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病屬于中醫學“乳癖”“乳中結核”范疇,好發于中青年女性,主要癥狀是周期性乳房疼痛,與月經周期關系密切,常發生或加重于月經前期,是一種內分泌障礙性增生病,其發病率居乳腺疾病的首位。西醫認為乳腺增生是因人體內環境不平衡而導致乳腺組織不同程度的增生與復舊不全,使乳腺組織中腺體的末端乳管和腺泡以及周圍的纖維組織增生,且伴有淋巴細胞浸潤所致,其本質上是一種生理增生與復舊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結構的紊亂。由于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身心壓力的增大,其發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且該病病程長,易反復發作,有癌變傾向,癌變率約1%~3%。
所以積極有效的防治該病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而如今臨床治療乳腺增生的方式繁多,療效各異。
筆者以外敷乳痛寧巴布劑配合口服逍遙散治療乳腺增生病取得明顯療效?,F將臨床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
本研究所有病例均來源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天津市武警后勤學院附屬醫院婦產科及乳腺外科門診和病房150例,隨機分為3組(見表1)。
經統計學分析3組患者年齡比較F=0.461,P=0.632>0.05;病程比較F=0.021,P=0.980>0.05,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
①乳房疼痛,雙側或單側,可放射至腋下或肩背部,隨著情緒與月經周期變化而波動。②乳房腫塊,單側或雙側,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邊界不清,形態不規則,與皮膚無粘連。③輔助檢查:乳腺彩色超聲波及乳房鉬靶X線攝片均呈現大小不一的數個結節狀腫塊;病理學檢查:可見乳腺導管、腺泡不同程度增多、擴張,間質纖維組織增生。以上①、②項必備,并符合③項中任意一項者即可診斷。
1.2.2中醫癥候診斷
主癥:兩乳脹痛,經前更甚,痛有定處,壓痛明顯,腫塊固定、質中等。次癥:胸脅脹滿,煩躁易怒,月經量少色暗或有血塊,經行腹痛;舌質黯或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象弦或弦澀。以上主癥必備,并兼次癥至少1項,參考舌象、脈象即可確立辨證。
1.2.3納入標準
年齡19~54歲,病程3個月以上;符合本病中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氣滯血瘀診斷標準;簽署知情同意書,按期復診者。
1.2.4排除標準
不符合本病中西醫診斷標準;不符合中醫氣滯血瘀診斷標準;對本藥過敏或對藥物成分過敏者;合并有心、肺、肝、腎功能受損和血液系統疾病者;精神病患者;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者。
1.2.5剔除標準
納入后未按試驗方案完成治療的病例。脫落病例(隨機分組后由于各種原因未完成治療的病例)處理:不計療效,并詳細記錄脫離原因,總結時分析說明。
1.3治療方法
A組給予口服逍遙丸(由河南宛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41021831,生產批號:100801),每次8粒,每日3次;B組乳痛寧巴布劑外敷(自制,方藥組成:柴胡、香附、夏枯草、急性子等),每次1劑,敷于乳房最痛處或腫塊處,若雙側乳腺增生者雙側同用,每2d換藥一次;C組給予逍遙散的基礎上配合乳痛寧巴布劑外敷治療。4周為1個療程,經期不停藥,連用3個療程為觀察治療期限,觀察療效及不良反應。服藥期間宜情緒穩定、樂觀,避免精神刺激及過度勞累;忌服用辛辣油膩及刺激之品;不使用避孕藥及其他治療乳腺增生病藥物。
1.4療效判定標準
1.4.1西醫療效判斷標準
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痊愈:腫塊完全消失,乳痛消失,積分減少≥90%。顯效:腫塊縮小或數量減少在1/2以上,疼痛明顯改善,90%>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腫塊縮小或數量減少,但不及1/2,疼痛有所好轉,70%>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腫塊無變化或增大,疼痛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30%。
1.4.2中醫癥候療效判斷標準
癥候總有效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治療后證候總積分值減少≥90%。顯效:90%>治療后證候總積分值減少≥70%。有效:70%>治療后證候總積分值減少≥30%。無效:治療后證候總積分值減少<30%。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臨床療效評價
