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對胎兒產前檢查的重視和超聲產前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 , 使得超聲工作人員在超聲下對胎兒各個器官的觀察更趨于細化[1]。在以往容易忽視的部位如膽囊、膽道的檢查也逐步成為超聲檢查的主要內容之一[2], 胎兒膽囊異常情況在臨床中很少見 , 據文獻報道其發生率僅僅為 0.15%, 膽囊異常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 如膽囊缺如、膽囊發育不良、膽囊結石、雙膽囊以及形態異常等[3]。本研究通過分析 8500例孕婦中檢出的 60 例胎兒膽囊異常者影像資料及隨訪結果 ,探討常規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胎兒膽囊異常的臨床應用價值 ,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 2010 年 10 月 ~2013 年 10 月來本院行產前檢查的孕婦 8500 例胎兒膽囊篩查的臨床資料。
孕婦年齡 20~38 歲 , 平均年齡 \\(26.5±4.3\\) 歲 ;全部研究對象均未發現嚴重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 ;孕周 18~40 周 , 平均孕周 \\(24.6±5.3\\) 周。孕 1 產 0 有 8010 例 , 孕 2 產 1 有 490 例 ;單胎 8415 例 , 雙胎 85 例 ;孕婦分娩的新生兒體重 2.2~4.5 kg,平均體重 \\(3.34±1.2\\)kg。
1. 2儀器與方法本研究所采用的儀器包括 GE-V730-Expert 彩色超聲診斷儀和 GE-LOGIQ3-Expert 彩色超聲診斷儀 , 應用凸陣探頭 , 頻率為 2~5 MHz。檢查時孕婦取平臥位 ,必要時孕婦可取側臥位 , 胎兒腹部的觀察主要以橫切面為主 ,在右肝葉的下方 , 門靜脈左支的右側見到膽囊回聲 , 膽囊呈橢圓形 , 為無回聲結構[1], 膽囊與血管結構鑒別困難時可用彩色多普勒加以鑒別。顯示膽囊后 , 可旋轉探頭方向 , 分別觀察胎兒膽囊長軸和短軸 , 若發現胎兒膽囊顯示不清 , 囑孕婦休息 1~2 h\\( 胎兒膽囊不顯示伴發其他異常時 \\) 或 2~3 d\\( 孤立性胎兒膽囊不顯示時 \\) 后由 2 位高年資醫師共同為胎兒檢查 , 再次反復檢查胎兒腹部 , 如胎兒膽囊仍不顯示 , 即診斷為胎兒膽囊不顯示。顯示胎兒膽囊最長切面后進行目測 , 如果膽囊大 , 則準確測量膽囊長徑、寬徑或面積 , 大于同孕周均數的 2 倍標準差可診斷為膽囊大。若發現胎兒膽囊窩處存在異?;芈晻r , 囑孕婦變換體位 , 觀察其位置和形態是否隨體位發生改變。對所有膽囊異常胎兒均進行 4 次產前復查及產后隨訪。
2 結果
經常規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 , 8500 例孕婦中顯示胎兒膽囊 8457 例 \\( 見圖 1\\), 胎兒膽囊顯示率為 99.49%, 其中膽囊增大 14 例 \\( 發生率為 0.16%\\)\\( 見圖 2\\), 膽囊內強回聲 3 例 \\( 發生率為 0.04%\\)\\( 見圖 3\\)。胎兒膽囊不顯示為 43 例 , 胎兒膽囊不顯示率為 0.51%。其中 43 例胎兒膽囊不顯示中有 41 例經產前復查及產后證實膽囊無異常 ;另外 2 例胎兒經產前復查均未見膽囊 , 隨訪經產后證實發現膽道閉鎖 \\(1 例產后行手術治療仍存活, 另1例產后因肝功能嚴重損害, 未行手術已死亡\\)。
14 例胎兒膽囊增大者通過產前復查及產后證實膽囊未發現異常。3 例胎兒膽囊內強回聲者經產前復查及產后證實為膽囊結石 , 隨訪發現胎兒生后 6 個月內結石均消失。3討論。。
胎兒膽囊的發育開始于受精后第 5 周 , 膽囊是由肝憩室發育而來 , 在理論上懷孕 12 周之前的胎兒是不能檢測出膽囊的 , 超聲最早顯示胎兒膽囊在 12~14 周 , 15 周可測量大小 ,16 周時能分辨出膽囊底、體、頸部[4]。中孕期能觀察到多數胎兒膽囊 , 16~34 周胎兒膽囊顯示率保持穩定 , 均為 90%以上 , 35 周以后顯示率下降到 90% 以下[5]。胎兒膽囊增大是臨床最常見的胎兒膽囊異常形態 , 應特別注意是否合并染色體異?;蛘吣懙喇惓5母唢L險指標[6]。許多學者研究表明[7],胎兒膽囊結石是一種很少見的暫時、發生在孕末的病變 , 胎兒膽囊結石并不影響到胎兒的預后 , 大多數胎兒會在產后數周或幾個月內結石消失 , 超聲檢查可以進一步確認結石的數量和形態 , 產后加強對胎兒的隨訪。胎兒膽囊結石的發生機制尚未明確 , 多數學者[8]認為胎兒膽囊內結石是由膽囊內泥沙物質演變而來 , 并由鈣、色素和膽固醇沉積而形成結石 ,若孕婦雌激素水平增高 , 孕婦則會通過增加膽固醇分泌和減少膽汁酸合成從而引發結石形成。
