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20 年來, 市名中醫徐曉明醫師運用中藥內服、自制丹劑外用治療外科術后切口感染,獲得較好的療效。 本文收集 126 例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126 例患 者為 1994 年至 今徐曉明醫師治療的因術后切口感染導致的潰瘍、瘺管、竇道形成者。 其中男 66 例,女 60 例;年齡最大 78 歲,最小 16 歲;胸部手術 16 例,腹部手術 52 例,肛門會陰手術 16 例,四肢手術 18 例,豐乳、吸脂、植皮等整形手術 24 例;單純潰瘍 70 例,瘺管 24 例,竇道 32 例;病程在 1 個月內的 20 例,1 個月至 1 年的 79 例,1 年以上的 27例。
2 治療方法
2.1 內服藥 參芪托毒湯。 藥物組成:黃芪 30g,黨參 20g,白術 10g,茯苓 15g,當歸 10g,川芎 10g,桃仁10g,赤芍 10g,皂角刺 10g,白芷 10g,重樓 10g,山海螺 20g,銀花 15g,生甘草 6g。 創面肉芽不鮮,創周組織紫滯硬痛,加田七 10g、乳香 6g、沒藥 6g;納呆加陳皮 6g、砂仁 5g、炒谷麥芽(各)10g;腎陽虛加仙靈脾 10g、鹿角膠 10g、紫河車 10g;腎陰虛加女貞子10g、墨旱 蓮 10g、龜版 30g、青蒿 6g、地骨 皮 10g;失眠加遠志 10g、炒棗仁 10g、夜交藤 15g。 每日 1 劑,水煎 2 次,分 2 次飯后服。 病情好轉后,視病人體質酌情將此方加減制成膏、丸劑,緩圖其本,鞏固治療。
2.2 外用藥 選用自制一號丹、生肌膏。 一號丹祛腐提膿、生肌斂瘡,藥物組成:黃升 15g、紅升 2g、血竭 6g、尿浸煅石膏(漂凈)15g,上藥共研細末,過 200目細篩備用。 生肌膏活血止痛、生肌收口,藥物組成:當歸尾 90g、白芷 30g、生大黃 30g、生乳沒(各)30g、生甘草 60g、紫草 12g、血竭 20g、麻油 1000g、白蠟 120g。 制法:將當歸尾、白芷、大黃、乳香、沒藥、甘草入油內浸 3 日,倒入鍋內煎至焦黃,再入紫草煎熬數滾,以細絹濾清,將油再煎滾入血竭粉,化盡后下白蠟,微火烊化,倒入藥缸,冷卻備用。
使用方法:將紗布浸入生肌膏中,制成油紗條,消毒后備用, 用時根據創面及竇道深淺剪適當油紗條,撒上適量一號丹粉,覆蓋于瘡面或塞入竇道,隔日換藥 1 次。 膿少,隔 2 日或 3 日換藥 1 次,直至瘡口愈合。
3 療效觀察
痊愈:3 個月內創面愈合,無皮膚紅腫,無局部壓痛,隨訪 1 年未見復發,共 120 例,占 95.2%。 未愈:治療超過 4 個月,創面未愈,共 6 例,占 4.8%,這6 例均為惡性腫瘤手術后終末期患者。
4 典型病例
張某,男,64 歲,退休職員。 1998 年 7 月 8 日初診。
患者因前列腺肥大,伴尿潴留,于 1998 年 5 月10 日在當地醫院行前列腺摘除手術, 拆線出院后 1周,切口縫線針眼處流出黃色液體,繼之皮膚潰爛。
再次入院治療,傷口膿液培養,為非結核性分歧桿菌感染,經抗生素及局部傷口擴創、換藥治療 1 個月無好轉,創面加深,形成膀胱瘺。應醫院邀請會診,初診見小腹正中,恥骨上方一長約 10cm 縱向皮膚裂口,下 1/3 處有瘺管與膀胱相通,尿液外滲,肉芽水腫。
患者面色少華,神疲乏力,低熱,怕風,納差便秘,舌紅苔黃、脈細數。 中醫診斷:前列腺肥大術后切口不愈合并瘺管。 辨證:氣血兩虛,瘀毒內留。 治法:益氣養血,化瘀托毒生肌,佐以健脾開胃。 處方:
黃芪 30g,黨參 20g,白術 10g,茯苓 15g,當歸10g,川芎 6g,桃仁 10g,丹皮 10g,皂刺 6g,赤芍 10g,重樓 15g,山海螺 15g,銀花 15g,陳皮 6g,紅棗 10g,竹茹 10g,甘草 5g。 6 劑。 每日 1 劑,煎 2 次,飯后服用。
外治:首先請醫院外科配合擴創,充分暴露創面以利引流,塞入加一號丹的生肌膏油紗條,每日換藥1 次。
7 月 14 日二診:患者服藥后低熱漸退,大便通暢,食欲略增,創面肉芽水腫消,膿液增多稍稠,尿液滲出少,舌紅、苔薄白,脈細。 原方再進 6 劑。 外治用一號丹生肌膏油紗條塞入瘺管,隔日換藥 1 次。
