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伏羲公園雕塑的主題營造探究
【第一章】伏羲公園雕塑與周圍建筑的融合分析緒論
【第二章】新樂市伏羲公園雕塑的主題及內容形態
【第三章】伏羲公園雕塑的藝術創作思想
【第四章】伏羲公園雕塑的形式美風格與創作方法
【第五章】伏羲公園雕塑的環境效應
【第六章】新樂市伏羲公園雕塑的互動性
【結語/參考文獻】伏羲公園雕塑的公共空間營造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 1 章 緒論
1.1 伏羲公園雕塑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在環境藝術中,公共空間的雕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對歷史有重要貢獻。傳說中的中國古代君主華夏太古三皇之天皇與女媧一樣,有龍身人首、蛇身人首的身體特征,伏羲和女媧同被尊為人類始祖,龍祖因此而得名。
伏羲氏仰觀象于天,俯察法于地,以八種簡單卻寓義深刻的符號來概括、表達天地之間的萬事萬物,即為八卦。運用陰陽八卦來解釋天地萬物的演化規律和人倫秩序。伏羲氏造書契、教漁獵、正婚姻,還效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結網而制成網罟,終結了人類茹毛飲血、結繩記事的蒙昧歷史,開創中華文明的新篇章。
伏羲氏生在天水、長在新樂、逝在淮陽,伏羲十大業績從這里創制發明并傳播到華夏大地。史載伏羲養畜牲以充庖廚、制嫁娶肇啟文明、結網罟教民漁獵、畫八卦以展民用、種五谷轉向農耕、造琴瑟儺慶升平、作甲歷始有年月、龍圖騰團結一統、嘗百草始制九針、建房屋形成聚落。以伏羲為代表的勤勞智慧的華夏先民艱苦奮斗、百折不撓,成就了飽蘊中華民族思想精髓和價值追求的龍的傳人。
伏羲和女媧是兄妹也是夫妻。女媧信仰是我國原始社會的最早的民間信仰之一。
學術界從對古籍的研究中得出觀點,他們認為"摶土造人、煉石補天、制笙簧和置婚姻,合夫婦。"是女媧最杰出的業績。此外民間神話傳說中所反映的女媧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而且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流傳著這樣一段傳說,據說"正月初七造人、初六造馬、初五造牛、初四造羊、初三造豬女媧、初二造狗、初一造雞。"女媧是名副其實的"天人合一".古有記載"女媧的肉體變成土地、骨頭變成山岳、頭發變成草木、血液變成河流,就像創世的盤古大神一樣。".所以女媧不僅是女神、英雄還是偉大的自然之神。許慎《說文》中也強調指出:"媧,古之神圣女,化育萬物者也。"只有把對這位原始女神的崇拜升華為對大自然的崇拜,才能使人們在心靈深處真正樹立起敬畏自然、尊崇一切生命的意識。
人類始祖伏羲開創了生產方法、婚姻規矩、社會文化、宇宙認識等等。自此人類的生活文化、物質文化、科技文化和藝術文化才得以發展。伏羲女媧氏創造了優秀的生活文化,對于人類社會的發展、精神財富和物質文明的提高,起到了先導作用,她是人類文明使者。今天人類文明80%來源于伏羲文化的繼承。因而,伏羲是人類文明的先導和使者。
如今,新伏羲文明時代來臨,發現人性文明、生命文明、宇宙文明的奧秘,是我們的責任。伏羲女媧古老神話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和民間信仰是現代社會前進與發展的基礎和契機而并不是重負,我們要學會從人類最古老的文化源泉中尋找永遠年輕的活力。伏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建設華夏人文始祖園--伏羲公園為新樂市的重要標志,將對這里的文化繁榮和社會發展起著巨大作用。
新樂市是伏羲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里有伏羲臺、葫蘆島、金水河等。在中國每個城市都重視環境文化建設的今天,都有與地域文化對應的主題公園建設,所以,新樂市伏羲公園被確定為河北省新樂市重點建設項目。對新樂市伏羲公園的雕塑極其環境的研究與設計,旨在運用公共媒介中雕塑的載體來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新樂市伏羲公園主題景區重視雕塑的建設,更多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讓每一位來參觀的觀眾都可以從這種環境中體驗和感受伏羲文化的感染,力求與觀眾互動,傳播的傳統文化精神更加詳細具體。伏羲公園的雕塑的實景表現具有很強的教育價值,能再現當時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場景。伏羲公園的雕塑建設是很重要的一個篇章,主要有伏羲像和266 平米浮雕組成。其雕塑力求準確表現伏羲文化的精髓,與時代性、地域性相符合。
1.2 國內外文化主題公園雕塑研究現狀評述
中國雕塑是最古老的藝術之一。雕塑是最典型的造型藝術,它采用實體性的物質材料,來展示真實的三維空間關系。梁思成《中國雕塑史》有記載"藝術之始,雕塑為先".中國雕塑約誕生于新時期時代,早起原始雕塑以陶塑為主,此外也有部分石雕。秦朝的雕塑則崇尚力量,陽剛之美的大氣磅礴的時代精神。漢代的藝術精神來源于秦楚兩種文化為主體的融合。