本研究中胎兒膽囊顯示率為 99.49%\\(8457/8500\\), 不顯示率為 0.51%\\(43/8500\\)。膽囊不顯示可因膽囊收縮、膽囊發育不全和膽道閉鎖等引起。本研究中 43 例膽囊不顯示胎兒中41 例經產前復查及產后證實為膽囊無異常 , 早期診斷膽囊不顯示的原因可能為檢查時間段內處于收縮狀態不易顯示。另2 例出生后腹部檢查膽囊仍不顯示 , 因產后 2 個月持續黃疸、陶土樣大便 , 后進一步檢查證實為膽道閉鎖 , 1 例行手術后存活 , 另 1 例因肝功能嚴重損害而死亡。膽道閉鎖作為圍生期或后天發生的一種嚴重疾病 , 其預后較差 , 需要早期診斷及治療 , 晚期則需要肝移植 , 有研究認為膽道閉鎖是生后形成 , 并非是先天性疾病 , 也有學者[9]認為膽道閉鎖是炎性疾病引起管道閉塞引起的膽道閉鎖 , 然而仍有產前胎兒膽道閉鎖的記載。有資料[10]報道膽道閉鎖患兒膽囊不顯示或很小 ,因此 , 膽囊未見與膽道閉鎖具有相關性。在反復產前復查胎兒膽囊未顯示時 , 應引起高度重視 , 此時以產前胎兒膽囊不顯示來預測出生兒膽道閉鎖效果較好。胎兒膽囊增大為胎兒較常見的膽囊異常 , 膽囊增大可見于正常胎兒 , 本研究 14 例膽囊增大胎兒于產前復查及產后證實為膽囊無異常。本研究3 例膽囊內強回聲經產前復查及產后證實為膽囊結石 , 隨訪6 個月內發現膽囊內結石均消失 , 可推斷無論是哪類膽囊內強回聲 , 其預后良好。胎兒膽囊內異?;芈曅纬稍蛏胁磺宄?, 有文獻報道[11]胎兒膽囊內異?;芈暤男纬墒艿侥阁w雌激素水平的影響 , 也可能與母系使用麻醉劑、胎盤血栓中的血紅蛋白降解、溶血性貧血、Rh 血型不相容、膽總管囊腫等因素有關[12]。
綜上所述 , 產前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能發現胎兒膽囊增大、異?;芈?、不顯影等情況 , 產前診斷膽道閉鎖比較困難 ,不可以依靠胎兒膽囊形態異常來做出診斷 , 胎兒膽囊超聲檢測還可以為發現胎兒膽道疾病或者胎兒染色體異常提供一定的參考根據 ,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較好檢出胎兒膽囊異常 , 產前超聲檢查中如能認真仔細探查和分析 , 正確認識胎兒膽囊異常的臨床意義 , 可以為臨床診斷某些嚴重的先天異常 , 如膽道閉鎖等提供重要線索 , 隨著超聲儀器的不斷改進和產科檢查的更加細致 , 產前胎兒膽囊超聲檢查是不可或缺的檢查 , 也是非常重要的檢查。彩色多普勒超聲可以較好診斷胎兒膽囊異常 , 是篩查胎兒膽囊異常的首選方法 , 在診斷胎兒膽囊異常中意義重大 ,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王睿婕 , 王興田 , 王榮 . 建立不同孕周胎兒膽囊的正常參考值范圍 .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 2012, 28\\(10\\):1886-1889.
[2] 樊建群 . 胎兒膽囊異常 16 例產前超聲診斷分析 . 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 2011, 11\\(12\\):102.
[3] 李霞 . 高頻超聲診斷胎兒膽囊結石 1 例 .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2010, 19\\(11\\):1005.
[4] Goldstein I, Tamir A, Weisman A, et al. Growth of the fetal gallbladder in normal pregnancies. 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 1994,4\\(4\\):289-293.
[5] Moon MH, Cho JY, Kim JH, et al. In utero development of the fetalgall bladder in the Korean population. Korean J Radiol, 2008, 9\\(1\\):54-58.
[6] 張愛紅 , 王露芳 , 梁艷 , 等 . 中晚期妊娠胎兒膽囊容積變化 .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 2013, 22\\(3\\):273-274.
[7] Brown DL, Teeie RL, Doubiiet PM, et al. Echogenic material in thefetal gallbladder: sonographic and clinic observations. Radioiogy,1992, 182\\(1\\):73-76.
[8] 王銀 , 李勝利 , 陳琮瑛 , 等 . 胎兒膽囊異常的產前超聲診斷及意義 . 中華醫學超聲雜志 \\( 電子版 \\), 2012, 9\\(5\\):433-438.
[9] 張愛紅 , 王露芳 , 梁艷 , 等 . 產前超聲篩查胎兒膽囊異常的臨床意義 .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 , 2013, 22\\(12\\):1089-1090.
[10]陳翠華, 裘毓雯, 陳思瑾, 等.超聲對胎兒膽囊結石的診斷價值.臨床超聲醫學雜志 , 2012, 14\\(5\\):352-353.
[11]張忠路, 賈國富, 周君, 等.胎兒膽囊內強回聲的超聲診斷分析.中國超聲診斷雜志 , 2005, 6\\(9\\):704-705.
[12]黃神姣 , 余艷紅 , 陳敦金 . 胎兒膽囊結石的宮內診斷及臨床意義 . 醫學綜述 , 2008, 14\\(18\\):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