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瓷歷史悠久,陶瓷文化源遠流長,陶瓷藝術博大精深。尤其是元、明、清的青花瓷,用氧化鈷為顏料,以中國畫的技法,繪制在潔白的瓷胎上,罩以透明釉燒制出來,形成了一幅幅幽倩亮麗、美不勝收的中國畫。瓷上畫作質樸清雅、繪畫生動,是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民俗的生動反映。雖然在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但在瓷器繪畫中,婦女活動則是一個傳統的繪畫題材。
在青花瓷上,有關婦女的紋飾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反映在文學戲曲中的女性。以文學戲曲中的女主角為題材,表現一定的故事性;二是反映宗教神話中的女神的形象;三是反映貴族婦女生活的“仕女圖”之類。四是反映婢女、歌舞伎和勞動婦女的生活場景。本文就目前筆者僅見的一些資料,試將中國古代雜劇戲曲中的女性在青花瓷上的繪畫加以研究,來對比分析戲曲藝術與繪畫藝術相結合,所產生的民間喜聞樂見的效果和對民眾起到的教化作用。
元代以來的青花瓷之所以成為“國瓷”,與繪在瓷上白地藍花的中國畫,不無關系。特別是大量的以優秀文學戲曲作品為題材的青花瓷繪,更顯中國文化與中國氣派。
這些青花瓷人物畫的出現,實際上將文學戲劇中的人物故事、傳統文化和道德,普及到了群眾之中。在實用器或觀賞器上,人們欣賞這些瓷畫,既得到了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形象地感受優美的古代故事,又獲得了美感享受,故這類瓷器大受珍愛。
元代雖然僅存在短短的八十九年,競也創造出獨特的燦爛文明。特別是產生出了堪與唐詩、宋詞相媲美的元曲,創燒出了獨步天下的青花瓷器。在元代中后期以元雜劇、人物故事為題材內容的青花瓷可以說是元曲、中國畫與彩繪瓷的完美結合。從元代到明清,傳奇雜劇故事與青花瓷繪相結合,表現女性題材的作品,可以說屢見不鮮。
限于篇幅,僅舉幾例。
1.《西廂記》雜劇收藏于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的元至正型青花瓷“西廂記·拷紅”,便是出自元雜劇大家王實甫的《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在元代雜劇中,王實甫的《西廂記》可謂是一部鴻篇巨制、優美動人的佳著。這部700年前的作品,自問世以來,深受廣大讀者和觀眾喜愛,成為中國文學史和戲劇史上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段鲙洝吩谖覈糯捶饨ǖ牟抛蛹讶藨蛑?,成就最高,傳播最廣,影響最大。其中“拷紅”一折,最為精彩,紅娘敢于義正嚴詞當面指責氣勢洶洶的老夫人背信棄義,公然支持張生、鶯鶯私自結合:“他們不識憂,不識愁,一雙心意兩相投。夫人得好休,便好休,這其間何必苦追求!”.從而鎮住了氣勢洶洶的老夫人,不得不答應這門婚事。正因為這出戲出彩,在元代,畫家描繪在青花瓷器上。
至于在明清青花瓷上,反映女性形象的文學戲曲作品更多。以《西廂記》為題材,在康熙時就有了全劇青花描?。河嗡?、探病、幽會、送別等,成功塑造了鶯鶯、紅娘這些生動可愛的女性形象,表現了她們對封建禮教的抗爭,對婚姻自主的渴望,發出了強烈的“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呼聲。
