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是中醫臨床上的常見癥狀和病證,見于西醫的多種疾病,如梅尼埃病、高血壓病、低血壓、腦動脈硬化、貧血、后循環缺血等。西醫學中亦有眩暈的概念。
目前臨床上由于存在對眩暈類疾病的認識不足,中西醫混淆等問題,容易造成誤診誤治,延誤病情,增加病人及家屬的心理及經濟負擔。因此,認清眩暈的中西醫概念,并對病人作出準確的診斷,是及時有效治療的前提。
1 概念
1. 1 中醫文獻中有關“眩暈”的源流及概念 古代文獻中,有關“眩暈”的記載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稱之為“眩冒”、“眩仆”.“?!?即眼花;“眩冒”,乃眩甚出現昏迷者;“眩仆”,則是眩重以致跌倒。最早將眩暈命名為“頭?!钡氖恰秱摗?,宋代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提出“眩暈”之名,嚴用和在《嚴氏濟生方》中以“眩暈”作為病名記載[1].
目前,在中醫文獻中,眩暈既可作為癥狀名稱,又可作為病名。眩是指眼花或眼前發黑,暈是指頭暈甚或感覺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轉,二者常同時并見,故統稱為“眩暈”;輕者閉目休息片刻可緩解,重者如坐舟車,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2].
可見眩暈實際包含兩種癥狀,即目眩和頭暈。
1. 2 西醫有關“眩暈”的概念 西醫學中,眩暈是指自身或環境的旋轉、搖擺感,是由半規管壺腹嵴至大腦前庭系統不同部位的損傷,導致其功能下降、過強或兩側失對稱,所引起的一種發作性的客觀不存在而主觀堅信自身或(和)外物按一定方向旋轉、翻滾、漂浮、升降感的運動性幻覺。而西醫學中頭暈是個寬泛、非特異性的名詞,指定向力障礙,自感身體搖晃和不穩感,但無外界物體或自身位置變化的錯覺。主要是由于本體覺、視覺或耳石覺的單一或組合病損,導致外周感覺神經單一或多系統的信息傳入失真,且不協調和不一致,以及大腦調節失控所引起的一種直線運動或視物種的搖晃不穩感??梢娫谖麽t學中眩暈和頭暈的臨床表現及發病機制不同[3 ~4].
由此可見,中醫的“眩暈”與西醫的“眩暈”不能等同,中醫的“眩暈”癥狀的表現實則包含西醫的“眩暈”與“頭暈”.眩暈可由多種疾病如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系統疾病、眼部疾病、耳部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中毒、貧血等引起。第六版《神經病學》按眩暈的性質分為真性眩暈和假性眩暈,然而由上可知真性眩暈即眩暈,假性眩暈即頭暈,目前臨床較少應用此分類。按病變部位及臨床表現的不同,有兩種分類:一、系統性眩暈(又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和非系統性眩暈;二、耳性眩暈、前庭神經性眩暈,腦性眩暈和頸性眩暈[5].周圍性眩暈包括耳性眩暈和前庭神經顱外段引起的眩暈。有研究報道[4]我國成人周圍性眩暈占30% ~ 50% ,常見的是良性位置性眩暈,梅尼埃病、前庭神經炎;中樞性眩暈占 20% ~ 30%;精神疾病頭暈15% ~ 50% ,全身疾病相關性眩暈占 5% ~ 30% ,其余原因未明。
2 臨床診斷過程中的常見誤區
2. 1 病史的收集 如前所述,由于中西醫有關眩暈的概念不同,眩暈與頭暈的概念之間亦存在差異,臨床上某些醫生可能由于缺少??浦R的學習,容易將眩暈等同于頭暈,頭暈等同于頭昏,診斷思路模糊,問診缺乏系統性及針對性,片面主觀地誘導病人,病史收集不全面、不準確,嚴重影響對疾病的診斷。作為??漆t生,在長期較為固定的診療思路中容易形成思維定式,忽視引起癥狀的某些疾病,常會先入為主的貼近本??萍膊?,詢問病史不周到,按固化的思路尋找符合自己想法的癥狀,沒有做進一步檢查以鑒別診斷。醫生在接診新病人時,常會參考病史,但是醫生往往未加分析其正確性而全盤接收前者診斷,尤其是門診病人數量多時,常只是倉促的沿用之前的診療思路,更換處方用藥,病人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治療,一來二去,延誤病人病情,延長病程,對后續治療增加難度,對病人的身心及經濟都產生不利的影響。
病人多不是專業醫學人員,對各種醫學概念含混不清,再者由于主觀感受、文化素質及表達能力的不同,往往不能準確表述。如病人常將頭痛與頭暈、頭暈與眩暈、頭暈與頭昏混淆。如果醫生不加分析地完全接受患者的訴說,并未繼續深入詳細詢問,忽視癥狀的動態變化及疾病的整個過程,想當然的得出結果,極易造成誤診誤治。
2. 2 病因的分析 眩暈與焦慮抑郁情緒往往相互影響,這也是多項研究達成的共識。周穎等[6]對1888 例眩暈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調查,發現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梅尼埃病和偏頭痛性眩暈患者中,抑郁癥狀的發生率分別為 31. 7%、21. 5% 和 59. 5%,焦慮癥狀的發生率分別為 17. 5%、33. 2%和 31. 8%.劉博等[7]在臨床研究中發現眩暈患者可出現不同程度焦慮和或抑郁情緒,其中焦慮傾向更為明顯。女性患者容易受眩暈發作頻率影響出現精神心理情緒問題??梢?,在接診以眩暈為主訴的病人時,要特別重視精神心理因素,仔細觀察病人的精神狀態及訴說病史時的用詞及情緒表現,對病人進行必要的醫學知識灌輸,矯正其錯誤認識,教導良好的生活習慣,以期減輕病人的心理負擔及增加對醫生的信任。如果醫生只是一味的開藥治療,而沒有進行必要的心理溝通及疏導,將嚴重影響療效及預后。應用中醫藥特色治療情志因素引起的疾病,在癥狀改善方面有其明顯的優勢,可以加強這些方面的研究。
