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中, 呼吸道感染是較為常見的疾病。 由于呼吸道特殊的解剖特征和兒童身體發育尚不完全, 容易發生呼吸道重復感染。 因此, 探討重復住院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兒病因及臨床特征具有重要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 2011 年 2 月至 2013 年 8 月我院兒科收治的呼吸道感染重復住院患兒共 29 例為觀察組。 其中: 男 23例, 女 6 例; 患兒住院次數均為 2 次, 首次住院和二次住院年齡分別為 (12.7 ± 7.9) 月和 (16.5 ± 8.3) 月; 前后住院時間間隔為 11 ~ 277 d, 平均間隔為 (76.7 ± 12.5) d; 首次住院病情診斷: 支氣管肺炎 9 例, 間質性肺炎 8 例, 毛細支氣管炎 7例, 急性扁桃體炎 3 例, 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各 1 例; 二次住院病情診斷: 支氣管肺炎 10 例, 間質性肺炎 8 例, 毛細支氣管炎 5 例, 急性扁桃體炎 2 例, 支氣管炎 2 例, 支氣管哮喘2 例; 二次住院中 , 病情遷延 3 例; 先天性疾病情況 : 3 例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 1 例先天性呼吸道發育異常。 同時選擇同期我院兒科收治的呼吸道感染一次住院患兒 267 例患兒為對照組, 其中男 214 例, 女 53 例, 入院年齡 (12.4 ± 7.4) 月。
1.2 診斷標準
①呼吸道感染重復住院標準 : 2 次住院之間癥狀明顯好轉, 未見發熱時間超過 7 d。 ②支氣管炎診斷標準:咳嗽、 雙肺呼吸音粗, 有不固定的干啰音、 粗中濕羅音。 ③肺炎診斷標準: X 線見肺部浸潤絮狀影, 氣促、 咳嗽、 發熱, 并伴呼吸困難; 肺部固定中、 細濕羅音。 根據炎癥累及部分分為毛細支氣管炎、 間質性肺炎和支氣管肺炎; 根據病程情況分為慢性肺炎 (病程 > 3 月)、 遷延性肺炎 (病程在 1 ~ 3 月)、 急性肺炎 (病程 < 1 月)。 ④重癥肺炎診斷標準: 體溫 > 38.5 ℃;呼吸困難; 肺部啰音密集; X 線示大片狀影; 至少伴有心力衰竭、 中毒性腦病、 呼吸衰竭、 微循環障礙、 膿毒癥、 膿胸、 休克、 多器官障礙等癥狀中的一種。 ⑤哮喘診斷: 根據全球哮喘防治會議 GINA 方案進行診斷。
1.3 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包括 CRP、 血常規和胸部正位片檢查。 根據患兒情況, 需要加行血氣、 心肌酶譜、 肺功能、 肝腎功能、 胸部 CT、 纖維支氣管鏡或心臟彩超等檢查。 有先天性疾病患兒, 還需行相關的檢查予以確診。
1.4 標本收集和處理
1.4.1 標本的收集 在入院當天即采集鼻咽部抽吸物 。 具體操作: 將吸痰管置入患兒鼻咽部后, 使用可控式吸痰管吸出鼻咽部分泌物。 抽吸物在短暫置于 4 ℃冰箱保存后, 盡快送到呼吸病學實驗室, 并渦旋混勻, 按 1.0 mL 分裝 3 ~ 5 管, 在-80 ℃冰箱保存。
1.4.2 病毒核酸提取和 cDNA 合成 使用德國 QIAGEN 的 QI-Aamp MinElute Virus Spin DNA / RNA 試劑盒提取標本總 DNA和 RNA。 cDNA 合成按照美國 Invitrogen 公司 SuperScript Ⅲ試劑盒操作說明書進行。
1.4.3 檢測方法和序列測定 人博卡病毒 (HBoV) 使用實時熒光定量 PCR 法測定; 擴增 RNA 病毒使用多重巢式 PCR 法進行;其它病毒 (比如 RSV-A/B、 PIV-1/2/3/4、 ADV、 HCoV-229/OC43) 等在擴增產物經 15 g / L 瓊脂糖凝膠 、 100 V 電壓電泳30 min 后鑒定。 序列測定由我院感染性分子生物實驗室驗證。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使用 SPSS 18.0 進行統計學處理 。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重復住院患兒個體單因素分析結果
單因素分析結果見表1。 從表 1 的結果來看 , 觀察組和對照組在是否早產 、 早產兒窒息、 遺傳家族史等方面并無統計學差異, P >0.05?!颈?】
2.2 患兒病毒檢出情況比較
對照組 、 觀察組第一次住院和觀察組第二次住院時的病毒感染情況并無統計學差異, P >0.05。見表 2?!颈?】
2.3 患兒臨床癥狀比較
各組在發熱 、 流涕 、 咳嗽 、 咳痰和呼吸困難等癥狀方面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但是在喘息和腹瀉方面有統計學差異 (P <0.05)。 見表 3?!颈?】
3 討論
兒童抵抗力較差, 加之兒童本身呼吸道尚未發育完全, 因此發生呼吸道感染的幾率較大。 從目前的治療來看 , 兒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治療方法近期療效雖然較高, 但是遠期療效較差, 兒童重復感染、 重復住院的發生幾率較高。 因此 ,有必要對呼吸道病毒感染重復住院患兒的臨床特征和病因進行分析, 以更好地治療呼吸道病毒感染。
