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功能紊亂是腹部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表現為惡心嘔吐、腸鳴音消失、無自主排氣等癥狀,嚴重阻礙臟器功能的恢復,增加了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一直以來,中醫在胃腸道功能紊亂的治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為改善腹部手術后患者胃腸道功能,我院遵循中西醫結合的新思路,本著通里攻下、理氣活血的原則,采用通腹湯對腹部手術后胃腸道功能紊亂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連續收集2008年4月—2013年10月于我院外科接受腹部手術的患者150例相關資料,均為開腹手術。剔除腹腔鏡或腹腔鏡輔助手術者。其中男82例,女68例,年齡10~81歲;其中經腹闌尾切除53例,經腹膽囊切除術56例,經腹膽總管切開取石術41例。手術采用全身麻醉93例,硬膜外麻醉57例。按照患者入院順序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5例。兩組性別、年齡、手術種類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全部患者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抗感染,及時補液。闌尾切除患者禁食;膽囊切除或膽總管切開患者禁水、靜脈營養、胃腸道減壓。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增加通腹湯治療,組方:大黃6g,厚樸12g,枳殼12g,丹參6g,當歸10g,陳皮6g,半夏5g。200mL水煎熬成200mL藥液。術后每8h服用1次,每次200mL。闌尾切除患者口服,膽囊切除或膽總管切開患者胃管注入,注入后夾管1h再開放,直至排氣。1劑/d。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患者肛門自主排氣時間,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兩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自主排氣及排便時間比較
觀察組自主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較對照組顯著縮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0)。見表2。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BC、RBC、HGB變化
組內相比,治療后WBC、RBC、HGB不同程度降低,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顯著性(t=6.932,P=0.001;t=11.438,P=0.000;t=51.245,P=0.000。t=1.477,P=0.098;t=7.110,P=0.001;t=30.476,P=0.000)。組間相比,治療前WBC、RBC、HGB水平基本相當,差異不具有顯著性(t=0.925,P=0.283;t=0.117,P=0.856;t=-1.326,P=1.732)。治療后,對照組WBC、RBC、HGB計數顯著低于觀察組(t=7.046,P=0.001;t=8.471,P=0.016;t=5.357,P=0.001)。見表3。
3、討論
胃腸功能紊亂是腹部手術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尤其是胃腸道、膽道系統的外科手術。但有關腹部手術后胃腸道功能紊亂的發病機制的研究尚不清晰。一般認為,胃腸紊亂系腹部手術過程會對體神經、內臟神經產生強烈的機械刺激引起。手術中臟器正常解剖位置或多或少發生改變,神經支配受阻或離斷,致使胃腸動力下降,胃腸功能障礙。麻藥和術后腹腔內炎癥的出現也極有可能是胃腸功能紊亂的重要誘發因子,尤其是老年體弱患者,本身胃腸功能低下,影響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進而延長患者正常進食時間,營養補給不足,不利于病情的康復。
臨床研究表明,腹部手術后48~72h內多會出現胃腸功障礙癥狀,主要表現為腸鳴音減弱或消失、無自主排氣、排便等,消化道分泌增加,排出受阻,因此腸管不斷擴張,嚴重阻礙機體的恢復。嚴重時,會引起腸道粘連,發生腸梗阻。一直以來,西醫在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方面的治療效果不甚理想,而中醫在該病證的治療中顯現出無可比擬的優勢。
