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 6 月至 2013 年 6 月對 168 例痔瘡經手術治療后應用消腫活血定痛湯并辨證加減進行治療,取得比較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168 例患者均為甘肅省會寧縣第二人民醫院外科住院病人,其中男性 82 例,女性 86 例; 年齡最大58 歲,最小 27 歲,平均\\( 41 ± 5. 7 歲\\) ; 病程 2 ~ 15年; 混合痔 61 例,環狀痔瘡 16 例,三個以上晚期外痔 68 例,反復出血內痔 23 例; 病因以便干便秘引起最多,共 82 例,飲酒引起 26 例,恣食辛辣燒炸引起27 例,久坐久立誘發例 25 例,其他誘因不明但痔瘡反復治療,及肛門反復脫垂,水腫發炎者 8 例。中醫辨證分型: 燥火型 74 例,濕熱型 49 例,瘀血型 20例,熱毒型 15 例,虛寒型 10 例。
1. 2 診斷標準按 1994 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內痔、外痔、混合痔診斷標準進行臨床診斷。凡診斷為內痔、外痔、混合痔者均納入臨床觀察范圍。中醫辨證分型: 1\\) 燥火型: 患者因實熱留置腸胃,久而燥結化火,或因津液耗損。一般均有便干便秘或數日排便一次的不良習慣,年老者多為津液不足,糞便燥結,排便時用力過度,發生痔瘡,舌多紅少津或舌紅苔薄黃燥,脈細數。素喜煎炒燒炸辛熱者,腸內久積燥熱便結,排便時肛門努張過度而致痔瘡,舌多紅或降紅,苔黃燥,脈洪實有力; 2\\) 濕熱型: 患者平素喜醇酒肥食,以致濕熱下注,發生此癥,舌質紅,苔多黃膩,脈濡數; 3\\) 瘀血型: 臨床表現以痔外靜脈叢因各種原因破裂出血,形成瘀血阻滯為主,舌質紅,苔黃或燥,脈數; 4\\) 熱毒型: 痔瘡以紅腫為重,伴劇痛,并有畏寒發熱等,患者舌紅降,苔黃厚,脈實數; 5\\) 虛寒型: 患者常因感受風寒,或過食寒涼,以致腹痛腹瀉,瀉痢過度所致,其舌淡,苔白或滑,脈沉遲或沉緩。
1. 3 療效標準按 1994 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內痔、外痔、混合痔的療效評定標準制定。治愈: 癥狀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縮; 有效: 癥狀改善,痔核縮小; 無效: 癥狀和體征均無變化。
1. 4 治療方法先常規手術治療,術后常規換藥。同時應用消腫活血定痛湯辨證加減治療。消腫活血定痛湯組成: 澤瀉 12g,赤小豆 30g,梔子 10g,白芷 9g,乳香9g,沒藥 9g,牛膝 9g,丹皮 9g,甘草 7g。在以上基本方基礎上辨證加減。燥火型加麥冬 15g,玄參 30g,胡麻仁 30g,瓜蔞 15g,花粉 24g。濕熱型加滑石24g,黃柏 15g,蒼術 1g 2。瘀血型加芒硝 9g,桃仁9g,三棱 5g,莪術 5g。熱毒型加黃連 7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 15g,敗醬草 25g。虛寒型去澤瀉加冬瓜仁 24g,白術 9g,蒼術 10g,厚樸 12g,藿香 9g,茯苓24g,扁豆 15g,薏米仁 24g。每天 1 付,水煎服,每天2 次,連服 7d。
2 結果
本組 168 例均一次手術,治愈 166 例,治愈率98. 81% 。有效 2 例,占 1. 2% ; 住院時間最短 7d,最長 17d,平均為 9. 5 ±4. 5d。術后均能忍受疼痛,出現術后并發癥較少,僅出現尿潴留者 8 例\\( 4. 8%\\) ,水腫 4 例\\( 2. 3%\\) ,傷口肉芽增生 2 例\\( 1. 2%\\) ,無術后大出血及肛門感染,無肛門失禁、肛門畸形及黏膜外翻、肛門狹窄等并發癥及后遺癥。各類痔瘡治療效果見表 1,中醫辨證分型療效見表 2?!颈?-2】
3 討論
痔瘡多由于患者臟腑本虛,復因外傷風濕燥熱,或其人過食辛辣,內蘊熱毒,或久坐、久站、負重遠行,或久病瀉痢,致氣血下墜,血液郁積,濕熱下注,熱與血搏,結聚肛門而發。治療既往多用局部熱敷,坐浴,有一定的療效,但此療法療程長,對痔瘡晚期患者先行手術治療,急則治其標,同時對其進行辯證論治,分型治療,并采用消炎活血定痛湯加減治療,臨床取得了較滿意療效,因中醫辯證治療,著眼局部,顧全整體,辯證求因,因證施治,故消腫、止痛作用快,縮短了療程。消腫活血定痛湯中澤瀉、赤小豆、木通可通利小便,使水液外滲,促進局部水腫的吸收,丹皮、牛膝活血祛瘀,疏通經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且牛膝引諸藥下行,乳沒、白芷善于止痛,并能加強諸藥消腫,活血的作用,諸藥協同,共奏消腫活血止痛功效。臨床觀察本方對燥熱型、濕熱型、瘀血型有效率 100%。而且術后后遺癥很少,說明消腫活血定痛湯對于改善肛墊及肛周組織微循環,改善組織缺氧,清除體內氧自由基,修復血管內皮細胞,改善血液粘稠度均有一定作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131 -132.
[2] 廣州中醫學院. 外科學[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0: 144.
[3] 徐廷翰,歐亞龍. 中西醫結合大腸肛門病研究新進展[M].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