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痔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之一,臨床主要治療方法為行混合痔外剝內扎術,肛門疼痛及水腫是痔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其術后恢復。為觀察中藥洗劑減輕痔術后疼痛的臨床療效,本研究選取2011年06月~2012年06月于我院診治的部分混合痔患者,給予中藥洗劑坐浴干預,臨床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06月~2012年06月于我院行混合痔外剝內扎術的患者92例,均符合《中醫肛腸科疾病診斷療效標準》和采用傳統外剝內扎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其中,男性70例,女性22例,年齡在18~64歲針灸,平均年齡(40.8±11.4)歲。普通混合痔64例,環狀混合痔28例。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觀察組術后給予中藥洗劑坐浴,對照組術后給予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病情等各方面比較,差異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觀察組每次大便后或疼痛發生時應用中藥洗劑100ml加入1000ml開水,待溫度合適后,進行坐浴,坐浴時間為10~15min,坐浴后擦干創面,鋪無菌敷料。中藥洗劑主要成分及制法:苦參30g,大黃15g,兩面針15g,當歸20g,黃柏25g,芒硝30g,黃連25g,虎杖30 g,乳香15g,五倍子15g,沒藥15 ,花椒15g適量煎湯1000ml。
1.2.2對照組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坐浴方法同治療組。兩組患者均連用7d。
1.3療效評價標準
疼痛評定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價,無痛:0分,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9分,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10分。
分別記錄疼痛治療前后的VAS評分,無法忍受的劇烈疼痛使用安定類藥物鎮痛。
1.4統計學方法
本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單位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經χ2檢驗,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1?!颈?】
由表1可知,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VAS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明顯下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VAS評分較對照組有明顯差異\\(P<0.05\\)。
3討論
疼痛是痔手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其主要原因為肛門部神經分布比較密集,且各神經之間存在廣泛聯系,當切口局部麻醉物代謝完畢或切口有異物刺激及內外括約肌痙攣時,容易誘發肛門嚴重疼痛。此外,痔手術后由于原有靜脈、淋巴循環通路破壞或創面壓迫過緊導致局部循環受阻等原因造成的水腫,可加重疼痛。疼痛發生時可給予安定類藥物鎮痛,必要時可注射杜冷丁止痛,但不可熱敷,熱敷可使切口加壓松弛、出血,造成局部血腫等較為嚴重的后果。
應用中藥洗劑坐浴是借助熱力使藥力直接作用于局部患處,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最大程度地滲入組織,發揮藥效;溫潤的藥液還可升高局部皮膚溫度,松弛因疼痛痙攣的括約肌,擴張微小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組織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減輕水腫,從而減輕疼痛;此外,坐浴時藥液對肛門有清潔作用,清除大便等不良異物,減輕異物對創面的刺激作用,同時還可避免切口感染,有利于切口愈合。
中醫學認為,痔手術后,金刃創傷,經絡損傷,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或創面局部濕熱未盡,熱毒內蘊,血行瘀滯,氣機不利,造成術后水腫、疼痛,創面愈合遲緩;中藥洗劑配方中苦參具有清熱燥濕,解毒消腫作用,大黃有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的作用,兩面針、當歸、乳香、沒藥、虎杖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的作用,兩面針、芒硝合用能通絡消腫止痛,花椒性溫,具有溫中散寒、除濕、止痛作用,五倍子有收斂生肌、解毒消腫和止血作用,諸藥合用清熱解毒、活血涼血、通絡活血、消腫止痛、燥濕收斂止癢之功效,可有效減輕痔術后疼痛,改善局部新陳代謝,加速創口愈合。
綜上所述,中藥洗劑治療痔術后疼痛療效顯著,還可促進切口愈合,預防感染,方便安全,經濟實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鳳鳴,屈玉華.中藥液熏蒸防治混合痔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療效觀察[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0,30\\(12\\):27—29.
[2] 邱劍鋒,舒濤,賈菲,等.生肌止痛膏對混合痔術后止痛及促進傷口愈合的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1,12\\(2\\):96—97.
[3] 李坤鷹.中藥液熏洗在痔切除術后的臨床應用[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0,30\\(3\\):49—50.
[4] 孫美春,李佩芳,張群,等.痔瘡患者用中藥熏洗傷口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上海護理,2009,56\\(3\\):4—5.
[5] 馬輝,王曦,南京燕,郭鵬.自制中藥洗劑對混合痔術后水腫和疼痛的療效觀察[J].廣西中醫藥,2011,3(4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