雖然腦血管疾病引起眩暈的比例低,但對于老年人眩暈,不應忽視腦血管因素,尤其是椎基底動脈狹窄的病人,若不予及時處理,容易發生腦卒中的嚴重后果[8].醫學理論在不斷更新,各項診療技術及對疾病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為醫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信息及手段,提高了臨床診斷效率及正確率。如果醫生固守舊觀念,思維落后,缺乏對新知識的學習,不但影響了診斷,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病人對醫生的不信任感。
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已廢除的概念,已將后循環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后循環梗死統稱為后循環缺血;有關研究表明頸性眩暈及后循環缺血因素在眩暈類疾病中所占的比例很低[8].
2. 3 疾病的診斷 診斷上局限于中醫范圍,或是硬套到高血壓病、良性位置性眩暈、梅尼埃病等,不作進一步的鑒別,如病人有高血壓及頭暈的表現,就主觀臆斷是高血壓病引起的頭暈;病人的 X 線片顯示有椎間盤和椎間關節退行性改變,就直接扣上頸椎病的帽子;單憑經顱多普勒檢查診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就向病人解釋是由于頸椎病壓迫椎動脈,導致供血不足,引起眩暈。目前臨床常規化的診斷是在一個疾病下擬定幾個中醫證型,各個證型下再列舉癥狀及體征,醫生在診斷時,往往要求按所規范的證型進行診斷,在無形中造成了醫生在診斷時逐漸脫離中醫辨證論治的思維,以癥套證,以致不辨證,完全套用西醫診斷疾病的方法,失去中醫特色,中醫之名形同虛設。
頭暈是高血壓病的常見癥狀,肝陽上亢證是高血壓病的常見證型,但不是唯一的證型,若醫生中西醫思維混亂,極易形成思維定式,直接套以肝陽上亢證,往往造成辨證錯誤。
綜上所述,中西醫學中“眩暈”的概念不能混同,有其共同點及區別,作為中醫工作者不但要加深對經典的研讀,積累臨床經驗,提高中醫思維,也要加強對西醫知識的學習,關注并學習發展的醫學理論及治療技術。
中醫臨床常見的誤區歸根結底在于醫生自身業務不精,再者缺少科學的學習精神和基本素質也嚴重影響診斷水平。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特色,長期以來中醫重辨證輕辨病的診斷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醫醫生對學習西醫的態度。我們常說:“大醫精誠,止于至善”.中西醫學實是兩個醫學體系,生長在不同的文化土壤,兩者理論體系不同,思維方式不同,各自用不同的角度觀察生命,各有其優點及局限。作為一個真正的中醫人不應該固守舊觀念,排斥西醫,而應以包容的心態接受不同的觀點。但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中西醫思維混亂,如何在學習及臨床診療時盡量減少這種情況,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 田文敬,蔡永敏。 眩暈的文獻源流考釋研究[J]. 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5,20(4):80-82.
[2] 周仲瑛。 中醫內科學[M].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297.
[3] 栗秀初,孔繁元,黃如訓。 有關眩暈診斷中幾個問題的再認識[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0,36(12):705.
[4]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神經科雜志編輯委員會。 眩暈診治專家共識[J]. 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5):369-374.
[5] 粟秀初,黃遠桂,趙鋼。 新編神經病學[M]. 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 2009:161-163.
[6] 周穎,吳子明,侯軍華。 1888 例眩暈患者生活質量的調查分析[J]. 中華耳科學雜志,2010,(4):434-436.
[7] 劉博,左麗靜,段金萍,等。 外周性眩暈患者的精神心理評估[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1,32(6):733-736.
[8] 王艷,謝道俊。 眩暈的診治及常見臨床誤區探析[J]. 中醫藥臨床雜志,2013,(3):19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