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賞石文化的興起與弘揚,“源自遠古悠揚天籟之聲的播散,亦當源自儒道思想與生活格趣的浸染”(陳步一語)。在漫長的賞石文化發展過程中,始終被藏家推崇的品種首當安徽靈璧石。王守謙在《靈璧石考》中云:“石堪玩者,惟靈璧石稱最?!?/p>
文震享在《長物志》中又言 :“石以靈璧為上,英石次之?!鼻≡Q其為“天下第一石”.時至今日,雖新秀層出,但無撼靈璧石之地位。個中緣由,主要來自六個方面 :一是歷史傳承最悠久。靈璧建縣于 1086 年,始稱“零璧”.1117 年改稱靈璧,取山川靈秀,石皆如璧之意。
現屬安徽宿州市,位皖東北部。南北長約 75 千米,東西寬約 25 千米。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 89.6%.地貌為“大平小不平”,境內有低山丘陵和剝蝕殘山 , 海拔多在 100 米以下。
靈璧石生于震旦,顯于殷商,礦床形成約有 9 億年之久,開采最早的“八音石”磬石,亦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靈璧石除磬石外,還有許多其他品種。
主要分布在縣境北部漁溝、朝陽區域,如靈覺山、朝陽山、白馬山、耳毛山、邵山、九頂山等。靈璧石最早見于文字,是在《尚書·禹貢》中,有上貢“泗濱浮磬”的記錄?!惰蹤雌酚小般羲疄I多美石”,齊國孟嘗君得知后,即譴使者“以幣求之”,分給“諸廟以為磬”.1950 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了一件商代大石馨,即是靈璧石所制。
《呂氏春秋》說 :“命大臣擊磬,以象帝王之磬,以舞百獸?!薄痘茨献印吩弧?大禹愛磬樂”意在讓國君“居安而思?!?
《晉書》載 :皇帝勒令鎮西將軍謝尚來靈璧采磬石以備大樂江左……現故宮、天壇、孔廟保留的編磬都產自靈璧。磬在古代是統治者權力和地位的象征 , 故美國學者休斯 T·小斯考靳在《靈璧論叢》一文寫道,靈璧石自我從“被認作磬的制作材料以來,便獲得了道德和精神上的正統地位”.宋代賞石專著《云林石譜》匯載石品 116種,靈璧石被列為首位。1051 年,宋仁宗到靈璧縣采征磬石,收集樂譜。
后又在開封建“艮岳”,征用了大量的靈璧石。今徐州博物館乾隆行宮還藏一方花石綱遺石。由于帝王及士大夫的宣揚與收藏,使靈璧石在宋末便譽滿天下??梢?,靈璧石是賞石文化中發現最早、傳播時間最長的石種。
二是文化底蘊最深厚。作為古代四大名石之首的靈璧石,歷代都留下了相應的印記,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古往今來,演繹了諸多有趣動人的故事。唐代社會安定,文化繁榮,文人騷客,詩酒風流。
他們將奇石引向民間,引進書房客廳。
靈璧石堅貞鏗介,不亢不卑,且峰巒洞壑,巖釉奇巧,清潤奇秀,色彩艷麗,自然引起他們的共鳴與喜好。著名詩人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都是靈璧奇石的愛好者。白居易在宿州居住時,常徜徉于靈璧山水之間,將石置于中庭,支琴貯酒,傲嘯觴詠,寫下“回首問雙石,能伴老夫否”等詩句。