2.《昭君出塞》、《錦香亭》雜劇戲曲大家馬致遠、吳昌齡的《昭君出塞》、王仲文的《孟月梅寫恨錦香亭》的雜劇中不同的女性形象,也被景德鎮的畫家們繪在了青花蓋罐上。昭君出塞和親的事跡本身就十分感人,一經繪在青花瓷上,王昭君身裹裘衣,懷抱琵琶,騎在馬背之上,一步三回首,難舍家鄉之情,形象更是感人生動??上н@些國寶級文物,均流出國外,為海外博物館收藏。
3.《公孫大娘舞劍》雜劇清早期的青花瓷“公孫大娘舞劍器”,是根據杜甫的詩《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和雜劇《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繪成的。公孫大娘為唐代開元年間教坊的藝妓,能歌善舞,十分有名。特別是舞劍,更是出神入化。書法家懷素、張旭,因觀其舞劍,意會其頓挫之勢,使草書益進。瓷繪中,公孫大娘藝術家的形象,十分鮮明。
4.《浣紗記》雜劇明代崇禎青花瓷盤“浣紗記”,根據明梁伯龍創作的雜劇故事:反映春秋時,伍子胥逃出韶關,為大江所阻,幸得漁翁相助,送之過江。逃亡途中,饑餓難耐,適遇浣紗女,女以食相濟。臨別時,伍子胥再三囑咐浣紗女,不要泄露其姓名和去路。女遂抱石投江,以明其志。浣紗女救助忠良、義無反顧、視死如歸的形象,感天動地。瓷畫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時的場景。
5.《牡丹亭》、《金線池》雜劇清順治時期的青花“杜麗娘夢會柳夢梅”瓷盤,出自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的《牡丹亭》雜劇。瓷畫中的女子就是女主角杜麗娘。杜麗娘為南宋時一個太守的女兒,敢于沖破閨閣禮法的束縛,到花園中游玩。在牡丹亭上倦睡中,夢見與理想中的情人相會。醒后竟癡情想念,憂郁而死,埋于園內梅花觀樹下。書生柳夢梅趕考途中,病倒梅花觀,偶見麗娘畫像,好像似曾相識,十分愛戀。當晚夢見麗娘到書房相會。而柳恰恰是麗娘的夢中情人。夢梅開棺救活了麗娘,二人終成夫妻。畫面正是贊頌封建社會的女性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婚姻自由的渴望。
另一件順治仕女青花瓷盤,繪制的是青樓女子杜瑞娘與秀才韓輔臣相愛的才子佳人故事。出自關漢卿雜劇《杜瑞娘智賞金線池》。畫面塑造了眾多女性下棋作詩、觀花斗草、賞春游樂的形象。
6.《誤入天臺》雜劇清康熙劉阮入天臺青花瓷,故事出自南朝劉義慶《幽明錄》,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浙江剡溪人劉晨、阮肇到天臺山采藥,迷路數日,不得歸家。后遇兩位仙女救助,邀請洞府之中。殷勤款待,居住半年后返回家鄉。見家鄉面貌全非,家人已歷七世之久。劉、阮二人遂離家入山尋女,后不知所終。元馬致遠、明王子一都據此寫過雜劇《劉晨阮肇誤入天臺》,清代又被畫家繪制在青花瓷器上。戲劇和瓷繪塑造了美麗善良、助人脫困的女性仙子形象,同樣十分感人。
7.《王寶釧》戲劇元雜劇有張酷貧的《薛仁貴衣錦還鄉》,歌頌唐代大將薛仁貴征戰高麗于遼東,西破突厥于天山,英勇善戰,屢建奇功的事跡。明清時,戲劇家更是敷衍其事,并塑造出了王寶釧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女性形象。如:彩樓拋繡球選婿,選中貧苦青年薛平貴;王寶釧與嫌貧愛富的丞相老父三擊掌,訣別相府,到寒窯與薛平貴成親;薛平貴隨軍西征,王寶釧獨守寒窯十八載;薛平貴凱旋歸來,與王寶釧相會于武家坡等等。劇中主角變成了自主婚姻,堅貞不屈、含辛茹苦、甘于清貧、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王寶釧。但就青花瓷上的繪畫,目前僅見元青花“王寶釧獨守寒窯”和“武家坡夫妻相會”兩件。
