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外傷是眼科常見病,其臨床表現多樣,并發癥多而復雜。
兒童生性多動,易受外界機械、化學性和物理性傷害[1,2],及時、正確地妥善處理眼外傷及相關并發癥對減少患兒的致盲率意義重大。對于眼外傷患者,因眼外傷可造成視力下降、失明、面部畸形及眼球運動障礙等不良預后,影響生活和工作,患者身心承受巨大心理壓力,故入院前常表現出較為強烈的心理焦慮,表現為哭鬧不安,常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將對手術產生一系列不利影響并影響患者預后[3,4].既往研究發現對兒童心理焦慮進行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患兒的術前焦慮,保證手術順利進行,促進患兒眼傷的康復[5,6].在我國眼外傷患兒家長的焦慮情況也非常普遍,但目前對陪護患兒家長的心理干預常不足。本文通過對眼外傷患兒及其陪護家長進行全方位的護理心理干預,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0 年 1 月 - 2012 年 12 月我院眼外傷科住院接受眼外傷手術的兒童患者 36 例及陪護家長 36 名。
年齡 9 ~14 歲,中位年齡 12.8 歲; 其中男 20 例,女 16 例; 致傷原因: 固體物撞擊 18 例,鞭炮爆炸 13 例,不慎摔傷 4 例,堿燒傷 1 例; 受傷類型: 眼挫傷 13 例,前房積血 12 例,角膜裂傷 5例,虹膜根部離斷 4 例,眼內異物 1 例,其他 1 例。根據眼外傷后眼球摘除與否分類: 眼球摘除術 3 例,非眼球摘除術 30 例。
陪護家長女性 32 例為母親,男性 4 例為父親。將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單獨干預組和共同干預組各 18 例。2 組患兒年齡及外傷原因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干預方法 單獨干預組僅給予患兒心理干預。共同干預組給予患兒心理干預后,另給予陪護家長心理干預。( 1)患兒心理干預: 患兒入院后及時清除面部及身體的血跡及污跡、更換潔凈衣物、保持病房安靜、減少不良語言刺激及減少不良事物刺激,可減輕患兒的恐懼、焦慮心理。所有患兒入院后由指定護士進行全面評估,洞察患者心理狀態,針對存在的心理焦慮進行有效的干預。應用焦慮量表,因此入選對象均為學齡期的兒童,學齡期兒童心理特征相對穩定,能細致分析和綜合外界信息,有較強的獨立性和自控能力,能理解配合治療對疾病痊愈的重要性,但患兒眼外傷后會出現緊張、害怕和焦慮心理,害怕家長責罵,擔心外傷后引起失明。因此對這些患兒護士主要表示出對患兒的同情、關心和安慰,同時解釋檢查、治療的目的和配合的方法,消除其顧慮,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此外,眼外傷患兒一方面因視力的暫時或永久性障礙,導致其感知外界信息明顯減少,另一方面由于疼痛及患眼被蒙上,且根據治療需嚴格臥床休息,患兒常表現為沉默、寡言、憂郁,或者煩躁易怒,甚至自傷。對此,護士鼓勵患兒聽歡快的音樂,保持心情舒暢,使患兒分散注意力。( 2) 陪護家長心理干預: 對患兒陪護家屬同時采用多溝通,多講解眼外傷知識,以及告知家長積極配合治療能更大程度減少傷殘程度等,減少家長的焦慮。
1. 3 觀察指標 分別在手術前 15min 和出院前采用焦慮評分。
計量表( SAS) 對 2 組患兒及家長進行焦慮狀態評估,SAS 表包括20 個條目,應用 l ~4 級評分法,分值范圍20 ~80 分,分值越高說明心理焦慮程度越重[7].
1. 4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以 x珋 ± 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 檢驗,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 組術前焦慮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 0. 05) .出院前共同干預組焦慮評分低于術前焦慮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單獨干預組出院前與術前焦慮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 05) .出院共同干預組焦慮評分低于單獨干預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 05) .見表 1.
3 討 論
本文通過對患兒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及對家長和患兒共同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發現共同干預較單獨干預能顯著降低患兒的術前和出院前的心理焦慮,且共同干預較單獨患兒心理干預能使患兒的心理焦慮進行性顯著下降。
相關研究已證明,心理護理干預能達到藥物治療無法實現的療效,心理護理干預能較好地解決患者住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負性情緒及心理問題[8].護士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通過設計的語言和行為,影響或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促進其疾病康復,目的是滿足患者的心理需要,減輕不良情緒反應,提高患者的適應能力[9].因此,術前積極地做好心理干預應作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重要內容,認真落實到臨床護理工作中。家長在孩子出現眼外傷后,一般出現焦慮、緊張甚至超過受傷患兒,同時眼外傷患兒術前通常承受著巨大心理壓力,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緒不穩定,需要家長的安慰和心理支持,因此,家屬的心理撫慰,積極爭取家屬對醫療工作的配合,不僅可幫助順利完成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和焦慮評估,且對手術的順利進行有著積極作用。護士主動積極地與患兒進行有效的語言溝通,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不僅可較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況、心理狀況及心理焦慮程度,且可針對性地對患兒存在的疑問、擔心及顧慮等給予科學的解釋和安撫。適當地向患兒宣教有利于提高患兒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和了解病情恢復的常識,可減輕患兒的心理焦慮并改善患兒預后,減少負性事件的發生。
總之,由于眼外傷患兒通常術前均存在心理焦慮,影響手術順利開展和預后,故應積極開展術前針對眼外傷患兒及陪護家長的護理心理干預以減輕患者的心理焦慮,可使患者恢復良好心態,積極配合治療,促進眼外傷患兒的康復。
參考文獻:
1 劉玲。 對冠心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的體會[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 增刊) : 195 - 196.
2 周瑾榮。 眼外傷兒童的心理狀況分析及對策[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 2) : 247.
3 吳窨。 210 例眼外傷患者的臨床治療及原因分析[J]. 中國醫藥導刊,2009,6( 25) : 143.
4 Pandey PR. A profile of destructive surgery in Nepal Eye Hospital[J].Kathmandu Univ Med J,2006,4( 1) : 65 - 69.
5 黃武多。 眼外傷患兒的護理[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 33) :34.
6 張迎春,公欣。 眼外傷患者術前心理焦慮的護理干預及效果[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 2) : 85.
7 謝愛春,吳浩。 100 例眼外傷患者心理護理分析[J]. 中國基層醫藥,2009,16( 12) : 2275.
8 杜雪琴。 眼外傷手術患者的臨床心理護理探討[J]. 健康必讀,2012,11( 9) : 405 - 406.
9 李心天。 醫學心理學[M]. 北京: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