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粘連性腹痛是外科手術后的常見并發癥,通常在手術操作中使腸管暴露在外的時間過長、空氣污染、創面大、手術過程中止血不夠徹底或腹腔沖洗不夠徹底、腹腔中有異物或手術后有漏出液及滲出液等原因都可以導致腸粘連。其主要臨床表現為明顯腹痛,其次會有排氣不通暢或無排氣,以及腹脹、噯氣、大便干燥秘結、腹內有氣塊。而西藥治療效果并不十分樂觀,嚴重的需要重新手術,且很容易發生其他嚴重并發癥。而筆者應用血府逐瘀湯合大承氣湯加減治療該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入院的術后腸粘連性腹痛患者15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75例,男45例,女30例,年齡26~68歲,平均\\(39.0±8.3\\)歲,均為腹腔手術術后5~30天,平均病程 \\(13.0±2.8\\)天;治療組患者75例,其中男53例,女22例,年齡26~68歲,平均 \\(35.0±14.7\\)歲,均為腹腔手術術后10~30天,平均病程 \\(17.0±1.2\\)天。在150例患者中行闌尾手術患者21例,占14%,胃大部切除術患者56例,占37%,膽囊切除術患者39例,占26%,婦科手術患者34例,占23%。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診斷:患者主訴腹部疼痛。腹部聽診可聞及腸鳴音,腹部檢查看見腸亢進及腹脹等表征,同時伴大便干燥、噯氣、腹內有氣體游動。腹部透視有腸脹氣,氣液平面提示腸梗阻,通過腹部B超可見擴張腸管積氣積液,腸壁顯示清楚,并可依據擴張腸管部位及管壁結構判斷粘連部位。同時機械性梗阻腸蠕動加強,可見腸內容物逆流或漩流,麻痹性梗阻則蠕動減弱。X線檢查可顯示伴有腸壁增厚。
2 治療方法
兩組在治療期間均進行飲食調節,切忌服用生冷油膩食物。
2周為1個療程。
2.1 對照組:采用顛茄片口服治療,每次10mg,3次/天,飯前服用??稍谒胺?0mg,促進腸道動力。
2.2 治療組:采用血府逐瘀湯合大承氣湯加減治療。
其基本方為:厚樸、枳殼各20g,炒萊菔子30g,桃仁9g,三七、柴胡各10g,赤芍、延胡索、生大黃、芒硝各15g。辨證加味:①脾胃虛寒證:臨床表現為腹痛隱隱,綿綿不止,常伴冷痛不適,喜溫喜按,喜熱飲,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疼痛加重,常反酸,呃逆,吐清水,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弱。加炮姜30g,制附子10g,黨參20g。②肝陽上亢證:臨床表現為煩躁易怒,面黃氣促,口苦咽干,頭暈耳鳴,心悸失眠。舌紅、苔 白,脈 細 數。加 五 味 子15g,決 明 子10g,③氣血虛弱證:臨床表現為少氣懶言,神疲乏力,脘腹脹滿,面色淡白。加黃芪、紅參各20g。每日1劑,水煎服,每日服3次。
3 治療結果
3.1 療效評價標準:治愈:患者經臨床治療后,腹痛癥狀消失,其他自身不適癥狀消失,B超、X線檢查均無異常;有效:患者經臨床治療后,腹痛癥狀減輕,其他自身不適癥狀明顯好轉,B超、X線檢查較治療前有明顯好轉;無效:患者經臨床治療后,腹痛癥狀以及其他自身不適癥狀仍然存在甚至加重,B超、X線檢查較治療前無明顯差異。
3.2 治療結果:見表1?!?】
4 體會
腸粘連 性 腹 痛 屬 于 中 醫 學 中 “腹 痛”的 范 疇,《臨證指南醫案·腹痛》中指出: “腹出乎中,痛因非一,須知其無形及有形之患,所謂有形為患者,如蓄血食滯”,說明導致腹痛的因素眾多,但蓄血 \\(即血瘀\\)則是腹痛最為重要的原因,且歸之為有形之邪。
腹部手術時,漿膜、腸管及血管的損傷在所難免,導致離經之血腹腔殘留,即為蓄血,瘀血阻滯難行,通降受阻,不通則痛。因此,腹痛治療應以 “通”字立法,但并非單純的攻下通利,而應秉持調血以和氣,調氣以和血之原則。
方中柴胡、厚樸、枳殼、萊菔子、大黃、芒硝等具有疏肝解郁,通腑逐瘀,行氣消脹之功效,改善腸道殘留炎性分泌物誘發的腸腑傳導失常、血瘀氣滯等證,從而改善 “竄氣樣”腹痛或陣發性疼痛癥狀。腸粘連性腹痛直接由手術創傷所致,內生瘀血,血瘀氣滯,三七、桃仁、赤芍有消腫定痛、散瘀止血功效;延胡索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治療瘀血氣滯腹痛療效顯著,且作用部位廣泛,時間持久,毒性較小,是較為有效的止痛藥物。諸藥配伍使用,可以起到行氣消脹,疏肝解郁,養血活血,通腑祛瘀生新的作用,最終松解腸粘連,促進腸腑傳輸、氣機暢達,機體康復?,F代藥理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湯中多種組成可抑制組織液的滲出,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并阻滯炎癥介質釋放,因此,可起到改善腸道微循環,減小毛細血管張力而治療腸粘連目的。本治療結果說明血府逐瘀湯治療術后腸粘連性腹痛效果顯著,可供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