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性肺結節\\(SPN\\)是臨床呼吸科常見的胸部病變,肺癌、結核、炎性假瘤及錯構瘤均較為常見,對于其良惡性鑒別很難單純的從 CT 形態學上作出判斷。
而隨著 CT 灌注成像技術的發展,對 SPN 微血管結構定量評價,為更好地推測其良、惡性病變及血管生成提供了可能。本文抽選 43 例 SPN 患者,行 CT 灌注成像,研究其 CT 灌注參數與 MVD 的關系,旨在探討 CT灌注成像在 SPN 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抽選 2011 年 5 月至 2013 年 7 月在我院行胸部平片及 CT 檢測發現病灶并確診為 SPN 的43例患者,其中男 27 例,女 16 例,年齡 24 - 73 歲,平均\\(51. 28 ± 12. 36\\)歲,病灶直徑 0. 9 - 3cm,平均\\(2. 28± 0. 36\\)cm;其中惡性結節 29 例\\(淋巴癌 1 例、腺癌 15例、小細胞癌 3 例、鱗癌 10 例\\),良性結節 14 例\\(炎性結節 5 例、結核球7 例,良性腫瘤 2 例\\)。其中19 例經痰細胞學或是 CT 引導下穿刺活檢術前證實,余 25 例為術后病理檢查證實。
1. 2 掃描方法:采用日本 Toshiba 生產的 16 層螺旋CT 機,指導患者平靜呼吸,取仰臥位,頭先進,進床后先行平掃以確定患者病灶層面。予高壓注射器以5mL / s 流度經肘正中靜脈向患者體內注入 50mL 劑量的非離子碘對比劑。在 50s 的時間內共數據采集 200幅圖像,掃描層厚 5mm,參數 120kV,50 - 80mAs。將掃描所得圖像傳至 Vitrea2 工作站予以后期處理,數據分析采用 CT - Perfusion 灌注軟件。以病變最大層面為計算層面,以主動脈為供血動脈。對所選層面全部掃描圖像進行觀察,以最大血容量區為感興趣區的選取點,盡可能地避開鈣化、壞死區域以及血管、偽影區。
據此區域計算出病變相應 BF、BV、MTT、PS 等參數。
1. 3 免疫組化標記微血管:采用 SP 法進行微血管免疫組化標記,克隆系 MAB903、染色試劑盒以及鼠抗人CD34 單克隆抗體等試劑均為北京中山生物公司提供。
1. 4 結果判斷:將 CD34 染色結果呈陽性細胞標記為微血管。采用 Weidener 法進行 MVD 計數。CD34為血管內皮細胞表達,任何單個細胞或者細胞團,如果呈被抗 CD34 單抗染色,無論其管腔生成與否,只要其和周圍癌細胞、微血管及其他組織分離清楚,即可作為一個能被計數的微血管。MVD 值計數:每份標本先采取低倍鏡進行“熱點”篩選,選取微血管計數最多的三個區域,然后采用高倍鏡,在每一熱點中進行微血管計數,取其均值。
1. 5 統計學方法:采用 SPSS17. 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珋 ± s\\)表示,采用 t 值檢驗,采用 Pearson正態分布及 Spearman 非正態分布相關性分析,P < 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 1 各類結節 CT 灌注參數及 MVD 對比:惡性結節組 BF、BV、PS、MVD 均明顯高于良性結節組;而 MTT低于良性結節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P <0. 05\\),詳見表 1。
2. 2 SPN CT 灌注參數與 MVD 的相關性直線回歸分析:相關性分析顯示 BF、BV、PS 等灌注參數與 MVD 呈正相關,MTT 與 MVD 呈負相關,但相關性無統計學意義,詳見表 2。
3、 討 論
孤立性肺結節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一直是困擾臨床醫師的難題,能夠選擇一種無償且特異性高的診斷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盡管 SPELT 和 PET 等非侵入性成像技術對于評價微循環組織特異性參數,診斷肺癌及淋巴結轉移的臨床價值很高,但由于其資金花費及時間消耗較高,空間分辨力又較低,因此難以廣泛應用于臨床。隨著近年來醫學影像成像技術的發展,從代謝、生化以及分子等層面對病變組織進行影像學病理研究已成為現實,CT 灌注成像即為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影像成像技術。CT 灌注成像是基于核醫學灌注成像原理以及中心容積定律而發展起來的。CT 灌注成像是由國外學者 Miles 等在 1991 年提出,CT 增強掃描采用的非離子型對比劑,其藥代動力學類似于放射性核素示蹤劑,靜脈注射后,組織以及動脈強化程度可以采用 CT 增加值進行表示,1mg/mL 碘濃度和25HU 相當。因此,可以根據時間 - 密度曲線,利用數據模型計算出 CT 灌注成像參數\\(BF、BV、MTT、PS等\\)。從多方位指標對組織以及器官灌注進行評價。
