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魂、魄、意、志中醫學習稱“五神”,是中醫學表述人體精神心理活動的重要術語?!秲冉洝冯m無“五神”一詞,然神分為五而分藏于五臟源于《內經》。本文擬對中醫五神之涵義及其發生作一探析。
1、 神的涵義
“神”字從示從申,“申”為天空中閃電形,古人認為閃電變化莫測,威力無窮,故稱之為神。有學者通過文化尋根,認為“神”字為太極圖的文字語言,而太極圖源于太陽崇拜背景下對太陽運動立竿測影的實測圖形,蘊含著天地陰陽四時變化之理?!痘茨献印ぬ┳逵枴费? “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長養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傷而物亡,此之謂神明也?!薄墩f文解字》言: “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笨梢?,“神”字本意源于對神秘自然現象的認識,多指天神,為天地萬物的主宰,具有變化莫測的特性。
隨著人們理性認識的逐漸發展,神的涵義不斷被抽象。如《周易·系辭上傳》曰: “神無方而易無體”、“陰陽不測謂之神”,此時“神”被賦予哲學意義,用來指代或事物神秘莫測之變化,或天地萬物的變化規律,或萬物的主宰。
2、 五神的涵義
《內經》將中國古代哲學中所謂的神為萬物變化內在依據的內涵移植到中醫學,構建了中醫學對人體之神的獨到認識。
縱觀《內經》之言神主要有 4 種含義,即用以概括自然界的運動規律、人體生命活動規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和人的思維意識活動。
《靈樞·本神》曰: “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苯浳闹小吧瘛?、“魂”、“魄”、“意”、“志”即是中醫學所稱的“五神”。張介賓將“神”分為陽神和陰神兩類,指出“陽神曰魂,陰神曰魄,以及意志思慮之類皆神也。合言之,則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屬,惟心所統,是為吾身之全神也”??梢?,神居五神之首,總統魂魄,并賅意志,統領情志,是精神心理活動的統稱。
魄主要指一些與生俱來、本能性、較低級的神經精神活動。如《難經正義·三十四難》曰: “人之初生,耳目新識,手足運動,啼哭為聲,皆 魄 之 靈也?!?/p>
魂主要指一些非本能性、較高級的精神心理活動。如張介賓注曰: “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游行之境皆是也?!薄吨熳诱Z類·禮四》中也指出:“凡能記憶,皆魄之所藏受也,至于運用發出來是魂?!笨梢?,魂是比魄更高級的心理活動,類似于思維、想象、評價、決斷和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動。
意在古漢語中有多義,大多與注意、記憶、思維和推測等心理活動有關。如《靈樞·本神》“心有所憶謂之意”,《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健忘證治》載“意者,記所往事”,其所指均為記憶?!耙狻庇种缸⒁?,表現為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如《類經·藏象類》曰: “意,思憶也,謂一念之生,心有所向而未定者,曰意?!敝局钢鞠?,是主意已定、決心已下,為達到目的而去實施的思維活動。如《靈樞·本神》“意之所存謂之志”,張介賓對此注曰: “意已決而卓有所立者,曰志?!?/p>
由此可見,屬于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之神,有大小概念之分。大概念之神乃統指精神活動,小概念之神則為五神之中的神,專指心藏之神。
3 五神應五臟的發生
《素問·宣明五氣》曰: “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即指五神歸藏于五臟,這一認識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3. 1 形神統一是五神應五臟的物質基礎
先人對形體與精神關系的論述頗多。如《管子·內業》言: “氣,道守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上文是指人體氣息通暢就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思考,能思考就有知識,有知識就會把握言行,因此人需要不斷思考,不斷思考能使問題豁然貫通,猶如有鬼神相助一樣。其實不是鬼神之力,而是人體精氣專一到極點而表現出來的力量??梢?,《管子》以精氣和形體解釋意識和智慧的產生。荀子則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觀點,強調人的生理結構是精神現象所依附的物質基礎。
中醫學受形神統一思想影響,提出了神本于形?!鹅`樞·本神》所謂“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經文中的“神”是指具有形質結構、形質功能和心理活動的人。張介賓對此注曰: “兩精者,陰陽之精也……故人之生也,必合陰陽之氣,構父母之精,兩精相搏,形神乃成?!鄙衔摹靶紊衲顺伞本褪菍ι隙谓浳闹小吧瘛钡木唧w解釋,闡明了人的心理活動和生理機能均來源于父母先天精氣。以上認識均指出形神統一,形居首位,神由形派生。而五臟生理功能是否正常與形體機能密切相關,因此神的產生必與五臟相關,形神統一理論為五神應五臟的發生提供了物質基礎。
3. 2 天人合一是神分為五的理論依據
《黃帝內經》基于《周易·序卦》所載“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吨芤住は缔o下》所言: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 男子構精,萬物化生”、“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認為人之生命為天地所生,指出人與天地自然相應,即《素問·寶命全形論》所謂: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既是稟天地之氣而生,人體臟腑數目亦應與天地相應。
受先秦時期“天六地五”說的影響,中醫學構建了臟有五、腑有六的臟腑數目。既然臟有五,與之相應的神亦應有五,故天人合一思想為神分五提供了理論依據。
3. 3 五行學說是五神應五臟的理論基礎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一,至漢代愈加受到重視。今文《尚書》建立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腎水的五行歸類,《內經》將其移植入中醫學中,構建了以五臟為中心的五行系統。作為精神思維神志活動的五神亦被納入五行體系。
心五行屬火,《白虎通·五行》云: “火之為言化也,陽氣用事,萬物變化也?!倍裰匦约礊樯衩囟兓獪y,故將神歸于火,與心相應。
肝五行屬木,木性主動、主升; 肺五行屬金,金性主靜、主降?;陝佣庆o,金、木之性與魂魄某些特性相符,借助取象比類,故魂屬木應肝,魄屬金應肺。
脾五行屬土,土主孕育、培植,化生萬物。意為注意、記憶,是人體一切思維、心理活動的基礎,并伴隨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始終,猶如土為萬物之母,故脾藏意。
腎五行屬水,水性潛藏,有藏伏、終結之意。
志是為達目的而進行的思維活動,志的完成往往提示某一特定思維活動的結束,以此類推,當屬水行,故腎藏志。
綜上所述,中醫學用五神表述人體精神心理活動。形與神俱、天人合一和五行學說是五神應五臟的主要發生學依據。然人體某一精神意識心理活動并非由某一臟腑單獨而為,而是由心統領、各個臟腑共同完成。五神應五臟展示的是五臟與五神之間的廣泛聯系,強調精神心理活動的整體性,故五神與五臟的配屬關系仍有其局限性,臨證不可機械套用。
參考文獻:
[1] 王洪圖. 內經講義[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52.
[2] 梁永林.“神”字源于太極圖[J]. 時珍國醫國藥,2013,24\\(1\\) :187-188.
[3] 高誘. 淮南子[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18.
[4] 清·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3.
[5] 馬恒君. 周易: 全文注釋本[M]. 北京: 華夏出版社,2002: 43-44,65,85.
[6] 王守義,王曉丹. 試析《內經》中的“神”[J]. 吉林中醫藥,1990\\(5\\) : 1-3.
[7] 明·張介賓. 類經[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49-50.
[8] 高思華,王鍵. 中醫基礎理論[M]. 2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