他還總結玩石經驗,提出了著名的“愛石十德”,比較全面地概括了玩石的文化意趣。極富藝術家氣質的南唐后主李煜,藏有靈璧石研山,徑長逾尺,共 36 峰,各有其名,峰洞相連,錯落有致,下洞三折而通上洞,中有龍池,天雨津潤,滴水少許于池內,經久不燥 , 為稀世之寶。蘇軾任徐州太守時,曾數次到靈璧覓石清供。為換一方“麋鹿宛頸石”,他潑墨作《丑石風竹圖》貽之主人。靈璧張氏蘭皋園一石甚奇,稱“小蓬萊”,他索取后在石上題曰“東坡居士醉中觀之灑然而醒”,對其珍愛有加。他調離徐州時,還專程拜訪園主,并應張氏之邀,寫下《靈璧張氏園亭記》,留傳后世。南宋文學家葉夢得,也是石癖。他在《石林記》里寫到,余之好石,良是一癖。道靈璧縣,得一奇石,心愛不已,夜抱以眠,不覺病愈。曹雪芹和蒲松齡也是愛石者。
《紅樓夢》里就有不少關于奇石的描寫和詩詞?!妒逄摗芬晃?, 是蒲翁愛石如命的自我寫照,文中好石的刑云飛獲一奇石,“四面玲瓏,峰巒疊秀”,他如獲異珍,供諸書案,可卻屢遭豪強搶奪,刑云飛矢志不移,直至以身殉石,終得正義。蒲松齡把石、人、神融為一體,表現了對奇石的一往情深?!袄咸倮@屋龍蛇出,怪石當門虎豹眠”,僅賞石詩他就寫有 40 多首。他收藏的靈璧名石“海岳石”,還珍藏在淄博蒲松齡紀念館內,現被列為國家珍貴文物。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將靈璧石鑿之為器,隨身攜帶,以保平安。1747 年,乾隆下江南,不僅為靈璧石題寫“天下第一石”,還把不少靈璧石運到北京。故宮、中山公園、北海公園等地現還存有靈璧名石。
三是品種類別最多樣。靈璧石的多樣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大小兼有。大可置園,小可把玩,大小皆精,各有奇趣。靜思園主陳金根先生購置一塊“慶云峰”靈璧石,從挖取、運輸到安置,歷時三年。其高 10 米,重136 噸,孔洞 1636 個,“慶云峰”以高、大、奇、絕,而進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在我國觀賞石中,同一石種大小兼精者較為少見。二是品種豐富。1996 年出版的《中國石玩石譜》,列舉靈璧石 28 大類 198 品石。
2002 年由王文正、劉鳳梧先生編著的《中國靈璧石譜》,將靈璧石分為 52大類 464 品石。此后,產地又陸續發現 10 多種新品。豐富的品種,凸顯了石頭的奇特與個性。在同一石種中,如此龐大的品類實屬罕見。三是形式多樣。靈璧石是把“形、質、色、紋、圖、聲”六項賞石標準,全部集于一身的石種。不論造型、圖紋、色彩,還是具象、意象、抽象,每一項都有自己的代表之作,這是任何一個其他石種無法比肩的。如鞏杰收藏的《較量》,以形取勝。王長源收藏的《眉山夕照》,以質取勝。磬宇堂收藏的《瑞氣千秋》,以色取勝。顧斌杰收藏的《臉譜》,以紋取勝。李根才收藏的《古壁懸梅》,以圖取勝,尤其色彩與聲音,更為稱奇。黑如墨,白如脂,碧如玉,赤如血,黃如臘……色彩豐富,繽紛陸離。筆者收藏的《我憶梅花梅憶我》,一石之上,集灰白黑三色于一體,且又有奇妙之景,更讓人嘆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玉振金聲,乃磬石一絕。精品馨石,在一塊石頭上就可敲出曲子。有的不用擊打,手撫便有悅耳之音,更是石中唯一。品種類別的多樣性,為滿足人們不同的需求提供了可能,這也是靈璧石得以廣泛傳播的先天條件和先天基礎。
