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道感染屬現今臨床上非常常見的急癥之一,而在醫院兒科中,此疾病也具有相當之高的發患者數。由于此癥起病急,發病快,9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故臨床上則通常以采用抗病毒類藥物與抗菌類藥物為首選治療方式。但是隨著近年來各類抗菌藥物在預防和治療此類疾病上已經呈現面積使用情況,其多數藥物均已出現較為明顯的耐藥性。故此情況導致了對治療兒科呼吸道感染用藥不合理的現象頻頻出現。不僅對藥物造成浪費,同時也導致患者的藥物不良反應及耐藥性繼續增加。針對此現象,臨床運用抗菌藥物治療方法對于治療兒童上呼吸道感染上產生了相當重要的意義。故為探討采用目標治療方法對于兒科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本院特進行研究工作,取得滿意成績,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抽取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間本院兒科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兒98例。所有患兒入院時均經臨床確診為單純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其患兒體溫36.5~40.3 ℃,且所有患兒治療前均排除患有其他疾病及先天性畸形等可能。應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其上述患者分為兩組,即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9例。對照組男兒33例,女兒16例。年齡7個月~12歲,平均年齡\\(5.2±1.2\\)歲;研究組男兒28例,女兒21例。年齡8個月~11.5歲,平均年齡\\(4.8±1.6\\)歲。所有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意義。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醫院傳統的兒科呼吸道感染經驗治療的方法。即治療前患兒不采用任何病原學檢測,只憑主治醫師通過臨床診斷后根據常規經驗進行用藥治療。對于有發熱情況的患兒進行物理降溫。而研究組患兒則采用目標治療的方法。即治療前患兒需通過詳細的病原學檢測,通過檢測結果嚴格區分病毒性感染與支原體、衣原體感染,且均采用不同的藥物進行有效對癥治療,發熱患兒處理同對照組。兩組患兒均持續治療1周后,針對其兩組臨床療效、感染控制率、合理用藥以及住院費用等情況進行回顧性對比分析。
1.3 評價辦法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評價根據詳細記錄治療后體溫變化及治療1周后感染控制情況。而合理用藥判定則依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生部制訂\\)進行評定,且當兩組患兒痊愈出院后計算并統計其住院醫療費用。
1.4 統計學方法
該次研究結果數據均采用Excel數據庫整理且所有統計數據全部在SPSS15.0統計學軟件上予以處理,所得計量資料均以\\(χ—±s\\)表示,組間差異均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則均采用χ2檢驗,且以P<0.05表示為有顯著性差異。
2、 結 果
兩組患兒經以不同方法治療后,其研究組患兒臨床療效、感染控制率、合理用藥以及住院費用等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3、 討論
呼吸道感染通常屬于人體鼻、鼻咽及咽喉部發生的急性炎癥總稱。而此癥狀在兒科中則屬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引起感染的原因主要有病毒感染,偶有少數為細菌感染,且近年來也出現了少量的支原體,衣原體感染等。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癥狀不同,主要在于患者所感染的病原體會有區別。而對于其臨床治療上,隨著現今抗菌藥物的發展及廣泛普及,藥品的種類也日益增多,且眾多患兒家長由于治病心切及對藥物的認知有限,即往往要求頻繁的使用抗菌藥,造成了抗菌藥物的濫用的現象。而對于此類病癥,多數臨床主治醫師也存在誤區,即通常在患者病癥不明確的情況下,不進行詳細的藥敏試驗,仍然依靠自身的經驗及判斷來對病患進行治療,或者就于治療過程中頻繁的更換抗菌藥物,忽視了其病原學檢測在治療中的重要性。
上述種種情況不但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還增加了臨床病原學診斷的困難,也使患者對藥物的不良反應及耐藥性不斷增加,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及生命質量。盲目的使用抗菌藥物不僅會干擾人體內的正常菌群分布,還會使耐藥菌株出現增加。對兒童產生的危害更為明顯。過度使用抗菌藥物會造成二重感染,使其治療變得更加困難,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家長們的經濟負擔。故針對此類現象,采用以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為基礎的目標治療方法對于控制兒科呼吸道感染則能起到了顯著的效果。通過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兒臨床療效、感染控制率、合理用藥以及住院費用等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兒童屬于當今社會中一類非常特殊的群體,其身體各器官發育還未完善,所以對于兒童的用藥應更加嚴謹。采用以專業的用藥前病原學檢測為基礎的目標治療方式對于兒科呼吸道感染患兒療效顯著,且運用此方法各治療后情況均明顯優于傳統的經驗治療方式。故此方法在安全有效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節省醫療資源,其具有顯著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胡娟華.目標治療對兒科呼吸道感染治療效果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19\\):143.
[2] 李玉君.324例兒科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15\\):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