8.《御溝拾葉》雜劇元雜劇《韓翠萍御水流紅葉》,是劇作家白樸的作品,反映的是宮女的生活。在封建社會,歷代朝廷皆在民間選嬪妃秀女,以充后宮。宮女生活看似穿金戴銀,衣食無憂,實際如同牢獄一般,沒有一點自由。宮女紅葉詩寫道:“一入深宮里,年年不見春。聊題一片葉,寄予有情人?!笨梢娖渲邪嗽S多的痛苦、許多的哀怨。清康熙青花盤“御溝拾葉”,便是較好表現劇情的繪畫杰作。俗話說無巧不成書,宮女書寫的紅葉從御溝流出,恰為赴京趕考的秀才拾到。十年后,皇帝嫌宮女太多,遣散一批年紀稍大的。這時秀才作了縣令,也得到一位宮女為妻。宮女發現秀才珍藏的紅葉,正是自己所寫。感嘆道:“一聯佳句題紅葉,十載幽思滿素懷。今日卻成鸞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劇作者出于對宮女的同情,給劇中宮女安排了美好的結局,其實不過是一個美麗的幻想,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出現的。
9.《錢塘夢》雜劇元代劇作家白樸的另一部雜劇是《蘇小小月夜錢塘夢》。描寫的是南朝齊錢塘名妓蘇小小與北宋文人司馬才仲十分離奇的愛情故事。宋人筆記《春渚紀聞》載:司馬才仲初在洛陽,晝寢,夢一美姝牽帷而歌曰:“妾本錢塘江上住,花開花落,不管流年度。燕子銜將春色去,紗窗幾陣黃梅雨?!辈胖賳柶涿?,乃蘇小小也;詢其曲名,云是《黃金縷》。且曰:“后日相見于錢塘江上?!焙髞?,才仲經蘇東坡舉薦,到錢塘秦少游處任幕僚。發現他住處的后邊恰有一座蘇小小墓。才仲前往祭拜,當夜又夢見蘇小小,并與之相愛。才仲續蘇小小詞:“斜插犀梳云半吐,檀板輕敲,唱徹黃金縷。夢斷彩云無覓處,夜涼明月生春浦?!辈挥饽甓胖僮?,葬于蘇小小墓側云。蘇小小美艷絕倫而花季早逝,雖已成鬼,也不忘尋覓其愛情,百年之后,終于找到自己理想的情人,便忘記一切大膽地追求,這一形象值得可歌可泣。所以詩人為之寫詩,劇作家為之寫戲,畫家為之繪像,以至畫在了青花瓷上。
10.其他如關漢卿的《王瑞蘭私禱拜月亭》、徐渭的《雌木蘭代父從軍》等,在青花瓷上都有繪畫出現。
以上僅舉幾例。通過上述對照分析,可以看出青花瓷上有關女性的繪畫與古代戲曲的密切關系。雜劇戲曲是有一定的故事性,集念、唱、做、打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戲劇表演藝術。起源于民間,流傳于街巷,因為題材廣泛,揭示現實深刻,貼近百姓生活,人物形象生動,演唱格調清新,所以人們喜聞樂見。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出古代雜劇的創作和演出在當時十分興盛,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雜劇戲曲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之深,乃至影響到瓷器的生產和繪畫。瓷上繪畫水平之高,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必定是有一定造詣的文人畫家的精心創作,絕非一般工匠所能為。恰是在激烈的民族矛盾中,劇烈的社會變動下,淪落于民間底層的畫家們與制瓷工匠相結合,以鈷料為墨,以瓷胎為紙進行創作。這樣,他們既有了生活出路,又有了施展才華的藝術平臺,還可以宣泄胸中的塊壘,通過繪畫還可以為被壓迫被奴役的人們寫真,為凄美的愛情和爭取婚姻自由的女性們吶喊。
古代紙質、絹類繪畫易于受潮霉變,發黃蟲蛀,殘破損壞,故完善留下的甚少。而青花瓷上的繪畫則歷久彌新,亮麗可人,可以永久收藏下去,成為人們歷經千年仍可共賞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