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是腦性癱瘓的簡稱 , 形成于嬰兒出生之前到出生之后1個月這一階段, 誘發原因較多, 表現為腦損傷、發育缺陷、姿勢異常、運動障礙 , 常合并智力低下、語言障礙、自理能力不足、社會適應能力弱等缺陷。目前 , 醫師普遍以綜合康復療法為患兒施治 , 但在評估腦癱康復療效方面尚無公認標準。而且 , 當前的任何一項單一評估量表都無法達到對殘疾兒童各項功能的全面反映 , 所以 , 臨床急需一個系統高效的評定量表。此次選擇 35 例腦癱患兒 , 對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量表的應用價值實施研究 , 發現此量表具有較高的評定價值 , 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35 例腦癱患兒為本科 2012 年 1 月 ~2013年 1 月收治 , 男 21 例 , 女 14 例 , 年齡 2.5~9.7 歲。其中 , 28例為痙攣型 , 7 例為不隨意運動型。合并癥 :18 例智力發育遲緩 , 9 例斜視 , 3 例激發癲癇 , 5 例聽力障礙。行頭顱磁共振成像 \\(MRI\\) 檢查 , 22 例腦白質軟化或腦萎縮 , 7 例腦積水 ,6 例正常。行腦電圖檢查 , 8 例尖波發放 , 4 例背景活動變慢 ,3例界限性影像, 20例正常。排除神志不清醒、存在心肺疾病、非首次治療者。
1. 2治療方法采用 Bobath 療法或者 Vojta 療法為患兒實施運動功能康復治療 , 1 次 /d, 連續治療 3 個月。靜脈滴注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鈉注射液, 5 ml/d, 10次為1個療程,每 2 個療程之間間隔 20 d。根據患兒語言發育狀況 , 為其擬定語言治療方案 , 1 次 /d, 3 個月為 1 個療程。采用低頻脈沖電療法、穴位注射、針灸療法進行輔助治療。
1. 3評估方法治療前、治療后 3 個月 , 分別采用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量表對 35 例患兒的認知功能、運動功能、言語功能、自理動作以及社會適應能力五個分區功能加以評定。具體如下 :①認知功能 :檢測內容包括實物、圖片、語言。②運動功能 :檢測內容包括精細動作及粗大運動。③言語功能 :檢測內容包括言語理解及言語表達。④自理動作 :檢測內容包括清潔、飲食、穿脫衣物及如廁等日?;顒?。⑤社會適應能力 :通過言語及表達 , 對患兒適應家庭、適應社會、適應環境的能力加以評定。以上五項評定 , 每項包括 10個小項 , 評分標準如下 :可順利完成每項中的所有內容 , 記2 分 ;可完成每項中大部分內容 , 記 1.5 分 ;可完成每項中的一半內容 , 記 1 分;可完成每項中的小部分內容 , 記 0.5 分;無法完成每項中的任何任務 , 記 0 分。
1. 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 表示 ,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康復治療前后 , 本組 35 例患兒的綜合功能評分變化如下所示 :認知功能 :\\(10.2±5.6\\) 分、\\(13.5±1.4\\) 分 ,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t=3.382,P<0.05\\) ;運動功能 :\\(7.2±6.4\\) 分、\\(15.3±3.8\\) 分 ,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t=6.438,P<0.05\\) ;言語功能 :\\(13.0±5.2\\) 分、\\(15.3±4.1\\) 分 ,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t=2.055,P<0.05\\) ;自 理 動 作 :\\(7.0±6.3\\) 分、\\(9.9±5.7\\)分 ,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t=2.019,P<0.05\\) ;社會適應能力 :\\(13.4±5.2\\) 分、\\(15.6±5.2\\) 分 ,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t=2.021,P<0.05\\)。治療后五個分區評分均顯著高于治療前。
3討論
由于腦癱疾病的病因較為復雜 , 不同患兒的損傷部位、范圍、程度以及癥狀表現差異較大。同時 , 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 , 患兒的腦癱病情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有所好轉 , 這就使得醫師在進行康復療效評定時 , 往往難以找到一個統一高效的標準[1]。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量表由胡瑩媛醫師 \\( 北京博愛醫院 \\) 制定 , 致力于從認知功能、運動功能、言語功能、自理動作及社會適應能力五個方面對患兒的功能障礙改善效果進行評定, 內容包括50個小項, 較為全面, 能夠客觀、具體、全面地反應腦癱康復療效[2]。而且 , 此量表易于操作 , 測定時間短 \\( 約為 30 min/ 例 \\)。目前 , 胡瑩媛、周紅玲、周平秋等研究者均已針對此量表開展了研究工作 , 發現此量表具有較高可信度及可靠性。
本科此次以此量表為 35 例腦癱患兒實施康復效果評定 ,結果發現 , 治療后患兒的認知功能、運動功能、言語功能、自理動作及社會適應能力五個方面均比治療之前顯著升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明確地展現了患兒各個分區的功能改善情況 , 可以為進一步治療提供指導作用。但是 , 這一量表所反映的功能改善 , 展現的僅是所有患兒的平均改善情況 , 而部分不隨意運動型患兒的分數并未明顯升高 , 這就影響到醫師對這一部分患兒康復情況的掌握。而且 , 此量表未能指出不同患兒在不同年齡階段發育情況 , 尚有一定的局限性[3]。
綜上所述 , 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量表可以全面反映腦癱患兒的康復效果 , 但在反應不同年齡階段及個別患兒康復效果方面具有局限性 , 應用者需要對這一問題加以應對。
參 考 文 獻
[1] 鄭慧平 , 宋暉 , 覃遠軍 . 最關心殘疾兒童弱勢群體 -- 訪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腦癱康復醫院院長郭新志 . 科技創新與品牌 ,2011\\(4\\):34.
[2] 吳萍 , 田鴻 , 胡文廣 , 等 . 腦癱兒童構音障礙檢查量表的制定和評估 . 四川醫學 , 2012, 33\\(7\\):1143-1146.
[3] 周平秋 , 顏華 , 張惠佳 , 等 . 殘疾兒童綜合功能評定量表在腦癱康復療效評估中的價值初探 . 實用醫學雜志 , 2009, 25\\(18\\):3072-3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