王可平《華夏審美文化的集結--中國的雕塑藝術》一書中記載,明器的種類在漢代有了較大的發展,武士俑、文臣俑、舞俑、樂俑、侍從俑、庖廚俑、說唱俑、雜耍俑等現實生活中各種角色的人物幾乎都能在漢墓中找到。
這說明雕塑在漢代的發展是突飛猛進的。在表現人物方面,以靜寓動,將人物的連貫動作凝固于最優美的瞬間,作品充滿動感。以形傳神,通過對人物外在形態表情的刻畫,透露人物內在的心神意趣。王子云所著《中國雕塑藝術史》,以及孫振華所著《中國雕塑史》等文獻,均有關于對中國雕塑歷史中的審美表現形式風格及發展有詳盡的分析。
從目前國內外文化主題公園雕塑研究現狀來看,國內的以文化主題的雕塑公園起步比較晚,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雕塑學術思潮有了新的起點,特別是在雕塑家王朝文先生寫出了一些專著和論文,這期間出版的著作《雕塑雕塑》,闡述了自己關于藝術的審美特性和現實的審美關系方面,獨特而且系統的見解,在他的雕塑美學思想影響下,啟發了很多的雕塑家,創作出了很多的文化主題雕塑。雕塑家王朝聞的主題思想主要表現在藝術理論體系方面,對審美理論及美的本質也有一定的探索成果。
現在學習的很多雕塑理論都是來源于他的著作,像《雕塑美學》、《雕塑雕塑》中對雕塑的審美、雕塑的創作、雕塑的理論、雕塑的欣賞都很有見解。他的美學理論很注重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伴隨著雕塑理論的成熟,1983 年開始建設了石景山雕塑公園。在中國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雕塑公園作為城市的一門公共藝術,如雨后春筍,在我國的大中小城市迅速發展。雕塑公園在我國已經飽和,文化主題公園雕塑接下來如何發展,又面臨著什么樣的新問題,這是我們公園的建設者們應當考慮的,應該對所建設公園的城市歷史文化進行積極思考和探索。
從改革開放以后國內對文化主題雕塑公園研究的專著來看,由李志飛先生在科學出版社出版的,2000 年主編的《主題公園開發》一書,對主題公園的系統性、創新性、實用性進行了分析,怎樣對公園進行選址、主題的形象設計及項目的規劃等進行了具體分析。中央美院的盛楊和錢紹武兩位老師在《百年豐碑--20 世紀中國城市雕塑》一書中收集了大量的文化主題公園雕塑,對這些雕塑進行了分析,收錄了大量的雕塑文章。知道今天,和文化主題公園雕塑研究有關的學術論文及期刊就有 1600 余篇。其中有對文化主題公園雕塑的發展前景進行研究的,也有對內涵挖掘與整體表達研究的,但還沒有對文化主題公園雕塑公共空間的營造進行探索,在本論文里我對這方面進行探索研究。
在國外文化主題公園雕塑的研究比較成熟,早在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雕塑公園在歐洲的發展很快,出現了大批的雕塑家對主題雕塑及雕塑理論進行了研究,比如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1917),他對雕塑的研究具有杰出的貢獻。
《羅丹藝術論》對歐洲雕塑藝術史進行了一個總結,匯集了羅丹個人一生的經驗,他對古代雕塑家很崇敬,他的作品《加萊義民》《地域之門》等都是歐洲文化為主題的雕塑。
1.3 本文的結構與內容
本論文分為六部分,論文整體思路是對新樂市伏羲主題公園雕塑的公共空間營造進行探討與研究。第 1 章對伏羲公園雕塑研究背景及意義進行了分析,國內外文化主題公園雕塑研究現狀進行了評述;第 2 章 伏羲公園雕塑的主題與內容及形態進行分析,伏羲公園雕像和伏羲公園十二道伏羲文化浮雕墻進行了闡述,對圓雕及浮雕的主題與內容進行了分析。第 3 章 伏羲公園雕塑的藝術創作思想進行了探索與研究,對伏羲公園雕塑的藝術創作思想或觀念的形成藝術創作思想或觀念的形成、藝術創作活動、藝術品的特征風格呈現、主題性藝術創作、紀念性藝術創作、伏羲公園雕塑的功能、公共性進行了逐個討論,本章也是論文的重點。雕塑是公共藝術,是表達藝術家情感的可觸、可欣賞的三維藝術,是再現歷史情節的重要表現手段。對伏羲雕塑的研究有助于現在年輕朋友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對人文始祖伏羲的進一步學習。第 4 章對伏羲公園雕塑的表現形式風格進行了論述,具體分項為雕塑的"情韻相通"、伏羲公園雕塑的"真美合一"、雕塑風格的"思境和偕",伏羲公園雕塑的意境、創作方法五個方面分別探討。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視角進行審視,雕塑是運用情、韻、真、美、思、境來打動觀眾的;第 5 章對伏羲公園雕塑的環境效應進行研究,分項到空間形式、表現形式、創作觀念、技術及材料、公眾的影響進行了論述;第 6 章對伏羲公園雕塑的互動性進行研究和探索,雕塑與觀者的互動、雕塑與歷史的互動、雕塑與空間環境的互動三個方面,每一位伏羲公園雕塑的觀者都是主體,每個主體對文化及藝術的感受都有不同程度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