干分支則以“女”“戈”字形圍繞斗身中間氣孔進行穿插排列;白色花朵以“正”“側”“背”形態呈現,花朵間疏密配合得當、自然有序;“墨干”與“白花”在米青色斗身上形成鮮明對比,筆意干練簡潔、遒勁而不乏靈活、沉靜而不失典雅。但此斗的不足之處在于其表面有明顯的數個氣孔,靠近中間圓孔處有2.3cm的裂紋,斗面右部、左下部和右上部也有不同程度的細微色斑,沒有達到紫陶細膩如玉、光潔似鏡的高標準,此斗雖未達到紫陶精品的完美境界,但體現出了一種民間藝術的樸質美感。
三、紫陶煙斗造型設計的藝術美與內涵美
紫陶煙斗造型設計的藝術美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品本身的藝術形態所體現出來的形式美;二是紫陶煙斗在對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當地民族文化藝術、傳統民間美術題材等綜合使用的過程中,實現了對各種藝術不同內涵美的融合。
首先,在鑒賞紫陶煙斗的形式美時,需要對形式美中的比例與尺度、對比與和諧、節奏與韻律、對稱與均衡等形式美的規律有一定的理解,對點線面等造型語言有一定的認識。例如,從幾何形煙斗的形態來看,無論是圓形、方形、還是六邊形,這些煙斗都嚴格遵循著上下左右均衡對稱的結構原則,給人以一種穩定的形態美,又有各種形態的煙斗各不相同的形式美感。
其次,在欣賞紫陶煙斗裝飾內容之美的過程中,還需要我們對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民間美術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以書法為例,不同作者的作品有不同的特征,如王羲之的書法秀美遒勁,歐陽詢的書法高古險絕,顏真卿的書法樸茂渾厚等,這些被運用到煙斗中就會使煙斗呈現出不同的藝術特征。此外,紫陶煙斗造型設計的內涵美也是體現在多方面的,例如,在為當地彝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土司、頭人等制作的煙斗中,由于這些人群大多是文盲,為其制作的煙斗表現的就是當地少數民族藝術特色及民風民俗。在為文人雅士制作的煙斗中,則往往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精神。所以我們需要把人、物、境三者結合考慮,才能發掘出紫陶煙斗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藝術特征。
四、結語
除了上述幾點之外,不同藝人的制作風格、筆法特征、工藝特點等也是煙斗賞析的重要內容。一件紫陶煙斗作品的創作年代,創作內容是否有趣、是否形神兼備、引人入勝、雅俗共賞等,這些也可以成為紫陶煙斗的賞析要點??傊?,對建水紫陶煙斗的賞析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這一問題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賞析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中共建水縣委宣傳部.《建水陶瓷文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孔明.《陶泥上的“微型藝術”清末民初云南建水紫陶珍品“陶煙斗”器形及其紋繪藝術》.美術大觀,2009.6.
[3]孔明.《云南建水紫陶裝飾紋案“殘貼”的表現藝術》.美術大觀,2009.7.
[4]邵靜,田波,王坤茜.《建水紫陶傳統裝飾藝術的文化新內涵》.中國陶瓷,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