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齒狀線下肛管皮膚層裂傷后形成的小潰瘍.方向于肛管縱軸平行,長約 0. 5 -1. 0cm,呈梭形或橢圓形,常引起肛周劇痛.多見于青、中年人,絕大多數肛裂位于肛管的后正中線上,也可在前正中線上,側方出現肛裂極少.若側方出現肛裂應想到腸道炎性疾病\\(如結核、潰瘍性結腸炎及 Crohn 病等\\)或腫瘤的可能[1].2004 年至 2013 年,我院采用自制抗炎止痛栓門診治療肛裂 90 例,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肛裂患者 90 例,治療組,男 28 例,女 29 例;年齡 13 -65 歲,平均年齡\\(35. 85 ±4.25\\)歲.病程 0. 1 -15 年,平均\\(3. 56 ± 0. 45\\)年.對照組,男 20 例,女 23 例;年齡 12 - 68歲,平均年齡\\(35. 63 ± 4. 31\\)歲,病程 0. 15 - 14 年,平均\\(3. 51± 0. 49\\) 年,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及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 05\\)具有可比性.
1. 2 臨床分類:新鮮肛裂\\( 急性期\\) :裂口新鮮,未形成慢性潰瘍,疼痛較輕,一般在 1 - 2 周可以自愈.陳舊性肛裂\\(慢性期\\):由急性肛裂轉化而來,肛裂持續未愈、經治復發或經治未愈疼痛嚴重.超過 4 -8 周,裂口已形成慢性潰瘍,同時有肛乳頭肥大、哨兵痔等.
1. 3 兩組治療對照分組:按照臨床分類的標準設立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周期為 7d,設定第一周 1、3、5 肛裂就診為治療組.周 2、4、6 肛裂就診為對照組,第二周 2、4、6 肛裂就診為治療組,周 1、3、5 為對照組,依次類推,治療組記錄治療 57 例,早期肛裂43 例,陳舊肛裂 14 例,對照組記錄治療 43 例,早期肛裂 32 例,陳舊肛裂 11 例.
1. 4 觀察治療方法:治療組,每日 2 次中藥洗劑坐浴后,用自制抗炎止痛栓每日 2 次每次 1 -2 粒.對照組;每日 2 次中藥洗劑坐浴后,用馬應龍痔瘡栓每日 2 次每次 1 - 2 粒.每 3d 復查一次.由醫院門診設置坐浴室,備好中藥洗劑,每次坐浴 20min,肛內治療組放入自制抗炎止痛栓,對照組放入馬應龍痔瘡栓,觀察肛裂創面情況.治療組有高血壓 5 例,Ⅱ型糖尿病 6 例口服降糖藥血糖控制平穩\\(空腹血糖≤6mmoL/L\\);對照組有高血壓 4 例,Ⅱ型糖尿病 5 例口服降糖藥血糖控制平穩\\(空腹血糖≤6mmoL/L\\),臨床表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有 2 例治療 3d,未繼續治療,沒有作統計.
1. 5 治療標準:顯效:治療 3d,每日排便 1 - 2 次,排便無疼痛,出血停止,肉眼觀察無血絲,手紙無染血;有效:治療 3d,每日排便 1 -2 次,排便無疼痛或隱痛,出血停止,肉眼觀察無血絲,有時手紙有染血,無效:治療 3d,癥狀無明顯減輕.
2 結 果
治療組顯效率與對照組顯效對照,治療組的顯效例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 01\\)VS 對照組.臨床觀察治療肛裂結果,證明自制抗炎止痛栓的藥效及治療效果.見表 1.