中醫認為,術后胃腸功能紊亂屬于“氣滯證”的范疇。腹部外科疾病涉及肝、膽、脾、胃、腸等臟器,臟及腹,腹傳臟,互為表里。而開腹手術的創傷及麻醉會引起氣機運化失調,傳化功能失職,進而導致瘀滯不暢、運行阻滯、氣虛血瘀等。遵照中醫六腑理論,胃者乃五臟六腑之海,水谷皆受于胃,五臟六腑皆享氣于胃。脾主升發,促進水谷精氣上歸于肺,運行于全身,維持五臟六腑的功能。胃主下降,使水谷經口下行入胃,于小腸轉化清泌濁后繼續下行大腸,直至糟粕排出,協調臟腑九竅相通。即胃腸功能的正常運行主要依賴于胃氣、脾氣的支持。腹部手術創傷、麻醉、灌腸、禁食等均會使患者元氣受損,氣機升降受阻,氣血運行不暢,瘀濁滯留于腸間,臟腑功能失調?;颊呱鷲盒?、嘔吐、腹脹、腹痛等癥狀。由此可見,其病機在于氣機阻滯,瘀血停留,臟氣不通。故而,治療應當以理氣通腑為主,活血化瘀為輔?!吧夏媸怪滦?,中結使之旁達,虛者助之使通,寒者溫之使通,無非通之之法”。本方中,大黃為君藥,可蕩滌腸胃,推陳致新,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枳殼破氣寬中、除脹消氣,厚樸行氣燥濕、降濁運脾。枳殼、厚樸二者為臣藥,且相互協同,共奏行氣導滯之功。佐以丹參活血化瘀,益氣安神,補血活血。當歸養血榮心,活血行瘀。陳皮、半夏,起健脾胃、調中氣之效。諸味藥合用,腹氣得通。
現代藥理學證實,大黃被機體代謝后,其有效成分番瀉葉苷和蒽醌類衍生物,可隨著血運轉致大腸,刺激大腸、黏膜下神經叢,甚至影響深部肌肉神經叢,促進腸管收縮,增強胃腸排空運動能力。此外,游離的大黃能夠抑制腸平滑肌細胞Na+-K+-ATP酶,減緩水分吸收,促進排便。枳殼能夠緩解乙酰膽堿或氯化鋇引起的小腸痙攣。厚樸化學成分為棕櫚酮、花生酸等,小劑量的厚樸能夠興奮腸管平滑肌細胞,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胃腸道黏膜的血流量,增強胃腸道節律性蠕動。由于胃腸功能紊亂患者往往極度不適,部分會出現膈肌上升,運動受限,甚至引起呼吸困難,下腔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厚樸的應用可增加組織灌流,改善缺血缺氧狀態。實驗研究證實,當歸的有效成分——當歸多糖可增加外周血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其中,血漿蛋白水平與腹部手術后炎癥介質濃度呈負相關,與患者創口恢復密切相關。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手術后白細胞計數、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水平均有所降低,但觀察組的降低幅度顯著低于對照組。通腹湯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患者術后血紅蛋白水平,增加紅細胞和白細胞計數,促進血液生化指標恢復正常范圍,利于患者盡早康復。以上諸藥對于腸道內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有一定的抑制和抵抗作用,促進腹部炎癥吸收,保護腸道障。此外,半夏能夠抑制嘔吐中樞,起到鎮吐作用,能夠不同程度改善患者腹脹、嘔吐的癥狀。
腸鳴音恢復預示著患者胃腸道生理功能正常,臨床上常將其作為腹部手術后早期胃腸功能監測的指標。本研究中,對照組腸鳴音恢復時間為(20.58±7.46)h,觀察組恢復時間為(13.97±8.01)h,2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提示,通腹湯能夠有效縮短腹部手術后患者腸鳴音的恢復時間,不斷促進胃腸蠕動,盡早恢復胃腸道的運動功能。自主排氣是腸麻痹消失、紊亂的胃腸運動功能恢復正常的重要提示,臨床上通常將其作為是否允許患者進食的判斷標準。本資料顯示,觀察組加用通腹湯后,自主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較對照組提前,2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由此可見,通腹湯能夠促進腹部手術后胃腸運動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李濤,黃新紅,林榮繁,等.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紊亂機制與營養支持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3,13\\(26\\):17-18.
[2]張丹丹.大黃的臨床藥理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17\\):68-69.
[3]賀會剛,李小芬.大黃建中湯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35\\):45-46.
[4]楊戰軍,董雅潔.大黃對消化系統的藥理作用研究機臨床應用概況[J].承德醫學院學報,2008\\(25\\):188-189.
[5]龍飛,衛瑩芳,劉永,等.厚樸葉化學成分初步研究[J].華西藥學雜志,2010\\(4\\):387-388.
[6]張慧力,尚大可,高滿倉.厚樸排氣合劑保留灌腸對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研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3\\(23\\):91-92.
[7]王平江,張曉宇,騰正杰,等.當歸補血湯對心血管系統作用的研究概況[J].醫學信息(下旬刊),2010\\(7\\):173-174.
[8]李樹民,徐鵬遠,岑云云,等.腹部手術后早期血漿白蛋白及炎癥介質變化的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0\\(12\\):100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