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檢查(MRI)用于膝關節創傷后檢查的價值已得到公認。骨挫傷是一類由于機械暴力作用于骨骼而導致的隱匿性骨挫傷,易被臨床醫師所忽視 X 線平片及 CT 檢查對骨挫傷的診斷價值有限。MRI 的問世使骨挫傷的診斷成為可能,開展骨挫傷的 MRI 診斷工作將有助于提高骨挫傷影像診斷的水平。本文就 MRI 診斷骨挫傷進行了初步診斷探討。
1 材料和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 2014 年 8 月至 2015 年 3 月間因外傷后行膝關節MRI檢查63例,發現14例單純性骨挫傷,男8例,女 6 例,年齡 17 ~ 53 歲,平均年齡 31.1 歲。均因膝關節外傷后疼痛和壓痛就診,右膝關節 9 例、左膝關節 5 例,其中 2例骨挫傷并前交叉韌帶損傷,4 例合并髕上囊積液。所有病人在 MR 檢查前均先后行普通 X 線攝片,CT 檢查未見骨折,僅4例髕上囊積液。采用PHILIPS1.5T MRI掃描機。掃描方法:
矢狀位快速自旋回波(TSE)T1WI T2WI,冠狀位脂肪抑制術掃描(spiri)層厚 3mm 層距 0.6 ~ 0.8mm 用膝關節線圈,膝部(包括股骨遠端及脛骨近端)。
2 結果
2.1 骨挫傷部位
單發股骨遠端 6 例。單發脛骨近端 3 例。合并存在 5 例。
2.2 14 例骨挫傷的 MRI 表現為股送至內信號異常
其中 T1WI 低信號、T2WI 高信號、病變呈不規則的斑片狀、斑點狀及地圖狀、邊緣模糊不清,SPIRI 病變呈明顯高信號影,未見骨皮質斷裂、骨輪廓未見改變。
2.3 2 例前交叉韌帶損傷 MRI 表現
(1)急性完全撕裂表現為韌帶連續性中斷、T2WI 顯示信號增高、韌帶呈水平狀或扁平狀走行、或韌帶完全消失,急性不完全性撕裂時韌帶增寬、在 T2WI 信號增高 .(2)慢性撕裂 MRI 表現為正?;虺手械刃盘?,典型病變常伴有韌帶松松弛和韌帶增厚,也可表現為韌帶萎縮和瘢痕形成。
2.4 4 例合并髕上囊積液 MRI 表現
在髕上囊區見斑片狀及小塊狀長 T1 長 T2 信號影,邊緣清楚。
3 討論
骨挫傷這術語通常用來描述由于直接或間接暴力創傷引起骨松質內局限性水骨松質下梁的細微損傷所致。不發生骨皮質的斷裂與移位,骨挫傷主要臨床表現是損傷部位的疼痛和壓痛。MRI 問世以前骨挫傷的診斷較為困難,今年由于 MRI 在骨關節病變診斷中的廣泛應用、骨挫傷的診斷也俞來俞多。創傷作用機制的不同,骨挫傷的形式各異,直接沖擊上著力點處出現骨小梁斷裂、發生廣泛而嚴重的滲出性變化,典型的列子為脛骨平臺或股骨外側髁骨挫傷為骨挫傷的高發部位,常合并右膝關節肌腱和韌帶的損傷。撕脫性暴力的作用點在肌腱和韌帶附著處的領近骨質引發骨松質水腫、出血。應力損傷時由于力的傳導效應,引起應力作用點遠端骨質的損傷、其特點為骨小梁骨小梁斷裂的方向與應力作用的方向相垂直,另外還有剪切損傷形成骨質內斜行作用的走向水腫、出血灶,分析創傷的作用機制,有利于判斷骨挫傷發生部位及對機體的影響程度。
骨挫傷的基本病理變化是骨松質內滲出、水腫、出血,其病理變化導致了骨組織局部化學成分的改變勢必引起了MRI 馳豫時間的變化,產生 MRI 信號的異常,在 MRI SE 序列上急性期的骨挫傷表現為不規則、邊緣模糊不清的片狀異常信號影、在 T1WI 像型號降低、在 W2TI 像信號升高,其它一些能反映骨組織自由水含量變化的 MRI 成像序列,如短時間反轉恢復(STIR)T2 加權脂肪飽和序列及化學位移成像等對骨挫傷的診斷也甚為有效。
STIR 為一種脂肪抑制技術對骨髓病變的診斷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該序列成像在抑制脂肪信號的同時突出了骨挫傷水腫灶的顯示,成為骨挫傷 MRI 影像診斷中首先的成像技術,GE(梯度回撥)序列為準 T2 加權成像技術、雖然對骨組織水腫具有顯示作用、但缺點是對于發現細微的骨質病變較為困難,不能單獨作為診斷骨挫傷的成像技術序列。有些資料表明 SE 序列輔以S T IR序列為診斷骨挫傷理想的組合方法,較單純用SE序列的效果為佳 . 如果 M RI成像裝置的技術條件可、應該加作一些對骨髓滲出性病變敏感的成像序列以提高骨挫傷病變的檢出率及肌腱、韌帶病變的信號改變。
本組資料中 14 例 MRI 發現的骨挫傷病灶的成像方法無一例為 X 線平片及 CT 所診斷,就說明這一點、在 X 線平片、CT 及 MRI 三種影像檢查方法中、MRI 是唯一能顯示骨挫傷病灶的成像方法,由此可見、在骨創傷性病變影像診斷中只有采取X線平片、CT、及 M RI綜合的影像檢查方法、取長補短,才能取得最佳的診斷效果。
參考文獻
[1] 靳二虎,磁共振成像臨床應用入門 [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9.10第 1 版 .
[2] 徐榕,君梅樣,梁顯球,磁共振臨床應用 [M]. 廣東科技出版社2002.9 第 1 版 .
[3] 鄭橞生,劉斌,MRI 診斷與臨床 [M]. 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第 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