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屬于溫病學范疇,濕熱致病多以中焦脾胃為中心,眾多醫家也多從脾胃論治。溫邪多從口鼻而入,“肺位最高,邪必先傷”,亦可壅阻于肺。目前濕熱蘊肺的證治研究報道較少,故常被誤診為痰熱、痰濕證,導致用藥不當,病情纏綿不愈。至今西醫尚無特效藥物,僅對癥治療療效欠佳,茲介紹如下。
1 病因病機
1. 1 病因探討
本證的發生與氣候環境潮濕、素體脾虛濕盛、情志失調、飲食不節等因素有關。外感濕熱之邪或內濕與外濕相合,阻于肺絡,肺氣失于宣肅,以致釀成濕熱,痰阻于肺臟。
1. 1. 1 濕熱外侵 夏季多雨多濕,濕熱邪氣彌漫,濕熱邪氣從口鼻而入,或素體陽氣充足,外感寒濕,也可轉化成濕熱。正如清·薛生白《溫熱經緯·濕熱病》曰: “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p>
1. 1. 2 飲食失調 脾主運化水谷,喜燥而惡濕,過食肥甘油膩,煎炸之品,脾胃呆滯,內生濕熱;或素體脾虛濕盛,飲食生冷,陽氣阻遏,內生濕邪,郁久化熱。飲酒過度,酒之為物,性熱而質陰?!侗静菅芰x補遺》認為“濕中發熱”,長期飲酒可造成濕熱內蘊。
1. 1. 3 情志不暢 正常而有節制的情志活動能調暢氣機,使津血運行流暢,五臟發揮正常生理功能。反復持久的不良情緒刺激,超過了機體的耐受,會使氣機不和,五臟失調,津液運行輸布遲緩,甚至停滯變成濕邪。正如清·石壽棠曰: “思慮過度則氣結,氣結則樞轉不靈而成內濕。[1]”另外,年齡與生活習慣也有一定關系,老年陽氣漸衰、水濕難化,易感受外濕和內生濕邪。平素不喜運動者氣血運行緩慢,也是濕邪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1. 2 病機分析
1. 2. 1 病機特點 濕熱蘊肺致病的病機復雜有 3 個方面: 一是濕邪停滯于體內,能夠阻遏和耗傷陽氣; 二是熱邪客于體內,耗傷津液; 三是濕邪黏滯,起病緩慢而病程較長,具有來緩去遲的特點,且反復纏綿。濕為陰邪,熱為陽邪,濕與熱合如油入面,熱蘊濕中,濕遏熱伏,難分難解,濕熱相合就形成病機比較復雜、癥狀較特殊的局面。薛雪云: “夫熱為天之氣,濕為地之氣。熱得濕而愈熾,濕得熱而愈橫。濕熱兩分,其病輕而緩; 濕熱兩合,其病重而速?!绷硗鉂裥爸虏∵^程中,陽氣逐漸耗損,最終將導致陽虛證。由于濕熱蘊肺的熱象掩蓋了陽氣不足的表現,病性也由熱轉化成寒,需注意誤用涼藥如石膏、黃連等,將損傷陽氣,進一步加重病情,最終導致陽氣衰微。
1. 2. 2 證候特征,舌象是辨證關鍵 本證初起誘因往往因為感受外邪,譬如風邪鼓動內在濕熱涌動而成咳嗽。隨著病程發展表邪或解,僅余濕熱擾動,或表邪去而未盡,風氣流連( 癥狀表現為咽喉瘙癢或有惡風) ,或表邪未解,表氣閉郁( 惡寒、惡風、無汗、胸悶、咳勢急迫等) ; 感受外邪也有可能直接感受外部濕熱、濕溫,表現為咳嗽伴身熱不揚、煩悶、汗出不徹等癥。
濕熱壅阻于肺,肺氣失于宣肅,氣機閉郁,肺氣上逆,初起咳嗽較輕,之后逐漸加重,咳聲重濁,胸悶氣喘,痰量增多,性質黏膩,性質白或黃不稠; 濕為陰邪,一般無發熱,但濕熱之邪初感可能有低熱。此外,濕熱易犯中焦而出現口干不欲飲、納呆、身困、便溏、腹脹等。王孟英《溫熱經緯》說: “熱兼濕者,必有濁苔而多痰也。[2]”又言“一酒客,夏月痰咳氣喘,夜不得臥,服涼藥及開氣藥不效……師診其脈,右寸數實,此肺實非肺虛也 …… 此蓋濕熱上壅之證也”[2].