3 討 論
肛裂是屬于肛周疾病的一種,又屬于中醫外科瘡瘍范疇.中醫認為肛裂的發生多由濕熱及血虛腸燥致大便秘結排便時暴力擴張,引起肛管上皮破裂,繼發感染性潰瘍,致肛管部呈緊縮狀態,因此影響肛門部動靜脈血液循環的調節,使肛裂潰瘍難以愈合.現代醫學認為:肛裂是齒狀線以下肛管皮膚層裂傷后形成的小潰瘍,其方向與肛管縱軸平行,長約 0. 5 -1. 0cm,呈梭形或橢圓形,常引起劇痛,愈合困難.好發于青壯年,兒童也可發生,老年人較少.男性比女性多見,但 10% 的女性在分娩后發生肛裂.肛裂常發生于肛門后、前正中,以肛門后部居多,在兩側的較少.初起僅在肛管皮膚上有一小裂口,有時可裂到皮下組織或直至括約肌淺層.裂口呈線形或棱形,如將肛門張開,裂口的創面即成圓形或橢圓形.早期及時治療可以痊愈.
通過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說明抗炎止痛栓治療肛裂效果優于對照組,在抗炎、止痛、止血、促愈作用明顯[2].肛周疾病的疼痛發生主要來自局部的炎癥刺激,手術創傷及肛門直腸病術后引起的肛門括約肌痙攣,這些就導致了傷口愈合過程始終伴有炎癥的存在,由于肛門疾病的疼痛使許多患者望"痛"生畏,使得病程遷延,使得本來很簡單的治療,變得復雜,抗炎止痛栓經過科學篩選以中藥漢三七、丹參、黃芩、延胡索、冰片等組成功用為抗炎、消腫、止痛、止血、促愈.為了客觀評價抗炎止痛栓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我們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并參照《中藥新制劑開發與應用》,采用隨機單盲對照試驗方法,臨床觀察、動物試驗.臨床觀察也設立對照組表明,抗炎止痛栓有較好的療效,在總有效率,止血、止痛、促愈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對于濕熱下注型及風熱腸燥、血虛腸燥型肛裂均有效,抗炎止痛栓對有肛裂便血和肛門腫痛及術后用抗炎止痛促愈者最為適宜.感染和平滑肌痙攣是導致肛門疾病術后延期愈合及疼痛的主要原因,中藥在控制感染緩解平滑肌痙攣方面療效確切,無不良反應[3].純中藥栓劑局部給藥的同時直接達到了抗炎、止痛、止血、促愈的作用,避免了口服及肌注給藥所造成患者痛苦,治療過程繁瑣的弊病,是肛門疾病及肛門疾病術后必行的治療步驟,具有操作簡便行之有效的優點.
現代藥理分析:絕大多數補氣、補腎類中藥均具有增強人體免疫機制、抗炎、促進細胞修復和再生的作用,如黃芩、冰片、漢三七、延胡索、丹參等具有顯著鎮痛,緩解平滑肌痙攣的作用.以往止痛和促愈的治療常常單獨進行,治療工作繁鎖,患者負擔重,兼顧止痛促愈兩方面栓劑,開拓了以中藥治療為主,止痛與促愈相結合新研究方向[4].隨著越來越多的中藥新藥理機制被發現為中藥止痛促愈研究拓寬了更為廣闊的光明前景,相信不遠的將來肛門疾病的術后疼痛和創口緩愈將不再是肛門疾病治療的首要問題.抗炎止痛栓采用栓劑型,直達患處,藥效成分在肛溫下融化,由直腸粘膜吸收進入血循環,其吸收途徑有三:①通過直腸上靜脈入大循環.②通過直腸下靜脈和門靜脈,經髂內靜脈進入下腔靜脈進入大循環.③淋巴系統對直腸的藥物吸收幾乎與血液吸收有同樣的地位.因此直腸淋巴吸收也是栓劑給藥吸收的主要途徑,減少藥效在胃腸道和肝臟分解破壞,同時,藥物在患處形成保護膜,防止創面再損傷,共同達到速效,長效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陳奇. 中藥藥理研究方法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35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政管理局[M]. 中藥新藥研究指南,1994. 210.
[3] 丁安偉. 現代中藥臨床手冊[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56.
[4] 牛治君,牛明星. 麻杏石甘湯治療肛裂 50 例療效觀察[J].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1995,1\\(1\\) :38 -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