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性傳染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和較復雜的傳播途徑,能夠在短時間內引起大流行,因此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重要。目前尚無高效的治療方法,抗病毒、對細菌感染進行有效的預防、切實加強對癥支持治療是現階段臨床采用的主要治療方法。利巴韋林屬于一種光譜抗病毒藥物,具有抗病毒作用;匹多莫德屬于一種免疫促進劑,能夠對病毒進行抑制、促進機體免疫力的有效提升、促進機體康復的目的。二者合用,在相互協調中促進抗病毒效果的顯著提升,從而提高療效、縮短病程等。本研究對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醫院 2011 年 5 月~2013 年 2月收治的 50 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兒童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治及預防對策,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醫院 2011 年 5月~2013 年 2 月收治的 50 例手足口病患兒,所有患兒均符合諸福棠編第七版《實用兒科學》手足口病診斷標準及 2008 年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普通病例的診斷標準。隨機將這些患兒分為觀察組(25 例)和對照組(25 例)2 組。觀察組男 13 例,女 12 例;年齡 4~9 歲,平均(5.6±2.3)歲;入院前發熱時間在 1~5 d,平均發熱時間為(2.7±1.4)d。對照組男 14 例,女 11 例;年齡 3~7歲,平均年齡為(4.5±2.1)歲;入院前發熱時間在 0.5~4 d,平均發熱時間為(1.9±1.0)d。2 組患兒各方面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方法 對 2 組患兒進行實驗室檢查,血常規檢查發現 50 例患兒中有 46 例患兒具有正?;蚱偷难准毎倲岛拖鄬^高的淋巴細胞或單核細胞比例及正常的C反應蛋白(CRP),4 例患兒具有較多的白細胞總數和較高的CRP。
1.3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兒常規治療,口服10~15 mg/\\(kg·d\\)的利巴韋林,1 劑/d,分 3 次服完,同時依據患兒的實際病情給予患兒有針對性的支持和對癥處理,口腔潰瘍疼痛者,在其口腔局部涂上西瓜霜噴劑;發熱者,給予口服美林;合并感染者,服用合適的抗生素,并督促其禁用刺激性藥物和食物。觀察組患兒在對照治療基礎上給予匹多莫德治療,匹多莫德顆粒(浙江仙居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口服,2 次/d,400 mg/次。
1.4 觀察指標 比較 2 組患兒的發熱時間、皮疹、潰瘍消退時間等。
1.5 療效評定標準 如果患兒用藥 1~2 d后體溫恢復正常,口腔黏膜皰疹、潰瘍、手足皮疹等明顯好轉,則評定為顯效;如果患兒用藥 2~3 d后體溫恢復正常,口腔黏膜皰疹、潰瘍、手足皮疹等有所好轉,則評定為有效;如果患兒用藥 3 d后體溫沒有恢復正常,口腔黏膜皰疹、潰瘍、手足皮疹等沒有好轉,則評定為無效。
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包對上述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正態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 組患兒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 92%、64%,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 1)。
2.2 2 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手足皮疹、口腔潰瘍愈合時間、退熱時間及總病程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 2)。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性傳染病,主要特征為手掌、足底、口腔黏膜發生水泡,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和較復雜的傳播途徑,能夠在短時間內引起大流行,因此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重要。在預防方面,臨床一旦發現患兒患上了手足口病,則應及時將其隔離,以切斷傳播途徑,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潔的環境衛生和干凈的食品衛生,注意個人衛生,切實加強疫情的報告,積極主動地對患兒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等;在治療方面,由于本病屬于一種病毒性疾病,目前尚無高效的治療方法,抗病毒、對細菌感染進行有效的預防、切實加強對癥支持治療是現階段臨床采用的主要治療方法。利巴韋林屬于一種光譜抗病毒藥物,進入被病毒感染的細胞后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磷酸化,對病毒RNA多聚酶和mRNA尿苷轉移酶進行有效的抑制,減少細胞內的鳥苷三磷酸,對病毒RNA和蛋白質的合成造成損害,對病毒的復制和傳播進行有效的抑制,達到抗病毒作用;匹多莫德屬于一種免疫促進劑,一方面能夠促進非特異性免疫應答,另一方面能夠促進特異性反應,達到對病毒進行抑制、促進機體免疫力的有效提升、促進機體康復的目的。二者合用,在相互協調中促進抗病毒效果的顯著提升,從而提高療效、縮短病程等。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 92%、64%,觀察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觀察組患兒的手足皮疹、口腔潰瘍愈合時間、退熱時間及總病程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總之,對于手足口病患兒,臨床應采取有效的對策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應用實驗室檢查進行正確的診斷,然后給予患兒利巴韋林聯合匹多莫德等有效治療。
參考文獻:
[1] 陳漢菊,粟鵑,鄭穎.凱里市 2010 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分析[J].上海預防醫學,2011,23\\(7\\):337.
[2] 郭忠平.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治效果探析[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13\\):2987-2988 .
[3] 游湛云.更昔洛韋治療嬰幼兒手足口病 63 例療效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30):105.
[4] 黃殷.干擾素聯合炎琥寧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科學,2013,19(24):80-81.
[5] 劉麗麗.兒童手足口病臨床診治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3\\(8\\):1787-1788.
[6] 呂崇江,黃麗.痰熱清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普通型兒童手足口病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2\\):229-231.
[7] 吳春雪,陳強.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治進展[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10\\):100-103.
[8] 胡云芝,馮陸.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診治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1\\(1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