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肺炎是一種下呼吸道感染類疾病,發病率致死率均較高,感染原因可能為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非典型菌種感染以及真菌感染四種。其中支原體感染是非典型菌種感染導致肺炎的一種。經相關研究報道,支原體感染肺炎相比其他種類的病情癥狀較輕,但是隨著慢慢研究發現,支原體感染的肺炎的臨床癥狀表現種類呈上升趨勢,主要表現為ARD\\(急劇呼吸窘迫癥\\),肺的纖維化,細支氣管阻塞性炎癥以及胸腔大量積液等不良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則會危及生命。目前支原體肺炎的致病原理尚不清晰,但多方研究指出小兒支原體肺炎致病機制可能與免疫系統調節有關,為驗證這一問題,筆者此篇就免疫調節在小兒支原體肺炎中的影響做了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在我院接種卡介苗的兒童56例\\(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規定\\),其中男性32例,女性24例,年齡3~12\\(平均7.6±3.2\\)歲,均在我院體檢身體完全健康,年齡性別等差異不會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p>0.05不具統計學意義。
排除標準:所有沒有嚴格按照此次研究流程或中途退出的患者;所有患有嚴重肝腎功能不足或其它影響研究指標疾病的患者均給予剔除。
1.2研究方法:56例兒童均按照常規接種卡介苗,并跟蹤隨訪半年,記錄肺炎的發病率,并采用常規的肝感染等藥物進行治療,觀察記錄小兒肺炎患者的治療效果,病程等指標。
1.3評定方法:對接種卡介苗后患得肺炎的小兒進行常規治療的效果評價,根據《兒科學》第7版的評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明顯的癥狀得到改善,病程有所縮短,在未來的1年內沒有出現復發或者只出現1次。好轉:治療后患者的明顯癥狀有所改善,病程也有縮短,未來1年內下呼吸道感染再發2次。無效:治療后患者的明顯癥狀沒有改善,病程沒有縮短,未來1年內下呼吸道感染再發3次以上。
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數據資料均采用統計學軟件19.0處理計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x±s作為計數標準,p<0.05具統計學意義為評定標準。
2、結果
跟蹤隨訪半年的時間,56例接種卡介苗的兒童中,有9例小兒出現肺炎現象,占總人數的16.1%。經常規治療,顯效率達44.4%,有效率達33.3%,好轉率為22.2%,無效率為0%,總有效率為100%,由此表明:卡介苗對小兒肺炎的防治性良好,即使出現肺炎發病經常規治療均能得到很好的治療。見表1。
3、討論
關于導致支原體肺炎危險因素的分析,早期國內有文獻表明:臨床用于診斷支原體肺炎的主要標準是參考趙順英歸納的重癥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癥狀,但是相關細致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關于其致病機制各家說法不一,經臨床研究,不少學者認為支原體感染肺炎是與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發生紊亂具相關作用。
T淋巴cell是機體免疫系統中參與細胞免疫的一類細胞群。其亞種細胞類型的CD4+T以及CDS+T起著相互平衡的作用,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對機體免疫應答有重要調控能力。由于CD4+T以及CDS+T兩種亞種T淋巴細胞的相互制約才維持了人體的平穩。在免疫系統出現應答行為時,如若CD4+T亞型細胞的功能低下,會使機體容易感染,CDS+T亞型細胞功能低下,則會使免疫系統調節產生抑制。有關研究提出,重癥支原體肺炎的小兒患者肺周邊血液的CD4+T亞型細胞數量明顯減少,cD4/cDS的系數也下降嚴重。有研究提出,T細胞輔助cell中兩種亞型細胞的數量失衡以及B細胞免疫應答的過度增殖是導致小兒重癥支原體肺炎的原因。而且當前也有相關研究證明患有重癥支原體肺炎的小兒肺部周邊的血清內CD4+T亞型細胞數量明顯減少,cD4/cDS的系數也下降嚴重,從而使小兒的免疫系統應答出現紊亂,T細胞無法更好的起到信號傳導以及對免疫的控制,B細胞則過度增殖,產生大量的抗體作用于人體的肺部cell,表現為支原體肺炎。而卡介苗就是通過介導細胞免疫發揮對肺炎的抵抗作用。
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接種的56例兒童中有16.1%出現肺炎發病情況,經常規治療后總有效率達100%,由此表明卡介苗對小兒肺炎的防治性良好,即使出現肺炎發病經常規治療均能得到很好的治療。綜上所述:小兒支原體肺炎發病機制中以cell的免疫功能下降為主要因素,接種卡介苗對其免疫功能進行介導,能夠起到良好的防治作用,具較高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華,黃盛文,羅振元,等.貴州地區呼吸道感染兒童中肺炎支原體檢測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0\\):2135-2136.
[2]楊紅欣,丁純.小兒肺炎支原體患者體液免疫功能的臨床研究[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13\\):1635-1635.
[3]沈曉玲,張愛麗,季偉.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后免疫功能的變化研究[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10\\):1613-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