四是宣傳成效最顯著。唐朝吳融著詩集四卷,內有靈璧石方面的記述;宋朝方巖《靈璧磬石歌》、杜綰《云林石譜》;明朝林有麟《素圖石譜》、王守謙《靈璧石考》、吳嵩《靈璧石賦》;清朝趙希鵠《怪石辨》、高兆《觀石錄》、沈心《怪石錄》等賞石論著,都對靈璧石進行了研究,并給予極高評價。新的時期,靈璧石的宣傳研究也進入了新的階段。網站、報刊、畫冊、論壇、石展、專著和專業市場大量出現,孫淮賓、張訓彩、陳民府、鞏杰、王晨、谷成久、張超等先生,為靈璧石的宣傳研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緊鄰靈璧石產地的徐州市,因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歷史底蘊的文化需求和戰略重鎮的經濟實力 , 而成為最大的靈璧石集散地,同時也是最早的靈璧石宣傳研究中心,為靈璧石的宣傳研究做了令人敬佩的諸多先行性工作。近年,由于有識之士的努力和政府的介入,宿州市已連續舉辦靈璧石文化節和靈璧石研討會,出版多部靈璧石畫冊和研究文集,軟件硬件同推齊抓,使“北強南弱”的態勢有所改觀,出現了徐州宿州并駕齊驅,互促互進的良好局面。靈璧石銷售也形成以靈璧縣主產區為中心,以徐州、淮北、蚌埠、合肥市為重要集散地,以北京、天津、濟南、南京、蘇州、上海、廣州等市為重要銷售地的銷售格局?,F在靈璧石的宣傳研究已見成效,理論體系初步形成。
五是收藏傳播最廣泛。靈璧石的收藏和賞玩可謂是盛名已久。文獻記載的就有蘇軾的“小蓬萊”、范成大的“小峨嵋”、趙孟 的“五老峰”、李煜的“靈璧研山”和宋徽宗的“靈璧小峰”.明朝王守謙《靈璧石考》一文稱 :“海內王元美(世貞)之祗園、董元宰(其昌)之戲鴻堂、朱蘭 (之藩)之柳浪居、米友石(萬鐘)之勺園、王百 ( 登)之南有堂、曾蓮生之香醉居、劉際明之吾石齋、劉人龍之夢覺軒、彭政之嗇室,清玩充斥,而皆以靈璧石作供?!鄙鲜兰o九十年代以來,靈璧石迎來了第三次開采收藏高潮。各地石展,無論是數量或質量,靈璧石已占主角,它也是眾石館、藏家的必備藏品。全國著名園林、廣場小區、街頭巷口,隨處可見靈璧石身影。中南海大院,“玉樹臨風”和“洞天福地”穩居其中 , 北京京西賓館大廳,“江山多嬌”巍然奪目。天津寶成博物苑和蘇州靜思園,靈璧石數量之多,質量之好早已聞名中外。1994 年香港蘇富比拍賣行舉辦靈璧石專場拍賣會,更是國內少見。1991 年至 2008年 , 中央電視臺四次以專題片形式 ,向世人展示靈璧石的風采。2007 年,靈璧縣榮獲“中國觀賞石之鄉”稱號。
中國觀賞石協會也批準成立了“靈璧石專業委員會”.靈璧石不僅得到國人的喜愛,在國際上也得到藏家的青睞。日本佐藤先生收藏“鎖云”靈璧石三十多年,此石是明朝米萬鐘舊藏,2002 年回流國內。韓國李知恩女士一塊“母愛”靈璧石,在 1999年昆明世博會上獲取金獎。東南亞各地正興起靈璧石熱 , 美國、英國的許多博物館都收有靈璧石藏品。靈璧石以其獨特的品質與魅力,跨越了時空和地域的限制,受到古今中外人士的一致推崇,乃情理之中,實至名歸。
六是名石數量最豐富。名石對一個石種而言就是最好的名片。歷史上靈璧名石存世不少。美國羅森布羅姆收藏的《虎》,張大千舊藏《文房山子》,清代靈璧彩石。
當代名石就更為豐富。孫淮賓收藏的《洞天福地》,張振君收藏的《蠶寶寶》,筆者收藏的《帶雨云埋一半山》、《遠山疑無樹》,王安東收藏的《寶鼎》,張堅收藏的《天元》,上海東方美術館收藏的《鸚鵡》,商計瑞收藏的《丹霞云錦》,徐州奇石網站提供的《雪中蓮》。還有兩塊靈璧石就更為不凡,不能不說。朱重華收藏的《鐘馗》。靈璧縣是傳說人物鐘馗的故里,又是鐘馗畫之鄉。此石神形兼備,石畫合一,不可多得。天降于斯,視為縣寶,禁出縣境,實乃必然。
王晨收藏的《靈璧》,形簡意豐,以石釋縣,石縣互印,其表相與意蘊,令人回味無窮。
靈璧石奇,奇得讓人驚嘆 ;靈璧石美,美得讓人心醉。古老的靈璧石,正沐浴著時代的春風,煥發出耀眼的光彩。面對如此美妙的石頭 , 我們不僅要用眼 , 更需用心 , 去細細品賞 ,慢慢感悟 , 悄悄融會,安安靜靜、真真切切地享受那“恒滋心里的妙境與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