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但在我國經濟、社會、人們收入及生活水平均明顯提高的現代社會,兒童的體格發育與營養狀況是否也得到了相應的改善,近年來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解撫寧縣5歲以下兒童的營養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筆者對轄區內5歲以下兒童進行了多方面資料的統計分析,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取隨機整群抽樣調查的方法對轄區內8個鎮、3個鄉2012年3~5歲在園兒童5575例,男3367例,女2208例。所有兒童年齡均為實足年齡,本組年齡3~5歲,平均\\(4.4±1.7\\)歲。
1.2方法
1.2.1測量。使用統一量具對上述所有兒童進行身高\\(身長,cm\\)、體重\\(kg\\)的測量。
1.2.2問卷調查。采用自制問卷對兒童性別、實足年齡、出生體重及身長、是否足月、喂養方式、添加輔食時間、居住地、零食食用情況、托兒所是否配備營養師、挑食情況、肉、蛋、奶食用量、食欲、重大疾病情況以及戶外活動情況等信息進行調查。同時采用另一份自制問卷調查表調查兒童家長的文化程度、家庭經濟狀況等信息。
1.3營養狀況評價標準
營養狀況評價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于2006年發布的5歲以下嬰幼兒國際生長發育新標準:\\(1\\)低體重:體重低于同性別、同年齡參照人群值中位數-2SD;\\(2\\)生長遲緩:身高低于同性別、同年齡參照人群值中位數-2SD;\\(3\\)消瘦:體重低于同身高、同性別參照人群值中位數-2SD;\\(4\\)肥胖:體重高于同身高、同性別參照人群值中位數2SD。其中\\(1\\)~\\(3\\)均為營養不良。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兒童營養狀況
經上述測量并根據上述評價標準,5575例兒童中營養狀況正常者4745例\\(85.11%\\),肥胖者390例\\(7.00%\\),營養不良者440例\\(7.89%\\),其中消瘦233例,生長遲緩243例,低體重221例。
2.2兒童營養狀況相關因素
經上述統計分析,營養不良兒童與正常兒童出生體重、是否足月產、喂養方式、生后添加輔食時間、居住地、零食、挑食、肉蛋奶食用量、食欲、重大疾病、戶外活動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肥胖兒童與正常兒童性別、居住地、零食、肉蛋奶食用量、食欲、家庭經濟狀況等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詳見表1。
3、討論
5歲以前是兒童生長發育的第一個高峰時期,在兒童的生長發育中作用較為關鍵。這一時期兒童生長發育或健康狀況若出現問題,多可導致不可逆的損傷或較差的結局,且在以后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均難以完全彌補。3~5歲兒童營養問題主要有生長發育遲緩、低體重、消瘦等營養不良情況以及肥胖等。兒童的營養狀況可在一定程度上綜合反映該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文化教育、膳食營養狀況以及衛生保健等的情況。
兒童時期的營養狀況不僅可影響其生長發育及健康狀況,同時對于成年后的健康也具有較大影響。因此,探討兒童營養狀況對于人口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對撫寧縣5575例3~5歲2012年在園兒童進行了營養狀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營養狀況正常4745例\\(85.11%\\),肥胖390例\\(7.00%\\),營養不良440例\\(7.89%\\)。本研究發現,出生體重低、早產、純母乳喂養、生后添加輔食晚、居住在農村、零食食用多、挑食、肉蛋奶食用少、食欲差、有重大疾病病史、戶外活動少的兒童營養不良發生率高;而男性、居住于城鎮、零食食用多、肉蛋奶食用多、食欲好、家庭經濟狀況較好兒童肥胖發生率較高。
綜上所述,3~5歲兒童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該時期兒童的營養狀況不可忽視。為了改善該時期兒童的營養狀況,筆者認為應從出生時起注意營養搭配,且需要兒童父母、兒科保健醫生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關注。
參考文獻:
[1]王曉波,黃寧,朱璐,等.城市社區兒童營養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3\\):478-479,484.
[2]程進,魏鎖,王君,等.2~5歲兒童營養不良狀況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14\\):2160-2162.
[3]于冬梅,劉愛東,于文濤,等.2009年中國貧困地區5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狀況及其影響因素[J].衛生研究,2011,40\\(6\\):714-718.
[4]李玲,趙冬梅,王廣宇,等.濟南市5歲以下兒童營養狀況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5\\):629-631.
[5]黃佳,劉文兵.南通市區7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調查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6\\):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