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膿腫是肛腸科的常見疾病,該病一旦確診,多數需手術治療且效果確切。導致肛周膿腫有多種因素,肛竇感染是其中最常見的,我們對感染肛竇(內口)明確者采用肛周膿腫Ⅰ期切開根治術或Ⅰ期切開掛線根治術,內口不能明確者均采用膿腫切開引流術。肛周膿腫Ⅰ期切開根治治療患者手術后為避免傷口橋形愈合,需組織至傷口底部逐漸生長直到創區完全修復,創面愈合過程較長;且存在術后傷口因排便污染頻繁,傷口疼痛、分泌物多、肉芽過度生長,組織水腫、創面瘢痕形成等不良反應,部分傷口即使合理換藥也可能出現創面延遲愈合和瘢痕形成,從而導致肛門功能不全、肛門溢液等并發癥。我科近 2 年來采用 MEBO 濕潤燒傷膏紗條傷口填塞引流換藥治療肛周膿腫術后創面,臨床實踐證明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科近 2 年來肛周膿腫Ⅰ期切開根治治療患者 52 例,男 32 例,女 20 例,年齡 17 歲 ~61 歲,均無糖尿病、結核病、貧血、營養不良等影響傷口愈合因素存在,并均靜脈滴注頭孢孟多酯 3 d~5 d,每日 3~4 g。其中皮下膿腫 28 例,坐骨直腸窩膿腫 20 例,骨盆直腸間隙膿腫 4 例。依年齡及膿腫類型隨機分成 2 組,每組 26 例,治療組患者采用濕潤燒傷膏紗條隔日傷口填塞引流換藥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凡士林紗條隔日傷口填塞引流換藥治療。
1.2 治療方法 2 組患者均為采用膿腫Ⅰ期切開根治治療手術患者,手術后均常規清洗、搔刮膿腔壁,治療組患者采用濕潤燒傷膏紗條隔日填塞引流換藥治療,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凡士林紗條隔日傷口填塞引流換藥治療,直至傷口完全愈合。
2 結果 見表 1。
3 討論
肛周膿腫術后創面由膿腔壁部分及術中所切開正常組織兩部分組成,膿腔壁部分又多位于傷口深部,經過手術處理雖然其面積明顯縮小,但仍有失活組織殘留。創面修復過程需首先使膿腔壁部分愈合,其次是手術切開正常組織部分,最后是皮膚愈合才能治愈膿腫,不至于橋形愈合或假性愈合而使術后形成肛瘺。所以傷口愈合需要祛除、排除失活組織及分泌物,然后生肌長皮痊愈。濕潤燒傷膏為框架劑型低熔點軟膏,由基質和中藥組成,其基質為蜂蠟和麻油,含有黃連、黃柏、黃芩、地龍等中藥成分。其有效成分為黃苓甙、β- 谷甾醇、小檗堿等,營養成分有氨基酸、多糖、脂肪酸、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腐生肌之確切功效,且在肛周膿腫術后傷口的愈合中有很強的抗炎、止痛、促進創面愈合作用。本文治療組較對照組傷口愈合時間明顯縮短,且患者疼痛明顯減輕,并發癥亦少。
濕潤燒傷膏對創面壞死組織產生消解、酶解、酸敗、皂化、脂化及酯化等一系列生化反應后形成液化物,以其特殊的網狀結構實現主動引流,可無損傷地將液化壞死組織排出,發揮祛腐生肌的作用[1],從而達到分離壞死組織的目的。
濕潤燒傷膏中黃連、黃柏、黃芩具清熱燥濕、抗感染的功效,濕邪去除,則可使創面分泌物減少,預防或減輕水腫的發生,為肉芽組織生長及創面愈合修復創造良好條件。其有效成分黃苓甙、β- 谷甾醇、小檗堿對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常見菌群有抗菌作用[2];地龍則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濕潤燒傷膏中基質所含麻油、蜂蠟等成分的框架劑型,隔絕了腸液及糞便對創面的直接刺激并使失活組織、分泌物、代謝產物引流通暢,使創面肉芽組織在清潔的生理環境中生長,還可促進毛細血管再生,加快肉芽組織形成,促進創面愈合。
濕潤燒傷膏含有氨基酸、多糖、脂肪酸、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等豐富的營養成分,能為術后創面新生的組織細胞提供充足營養,有利于新生肉芽組織的健康生長,使創面在短期內得以愈合[3]。
濕潤燒傷膏能為干細胞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使纖維細胞生成膠原細胞,促進創面再生愈合,減輕瘢痕的形成[4]。濕潤燒傷膏調節了創面上皮細胞與纖維細胞的比例,即促進了上皮的生長抑制了纖維組織的過快生長,使愈后皮膚結構基本正常,從而更好地保護了肛門的功能。
上述研究結果顯示,應用濕潤燒傷膏紗條填塞引流治療肛周膿腫術后創面,既做到了早期的祛腐,又實現了后期的生肌,與應用凡士林紗條傷口填塞引流換藥的傳統療法相比,明顯縮短了肛周膿腫術后創面的愈合時間,在減輕創面疼痛、降低創面感染及瘢痕形成等方面亦具有明顯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榮祥. 燒傷再生醫學與療法臨床手冊 [M]. 北京:臺海出版社,2006:52.
[2] 徐榮祥. 燒傷醫療技術藍皮書 [M].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4:94.
[3] 徐榮祥.燒傷皮膚再生醫療技術臨床手冊[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52.
[4] 徐榮祥.燒傷再生醫療技術[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