半月后,患者精神好轉,納可,二便尚調,創面肉芽新鮮,膿液量減,無尿液滲出。 舌偏紅苔薄白,脈細。原方去皂刺加鹿角膠、紫河車各 10g。 外治:一號丹用量遞減,隔日換藥 1 次。 后竇道逐漸變淺,肉芽新鮮。 因年老體弱,瘡口難以速愈,仍以原方加減內服。外治以一號丹隨竇道變淺遞減用量,直至竇道余1cm 時,僅用生肌膏紗條填入至完口。 83 天后,創面完全愈合,出院觀察 1 年未見復發。
按:患者年過六十,腎氣漸衰,氣血兩虛,瘀毒內留,肌膚失養,治當扶正祛邪。 內服藥仍以參芪托毒湯加陳皮、竹茹、紅棗健脾養胃,使胃氣復,氣血生化有源, 肌膚得養。 健脾養胃法對年老體弱和脾胃素虛、潰瘍久延不愈者尤顯重要。 外科重癥尤重外治,一號丹配合生肌膏排毒祛腐、 提膿生肌, 使毒去正安,創口愈合。
5 討論
術后切口不愈是外科術后常見并發癥, 臨床主要表現為手術后創口腫痛、流膿、潰爛或竇道、瘺管形成,但常規抗菌消炎和局部清創、換藥,甚至手術切除病灶的方法,常不能使創口愈合,遷延數月至數年者也屢見不鮮。除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傷害外,也給臨床醫生帶來很大精神壓力, 如何治療和控制術后切口感染這一并發癥, 是外科醫生長期努力研究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中醫理論認為,“有諸內必形于諸外”。徐曉明醫師在臨床診療中發現大多數患者術前體質偏弱、多病、久病或術前手術部位有急慢性炎癥,當術后切口感染形成潰瘍、竇道、瘺管時,創面周圍組織微腫隱痛,肉芽不鮮或紫滯,流黃水或稀薄膿液。 究其發病機理,多為因虛致病或外邪乘虛而入,以致局部氣血凝滯,營衛不和,經絡阻塞,毒邪內留,肌膚失養,或瘀毒久郁,化熱肉腐成膿。 因而認為,術后切口感染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證,虛為氣、血、陰、陽之不足,實則為瘀血、濕毒之內蘊。因此,在治療上,應采取扶正祛邪,內外兼治法。 在內治法中,于益氣、養血、回陽、滋陰藥中,佐以行瘀解毒、化濕之品,尤需顧及脾胃,使補而不滯,消不傷正,相得益彰。 外治法以祛腐拔毒、活血消腫、生肌斂瘡為主要法則,尤當祛腐為首,腐祛方能生新,否則收口過早,余毒未盡,潰瘍、瘺管易反復發作,欲速則不達。 跟隨徐曉明醫師臨床換藥中,發現升丹有明顯的祛腐提膿、平胬消腫的作用?,F代研究證明,升丹化學成分主要為汞化合物如氧化汞、硝酸汞等。 現代藥理資料提示,汞離子能和病菌呼吸酶中的硫氫相結合, 使之固定而失去活動力,終致病原菌不能呼吸而趨于死亡;硝酸汞是可溶性鹽類,加水分解而成酸性溶液,對人體組織有緩和的腐蝕作用, 可使與藥物接觸的病變組織蛋白質凝固壞死,逐漸與健康組織分離而脫落,具有“祛腐”作用。這與中醫認為升丹有祛腐作用的結論是相符的,古人稱升丹“祛腐不假刀砭”,確實言簡意賅。
然而,升丹外治各種潰瘍、竇道、瘺管,雖有記載和報道,但并非廣泛使用,這和升丹的炮制、應用方法嚴謹及其毒性副作用有關。 徐曉明醫師認為藥物都有利弊,若能取其長,去其短,則事半功倍。采用中藥祛腐拔毒殺菌的方法與文獻報道的其他方法相比,具有療效高、療程短、復發率低、方法簡便、易于推廣的優點。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有故無殞,亦無殞。 加之復方配合使用,內外結合治療,從而亦大大降低了丹藥的毒副作用,同時個人煉丹質量,也是避免汞中毒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徐學春.瘰疬證治.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71
[2] 徐 曉 明.加味 生 肌 玉 紅膏的 煉 制 與 運 用.江蘇 中 醫 ,1987(9):11
[3] 徐 學 春 ,徐 曉 文 ,徐 曉 明 .中 醫 藥治 療術 后 切 口 感 染 65例.曼谷國際中西醫結合學術研討大會論文集,1999:62
[4] 徐曉明.淺談中醫外科外治法在中醫外科 臨床的 運 用.深圳市第三期經典與臨床高級研修班課講義(下),20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