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上,肛瘺術后易復發,創面愈合較為困難,究其病理機制,肛瘺術后創面切口屬于開放式,在腸內外細菌作用下,易發感染,形成感染性傷口,因此術后創面愈合時間較長。相關研究顯示,運用現代醫學方法治療肛瘺術后難愈性創面療效往往欠佳,而經由中醫辨證方法施治可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本文主要對我院 2011 年 12 月~2013 年 12 月收治的 48 例肛瘺術后難愈性創面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選擇我院于 2011 年 12 月~2013 年 12 月收治的肛瘺術后難愈性創面患者 48 例為研究對象,均經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其中男性 28 例,女性 20 例,年齡(19~67)歲,平均年齡(35.68±2.74)歲。按照中醫辨證分型,48 例患者中 10例氣滯血瘀,29 例濕熱下注,9 例氣血虧虛,其中 2 例大腸埃希菌感染,3 例結核性創面,5 例伴有克羅恩病。所有患者感染內口均打開,竇道處于敞開狀態。
1.2 一般方法:依據中醫辨證分型:濕熱下注型:采用芩連平胃散加減法。外敷膚輕松軟膏。藥用配方:陳皮、黃芩、厚樸、蒼術各 10g,黃連、甘草各 3g。濕重患者加茯苓皮、苡仁各 30g;肝膽熱重患者施加黑山梔、龍膽草各 10g;氣血虧虛型:給予患者十全大補湯。外敷生肌玉紅膏。藥用配方:白芍、黨參、當歸、黃芪、熟地、白術、川芎、茯苓各 10g,肉桂、甘草各 5g。伴有克羅恩病患者予以 0.4g 甲硝唑+0.5g 強的松,3 次/d;結核性創面患者予以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伴有大腸埃希菌感染患者靜脈滴注敏感抗生素,行常規換藥處理;氣滯血瘀型:外敷龜版散,內服復元活血湯。藥用配方:桃仁、瓜蔞根、大黃、當歸各 10g,醋柴胡 15g,甘草、炮山甲、紅花各 6g。
1.3 觀察指標:觀察患者創面愈合狀況及臨床療效。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 SPSS 16.0 統計學軟件對上述資料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 果
本組選取的肛瘺術后難愈性創面共 48 例,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治療,效果比較滿意,48 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出現感染,療程(18~60)d,平均療程(24.4±2.2)d。1 例切開放置對口引流患者引流口內存在分泌物,創口不愈,靜脈滴注哌拉西林鈉加舒巴坦后治愈。
3、 討 論
肛瘺術后難愈性創面作為臨床上的常見病癥,主要是指患者手術后換藥創面未出現縮小,一定條件下存在擴大現象。文獻報道顯示,予以肛瘺術后難愈性創面患者現代醫學方法治療往往效果不佳?,F代中醫觀點認為,綜合分析患者創面肉芽發展情況,結合患者全身情況,予以中醫辨證施治,臨床效果值得肯定。本文研究顯示,48 例患者經中醫辨證治療均治愈出院,未出現感染等并發癥,提示中醫辨證方法在肛瘺術后難愈性創面治療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究其根源,針對氣滯血瘀型創面不愈而言,復元活血湯可理氣化瘀,使其創面縮小。針對氣血不足而言,依據創面肉芽發展情況,采用十全大補湯,能促進創面愈合。濕熱下注型患者易發皮膚過敏,肛腸術后創面易在過敏等因素作用下出現濕熱表現,采用芩連平胃散可散清燥濕。在現階段,由于肛瘺手術療程長,易出現反復現象,易發克羅恩病,故要按照患者病變部位與癥狀變化合理選擇治療方案,及時消除炎癥,促進傷口愈合。伴隨著中醫辨證論治規范化水平的提高,中藥作用機制實驗研究得到了深入發展,中醫辨證方法促進肛瘺術后創面愈合應用前景將會更加廣闊。
綜上所述,針對肛瘺術后難愈性創面,予以中醫辨證方法,可有效保證臨床治療效果,且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彭軍良,吳小妹,金玉弟,等.中藥促進肛瘺術后創面愈合的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3(6):962-964.
[2]趙永嬌,何穎華,智建文,等.中醫祛腐生肌法治療慢性難愈性創面研究現狀[J].北京中醫藥,2010(6):466-469.
[3]楊風利,張麗萍,邵雅斐,等.丹紅注射液治療肛瘺術后創面的效果[J].寧夏醫學雜志,2011(11):1080-1081.
[4]張光哲,凌光烈,鹿曉理,等.藻酸鈣敷料在肛瘺術后創面的應用[J].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2012(1):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