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HIE\\)是圍產期新生兒的常見疾病,早期發現和明確診斷HIE對患兒的治療及預后具有直接影響。近年來,我院采用64排螺旋CT檢查診斷HIE患兒128例,本文回顧性分析64排螺旋CT診斷HIE的臨床價值。
1、臨床資料
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臨床確診的HIE患兒128例,男92例、女36例,年齡8h~28d。臨床表現為易怒、緊張不安和深部反射增加\\(輕度\\)63例;昏睡或昏迷、癲癇發作、肌張力下降、腦干功能異常、顱內壓增高\\(中度\\)45例;瞳孔散大、反射消失、前囟飽滿、顱縫增寬、呼吸節律不整等\\(重度\\)20例。
本組患兒均使用PHILIPSBrilliance64排螺旋CT機進行頭顱檢查,設定管電壓為120kV、管電流為80mA、窗寬83~85HU、窗位40~42HU,層距與層厚均為5mm,以聽眶上線為基線進行頭顱連續掃描\\(躁動患兒應用水合氯醛灌腸使其入睡后再進行掃描\\)。根據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新生兒學組2005年修訂的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CT分度標準進行病情程度判定,I度:散在、局灶低密度影分布于1~2個腦葉;Ⅱ度:低密度影范圍超過2個腦葉,白、灰質對比度模糊;Ⅲ度:彌漫性低密度影,灰質、白質界限喪失,但基底節、小腦尚有正常密度,側腦室狹窄、受壓。
采用Kappa檢驗法檢驗CT分度與臨床分度的一致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CT影像表現
\\(1\\)輕度:腦實質內散在小片狀低密度影,多位于額葉,呈對稱分布,病灶與周圍腦組織界限尚清晰,低密度影范圍多小于2個腦葉,病灶CT值在足月兒≤18HU、在早產新生兒≤15HU。\\(2\\)中度:腦實質內低密度影范圍超過2個腦葉,多位于額頂葉或額枕葉,大腦灰、白質區的分界模糊,腦溝消失、腦裂變窄;其中3例合并單純蛛網膜下腔出血患兒可見蛛網膜下腔高密度影。\\(3\\)重度:腦實質內多呈彌漫性低密度改變,大腦灰、白質區分界消失,僅見基底節、小腦及腦干為正常腦實質密度,周圍腦溝、腦裂及腦池均受壓變小;其中5例合并單純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兒可見蛛網膜下腔高密度影、4例合并蛛網膜下腔及腦室出血患兒可見蛛網膜下腔和腦室內高密度影。
2.2CT影像診斷HIE效果
CT影像分度為Ⅰ度68例、Ⅱ度41例、Ⅲ度19例,CT影像分度與臨床表現分度具有較高的一致性\\(χ2=168.40,P<0.01\\),符合率為89.1%\\(114/128\\)。見表1。本組有121例患兒出院6月時獲隨訪,其中68例Ⅰ度患兒的CT影像表現均正常;39例Ⅱ度患兒中有30例CT影像表現正常、9例CT影像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腦積水及局限性腦萎縮;14例Ⅲ度患兒CT影像表現均有腦軟化、腦萎縮。
3、討論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主要病理改變是腦水腫、腦血流灌注下降、腦實質壞死及缺氧性顱內出血。
64排螺旋CT檢查能夠明確顯示HIE患兒腦實質低密度灶的分布部位、范圍及與周圍正常組織的關系,還能確診是否合并有腦出血及出血的類型,可為臨床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提供影像學基礎;而定期復查還能夠觀察病變的發展及演變過程,可對預后進行評估。
輕度缺氧時,最早期在雙側側腦室前角外上方可見對稱性低密度影,而腦灰質密度則無明顯變化,病變好發于額葉、頂枕葉,CT表現為Ⅰ度;治療后多數病例的CT影像表現正常。隨著缺氧時間的延長,低密度區范圍在2個腦葉以上,大腦灰、白質分界不清,病變區域出現水腫并逐漸沿腦白質纖維擴散,鄰近腦溝可變淺或消失,CT表現為Ⅱ度;治療后多數病例的CT影像表現正常,少數病例出現輕度腦積水或單純性腦溝變深、腦萎縮。缺血缺氧進行性發展時,除腦實質內呈彌漫性低密度改變外,腦灰質也發生水腫,大腦灰、白質區分界消失,腦組織廣泛腫脹,甚至可見基底節、丘腦、小腦密度相對增高、腦室變窄,并發腦實質和\\(或\\)蛛網膜下腔出血時,可見蛛網膜下腔和\\(或\\)腦室內高密度影,CT表現為Ⅲ度;治療后單純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者的出血吸收后,部分病例的CT影像表現正常、部分病例出現輕度腦積水或單純性腦溝變深、腦萎縮,而合并腦室內出血、腦實質出血者的CT影像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腦積水、腦軟化、腦萎縮。
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頭顱CT影像表現需要與出生1周內正常新生兒的頭顱CT影像表現進行鑒別,后者的頭顱CT影像表現為整個腦白質密度偏低,基底節分界不清,缺乏明顯灰白質分界。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側腦室前角周圍低密度灶CT影像表現應與腦積水時外滲的腦脊液所致側腦室前角周圍低密度灶CT影像表現相鑒別,后者的特征是腦室擴大而前者腦室正?;蚩s小。應用CT診斷HIE時,除觀察腦實質密度改變外,還應注意觀察病灶形態的改變,尤其當白質密度>18HU時;CT檢查對于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比較敏感,但此時需注意竇匯、小腦幕、皮層部位等也可出現稍高密度,切勿診斷為出血;有時極少量蛛網膜下腔出血可因顱骨偽影而被漏診。
綜上所述,64排螺旋CT在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早期診斷及損傷分度方面具有重要價值,能夠明確患兒腦損傷情況,而且能對顱內出血進行定性及定量的診斷;其對于及時有效地干預治療及減少后遺癥的發生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緒之.早產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CT診斷和治療[J].中華兒科雜志,2004,42\\(12\\):940.
[2]管讓憲.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126例的CT診斷分析[J].實用臨床醫學,2009,10\\(2\\):82-83.
[3]夏黎明.出生1周內正常新生兒與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顱腦CT表現[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0,8\\(5\\):336-338.
[4]陳麗英.關注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早期影像學診斷[J].放射學實踐,2003,18\\(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