C組總有效率與A、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中醫癥候療效
C組總有效率與A、B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C組與A組病程與復發率比較
隨訪3個月,A組病程短于3年的復發率相對較低(P<0.05),C組復發率與病程長短無關(P>0.05)。見表4。
在給予口服逍遙散的基礎上配合乳痛寧巴布劑外敷治療本病具有臨床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少的優點。3組治療氣滯血瘀型乳腺增生病患者前后相對比均有明顯的改善,而外敷內服治療效果優于單口服或單外敷的治療。
2.4不良反應
A組偶見胃脘痛,余未見明顯不適;B組病例無明顯不良反應;C組有2例患者局部出現輕微皮疹,局部用藥后好轉,余未見異常。
3、病案舉例
李某,女,34歲,已婚,公司職員,于2013年7月12日初診。主訴:自2010年6月起因工作壓力原因雙側乳房脹痛,疼痛于月經前加重、經后減輕。
近半年來疼痛加重并可觸及腫塊,來我院就診。體格檢查:右側乳房外象限可觸及1.2cm×1.8cm大小腫塊,左側乳房外上象限可觸及1.6cm×2.3cm大小腫塊,觸痛明顯,質地韌而不硬,邊界不清。經鉬靶、乳腺彩超檢查提示:雙側乳腺小葉增生。中醫辨證為情致不遂,導致氣滯血瘀之乳癖,治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化痰散結。方予乳痛寧巴布劑外敷(敷于乳房最痛處,每2d換藥1次),配合口服逍遙丸(每次8粒,每日3次),經期不停藥。服用1個療程后,雙側乳房腫塊縮小,乳痛癥狀明顯緩解,服用2個療程后,右側腫塊消失,左側乳房腫塊偶可觸及,雙側乳房時有疼痛,繼服1個療程后,疼痛消失,彩超復查乳房未見腫塊。隨訪至今病情無復發。
4、討論
西醫學認為乳房為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受大腦皮層和下丘腦的調節,多種內分泌激素都對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以下丘腦-垂體-性腺激素對乳腺影響最大。有關研究表明本病的發生發展與卵巢內分泌狀態密切相關,乳腺組織受卵巢內分泌周期性調節,并產生相應的周期性變化,表現為泌乳素水平偏高而孕激素水平偏低,存在黃體功能不足的特征,還與黃體期的催乳素增高密切相關。周期性的激素分泌失調和(或)乳腺組織對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本病發病的主要原因。祖國醫學中本病可歸屬于“乳癖”范疇,其名首見漢代華佗《中藏經》。中醫認為,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脾胃相表里,肝喜條達,憂思郁怒,則肝失疏泄,脾臟受損,脾失健運,痰濁內生,導致氣滯痰凝血瘀,則形成乳房結塊疼痛。綜其所述,情致不遂,導致氣滯血瘀,痰濕凝聚于脈絡之中,累及乳絡經脈而致本病。
筆者認為本病作為一種病位淺表的慢性病,并非只是乳房局部病變,而是與沖任、氣血、肝腎等經絡臟腑密切相關,治療上應標本兼治,內外同調。因此,在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的前提下,以情緒調節為主,選用具有疏肝理氣活血功效的乳痛寧巴布劑外敷配合逍遙散口服治療本病。本研究中基礎方逍遙散(太平惠民合劑局方)可疏肝解郁、養血健脾、活血通絡。乳痛寧巴布劑是由我院自主研制,本方藥味少,組方嚴謹,具有疏肝解郁、行氣活血、散結消腫之功。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疏肝活血類中藥可降低雌激素絕對值,促進雌激素在肝臟代謝,調節黃體生成素與孕酮不足,可促進乳腺周期性增生與復舊變化恢復正常,改善乳腺局部血液循環,并可抑制膠原纖維合成,從而抑制乳腺小管、腺泡及周圍纖維組織增生,促進增生腫塊及纖維組織吸收,降低乳腺腫塊局部張力,明顯緩解疼痛。而局部用藥的外治療法,具有作用直接、使用方便、加速病變康復等優點,內服藥物使內環境平衡,達氣血充盛、調暢目的,治療針對性強,可使增生組織通過體內調節消散吸收,從而維護乳腺組織周期性的正常增生與復舊。
本研究表明,乳痛寧巴布劑外敷配合逍遙散口服在緩解乳房疼痛、軟化消散乳房腫塊、改善中醫癥候等方面療效可靠,未見明顯的毒副作用,是治療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齊朝暉.中醫藥治療乳腺增生的新進展[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雜志,2013\\(5\\):124-126.
[2]陳波.乳腺增生病診治新進展[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6\\(3\\):57-59.
[3]呂衛華.消癖湯加味治療乳腺增生癥30例[J].河南中醫,2011\\(8\\):80.
[4]來佩利.婦科疾病診斷標準[S].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34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