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股溝疝是普通外科常見疾病,大多數為斜疝,患兒年齡在 6 個月以上者一般不會自愈,均應行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斜疝大部分為腹膜鞘狀突未完全閉合,導致腹腔內的小腸、大網膜、卵巢、輸卵管等進入鞘狀突所致,而非腹壁缺損所致,嬰兒的腹肌在發育過程中可逐漸強壯而使腹壁加強,單純疝囊結扎即可獲得滿意效果,無須施行修補手術。
疝氣的發生率約 1~4%,男女之比約 10:1,且可發生于兩側。觀察發現,腹橫紋小切口手術能避免常規切口手術的缺點,明顯提高療效[1].現將我院 2009 年 10 月至 2014 年 10 月5 年間所做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疝氣的情況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擇 2009 年 10 月致 2014 年 10 月期間我院收治的 146例小兒疝氣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 73例,觀察組男 68 例,女 5 例,年齡 1.5~11 歲 ( 平均 5.6±1.2歲 ),發病時間 3 個月 ~5 年 ( 平均 1.8±0.4 年 );對照組男 70例,女 3 例,年齡 1.2~12 歲 ( 平均 5.7±1.3 歲 ),發病時間 6周 ~7 年 ( 平均 1.6±0.5 年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別 ,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都采用全身麻醉,3 歲以下用氯胺酮 + 地西泮,3 歲以上用丙泊酚 + 芬太尼。對照組采用常規手術,患兒平臥位,于患側腹股溝內側上方 1.0cm 處做平行切口,長約3.0cm, 切開腹外斜肌腱膜,顯露精索后進行分離,找到疝囊后剝離致頸部,最后高位結扎、逐層縫合、無菌敷料包扎,術后常規抗生素治療3天。觀察組患兒采用腹橫紋小切口治療,患兒平臥位,在患兒外環口上方腹橫紋處做長 1.0cm 左右的橫切口,分開皮下組織,顯露精索后找出疝囊,充分游離之,最后用 4 號線行疝囊頸部高位結扎,將精索、睪丸復位,徹底止血后,皮下縫合 2 針,無菌敷料包扎,術后常規抗生素治療3 天。
3 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 (18±5)min, 切口長度 (1.3±0.5)cm, 住院天數 (3±1)d, 疼痛時間 (6±2)h,發生并發癥 3 例。對照組手術時間 (30±5)min,切口長度 (2.8±0.5)cm, 住院天數(5±1)d, 疼痛時間 (10±2)h 小時,發生并發癥 7 例。觀察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
4 討論
小兒腹股溝疝大多為斜疝,患兒年齡在 6 個月以上者一般不會自愈,不僅影響小兒消化系統,引起下腹墜脹、便秘、腹痛、吸收功能減退、體質下降等癥狀,而疝囊的擠壓還會影響生殖系統的正常發育,當疝氣發生嵌頓時,還可以引起劇烈腹痛以及腸梗阻、腸管壞死等嚴重并發癥,甚至危及患兒生命[2].手術是治療小兒疝氣最可靠方法,雖然微創技術在外科領域發展和應用日益增多,但大多數基層醫院因缺乏相應的設備和成熟的技術,仍然以開放手術為首選治療方案。
常規手術是與腹股溝韌帶平行的斜切口,切口較長,術中出血量較多、術后仍有復發。與常規手術相比較,腹橫紋小切口手術只在腹部外環口做長 1cm 左右的橫切口即可完成手術,手術切口與皮膚橫紋相重合,術中分離組織少、出血少、術后疼痛輕微、住院時間短、并發癥發生率低、手術疤痕不明顯,優勢顯而易見[3].綜上所述,腹橫紋小切口手術治療小兒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良好,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尤其適合基層醫院。
參考文獻
[1] 范文培 , 腹橫紋下小切口疝囊高位結扎治療小兒腹股溝疝 [J], 中華醫學研究雜志 , 2003, 3(8): 739-740.
[2] 黃慶祿 , 小兒腹股溝疝治療現狀 [J], 中國誤診學雜志 , 2008,8(15):3544-3545.
[3] 楊乾坤 , 李弟元 , 小橫切口高位結扎治療小兒腹股溝疝 180 例體會 [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 2006, 5(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