舌象是確診濕熱蘊肺證的重要依據。本證的典型舌象為舌淡紅或紅、苔白或黃厚膩,舌質的顏色是判斷病性寒熱的根據,舌紅表示熱重,舌淡提示陽氣不足,舌苔厚薄和苔膩程度反映濕邪的輕重[4].舌苔的顏色一般與病程長短、濕邪和熱邪之間的比例關系密切,病程短者和濕重于熱者多見白色,病程長者和熱重于濕者多見黃色。
2 鑒別診斷
2. 1 痰濕蘊肺證
痰濕蘊肺證屬于內傷咳嗽,一般無熱象,但濕邪郁久亦可化熱。濕困中焦,痰濕內生,上干于肺,故癥見舌淡、苔白膩、脈濡、咳嗽、痰黏膩色白、胸悶、便溏等。而濕熱蘊肺證熱象較顯,因外感濕熱之邪或內濕與外濕相結合阻于肺絡。癥見舌淡紅、苔黃或白膩、咳聲重濁、低熱或不發熱、咳嗽、痰或不多、痰色白或黃黏膩、腹脹等。
2. 2 痰熱阻肺證痰屬于病理產物,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結果
痰性阻塞形質更顯,其病位較濕邪局限,熱象較重。本證發病急,多因飲食不節釀濕生痰、里熱熾盛、情志不暢、肝失疏泄、痰熱壅阻于肺所致。癥見舌紅、苔黃厚膩、脈滑、發熱、面赤、咳嗽氣促、痰多黃稠或有腥臭味、便干等。濕熱蘊肺證有外感和內傷因素,發病緩慢,病程較長,或發生于痰熱阻肺證的恢復期,熱象較不顯,部分患者或可出現肺氣郁閉、痰不得出,一般有中焦失運的表現。癥見舌淡紅、苔黃或白膩、痰或少、咳聲重濁、低熱或不發熱、脘痞、惡心、納少等。
3 治法方藥
吳鞠通認為,濕熱蘊肺治療當以濕熱兩清為主,并宣降肺氣化中焦、通利下焦。方藥選用千金葦莖湯加減: 葦莖 20 g,薏苡仁30 g,冬瓜子30 g,桃仁6-10 g,杏仁 15 g,滑石 20 ~ 30 g.《本經逢原》言: 薏苡仁“甘寒,升少降多,能清脾濕,祛肺熱,及虛勞咳嗽”[3].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言: “治濕不用燥熱之品,皆以芳香淡滲之藥疏肺氣而和膀胱,此為良法”,常給予千金葦莖湯加減[5].千金葦莖湯用于治療濕熱蘊肺證是古代醫家的經驗總結?,F今臨床上應用此方治療本證頗為貼切。本方原為治療熱毒蘊肺、痰瘀互結之肺癰而設。在原方基礎上加杏仁以增強宣肺降氣之力,加滑石以導濕熱下行從小便而去,如血瘀之象較輕,稍減桃仁的量。有外感風邪者可加荊芥、防風以疏風解表; 外感濕溫者加厚樸、淡豆豉; 咳重胸脅疼痛者加郁金、柴胡疏肝通絡;熱重者加黃芩、魚腥草,痰濕重加半夏。
4 典型驗案
陳一琪,女,25 歲,2007 年 10 月 31 日初診?;颊叻磸涂人? 個月,近1 個月來咳嗽加重。西醫檢查血象 WBC 稍高,給予“氨茶堿、抗生素”靜脈點滴未見明顯好轉,曾服用強力枇杷露癥狀改善但反復?,F干咳無痰,時有痰難咯、咳聲重濁、咽癢,飲食、睡眠、二便調,月經和白帶正常。舌紫( + + ) ,苔厚膩黃白相兼,脈弦細數。中醫診斷咳嗽,辨證屬濕熱互結、肺氣不降,治宜清利濕熱、宣降肺氣。方藥: 千金葦莖湯加減:葦莖20 g,薏苡仁30 g,桃仁12 g,冬瓜子 30 g,山楂 9 g,黃芩 6 g,杏仁 15 g,滑石 20 g,陳皮 10 g,5付水煎服,每日 1 付。服 3 付藥后咽癢減輕,咯黃色黏痰,舌紫( +) ,苔薄黃膩,脈細數。續服2 付咳嗽癥狀完全消失,舌脈正常,幾個月未見發作。
5 體會
濕熱蘊肺有其獨特的發病原因、病證表現與治療方法,舌質的顏色、舌苔厚薄、有無膩苔是確診濕熱蘊肺的重要依據。濕熱證雖然用藥基本大同,但發病部位不同導致其用藥尚有小異,而這其中差異正是治療取效與否、是否速效的規律,故本文特此論述,以期對臨證及治學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 清·石壽棠。 醫原[M]. 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91.
[2] 王孟英。 溫熱經緯[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6,66.
[3] 清。 張璐。 本經逢原[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31.
[4] 王彥暉。 外感濕熱咳嗽的辨證施治探微[J]. 廈門大學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2003,42( 4) :531-533.
[5] 路軍章。 劉渡舟教授用甘露消毒丹治濕熱咳嗽的經驗[J]. 新中醫,1991( 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