腫瘤血管生成定義為從已有血管中生成新血管并刺激加速腫瘤生長,其為實體腫瘤生長、發生轉移及侵襲的病理基礎。臨床已有研究證明肺癌的生長、進展與其血管生成地促進作用密切相關,且影響著肺癌的治療預后。腫瘤血管生成一般采用微血管密度來表示。微血管是指瘤體內毛細血管以下的血管結構,在高倍鏡下,任一個呈棕色染色明顯區別于周圍結締及腫瘤組織成分的內皮細胞或者是細胞團均可計數為一個微血管,只要其結構不相連,其分支亦能計數為一個微血管,因此包括了瘤體內毛細血管以下所有的血管結構,更能夠反映出灌注本質。腫瘤是一種血管依賴性病變,其新生的血管會影響到灌注量、血容積及毛細血管 PS 變化。因此,通過成像技術評價組織灌注、血容量和 PS 能夠反映腫瘤血管生成。本研究結果顯示,相關性分析顯示 BF、BV、PS 等灌注參數與 MVD呈正相關,而惡性結節組的 BF、BV、PS、MVD 均明顯高于良性結節組??梢?BF、BV、PS 等灌注參數反映了良惡性 SPN 的 MVD,說明 BF、BV、PS 可作為 SPN 血管生成的指標,具有潛在的研究價值。
綜上所述,SPN CT 灌注成像參數與其微血管密度具有密切相關性,是腫瘤血管生成一種較為理想的在體評價方法。
參考文獻:
[1] 盧星如,王剛,郭順林,等. 64 層螺旋 CT 肺動脈造影成像技術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 CT 和 MRI 雜志,2012,10\\(2\\):41 - 43.
[2] 夏春華,季亞莉,高斌,等. CT 灌注成像對孤立性肺結節的定性診斷價值[J]. 放射學實踐,2011,26\\(3\\):290 -294.
[3] 劉進康,胡成平,周漠玲,等. 多層螺旋 CT 灌注成像評價非小細胞肺癌分化程度的價值及其機制[J]. 中華腫瘤雜志,2009,31\\(16\\):460 -464.
[4] 單飛,張志勇,曾蒙蘇,等. CT 容積灌注診斷孤立性肺結節良惡性的臨床應用評價[J]. 臨床放射學雜志,2011,30\\(11\\):1609 - 1613.
[5] 張曉軍,周懷琪,王剛,等. 孤立性肺結節的 64 層螺旋 CT灌注成像技術及其應用價值[J]. 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6\\):749 - 752.
[6] 陳高紅,胡春峰,程廣軍,等. 孤立性肺結節 CT 灌注的血流特征及應用研究[J]. 中國 CT 和 MRI 雜志,2008,6\\(4\\):19 - 22.
[7] 朱才松,楊軍,呂琦,等. 多層螺旋 CT 灌注評價孤立性肺結節首過血流模式[J]. 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0,8\\(4\\) :305 - 308.
[8] 馬威,肖勇,陸普選,等. PET / CT 聯合 MSCT 的多平面重建對孤立性肺結節良惡性鑒別診斷的價值[J]. 中國醫刊,2010,45\\(10\\):32 -34.
[9] 丁毅,張鐳,錢曉軍,等. 多層螺旋 CT 灌注成像技術在良惡性肺結節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 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2008,12\\(5\\):375 -379.
[10] 侯鐵,楊淑琴,張春雨,等. 孤立性肺結節 CT 灌注成像掃描技術及診斷的探討[J]. 中國實驗診斷學,2008,12\\(11\\) :1400 - 1402.
[11] 李雪萍. 孤立性肺結節 CT 灌注成像的研究進展[J]. 廣西醫學,2012,34\\(12\\):1706 -1708.
[12] 顧愛玲. 肺部孤立結節 CT 影像學特征觀察[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9\\(21\\):1704 - 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