本組資料顯示, 兒童呼吸道病毒感染重復發生與患兒的臨床基本資料并無顯著性差異。 觀察組和對照組在第一次入院時間、 男女性別比方面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患兒出生因素方面, 早產兒和新生兒窒息也并不顯著地加大重復住院的幾率。 在各類基礎疾病方面, 觀察組和對照組亦無顯著差異。 因此, 單純的依靠基本資料判斷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兒是否會重復住院并無可靠的統計學價值。 從兩組病毒檢出情況來看, 對照組與觀察組第一次住院和第二次住院的病毒檢出情況也并無明顯的統計學意義。 兩組以及觀察組在第一次住院和第二次住院時的病毒檢出情況 P >0.05。 這一結果提示病毒感染分布狀況并不是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兒重復住院的主要因素。
從臨床癥狀看, 觀察組和對照組在發熱、 流涕、 咳嗽、 咳痰和呼吸困難等癥狀方面無統計學差異 (P >0.05), 但是在喘息和腹瀉方面有統計學差異 (P <0.05)。 就這一結果來看, 喘息和腹瀉可能在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兒是否重復住院的判斷方面具有較強的價值。 之所以喘息可以為是否會重復住院提供一定的判斷價值, 應該與喘息多與毛細管受損有較大關系。 目前臨床上一旦毛細管受損時難以治愈, 感染復發的幾率極高。
因此, 喘息可以作為判斷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兒是否會發生重復住院的參考指標。 就腹瀉而言, 也會加大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兒重復住院的發生幾率, 這應該與腹瀉的發生導致了患兒的營養供應不良。 由于營養供應不良, 患兒自身的抵抗力處在一個弱化的狀態, 影響了對病毒入侵的防御能力。
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 其結論與彭才靜等的研究結論是基本一致的。 在他們的研究中, 發現重復住院患兒與一次住院患兒在臨床基本資料和病毒檢出情況方面并無統計學差異(P >0.05); 在主要的臨床癥狀方面, 經過統計學分析, 指出腹瀉和喘息是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兒重復住院的主要危險因素。 在1 699 例對照組患兒中 , 發生喘息的例數有 806 例 , 比例為47.4%。 但是在重復住院患兒中 , 發生喘息的比例接近 70%。
在腹瀉方面, 對照組腹瀉發生率為 29%, 重復住院患兒腹瀉發生率則為 52.2%。 為此, 他們指出: 在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兒的診斷和治療中, 要對腹瀉患兒和喘息患兒給予更多的重視, 以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呼吸道病毒感染是當前兒童最為發生的感染疾病之一。 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重復發生率較高。 在病毒檢測和患兒基本資料等方面, 難以判斷患兒是否會重復住院。 但是, 對于腹瀉和喘息患兒重復住院的發生率更高。 因此, 有必要對具有這兩種癥狀的患兒予以更多的關注, 以提升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朱美華, 周志剛, 溫紅艷, 等. 廣州地區兒童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情況及混合感染調查 [J] . 中國婦幼保健, 2013, 28 \\(18\\) : 2951-2955.
[2] 江艷微, 華軍, 吳婧, 等. 蘇州地區 5 歲以下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ARI\\) 住院患兒的病毒病原學和臨床特征分析 [J] . 復旦學報\\(醫學版\\) , 2013, 40 \\(4\\) : 407-412.
[3] 王宇清, 季偉, 嚴永東, 等. 1527 例喘息住院患兒病毒病原學分析[J] . 臨床兒科雜志, 2012, 30 \\(12\\) : 1144-1149.
[4] 唐圣輝, 王宇清. 持續喘息患兒不同呼吸道病毒檢出率及臨床特點分析 [J] . 兒科醫學雜志, 2013, 19 \\(6\\) : 1-4.
[5] 王婷, 李昌崇, 陳小芳, 等. 急性喘息患兒人博卡病毒檢出及病毒載量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分析 [J] .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2, 27\\(8\\) : 608-611.
[6] 王美娟, 季偉, 黃莉, 等. 人類博卡病毒與呼吸道合胞病毒 偏肺病毒感染臨床特征比較 [J] .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 2013, 28 \\(6\\) : 439-442.
[7] 趙艷豐, 雷忠英, 王琳, 等. 南京地區住院兒童副流感病毒感染監測[J] . 臨床兒科雜志, 2013, 31 \\(1\\) : 52-54.
[8] 錢雄杰, 沈昊. 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兒呼吸道病毒檢測結果臨床分析[J] . 吉林醫學, 2013, 34 \\(19\\) : 3808-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