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以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為特征的獨立疾病或某些疾病的伴隨癥狀。心悸多見于現代臨床功能性或器質性心臟疾患的心律失常[1]。根據病情輕重有驚悸與怔忡之分,輕者為驚悸,常由外因誘發,時作時止,可僅感心慌不適; 重者為怔忡,常無明顯誘因,或陣發,或持續存在,甚則眩暈、黑朦,或發生猝死[2]?,F將我們運用交通心腎法辨治中老年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心悸體會簡介如下。
1 對心腎不交心悸病理機制的認識
心悸病名古已有之,漢代張仲景稱之為 “心動悸”“心中悸”及 “驚悸”等,認為主要病因有驚擾、水飲、虛勞及汗后受邪等。清代林佩琴《類證治裁·怔忡驚恐論治》曰: “如水虧火盛,煩躁熱渴而為怔忡驚悸者,二陰煎或加減一陰煎?!鼻宕蚪瘀?《雜病源流犀燭·怔忡》曰:“悸者,心痹也。非緣外有所觸,自然跳動不寧,其原由水衰火旺,故心胸躁動?!倍呔J為,本病為陰虛勞損所致,陰虛既可引起心失濡養,又可導致虛火上擾心神而心悸。
明代王肯堂在總結張仲景、劉完素、朱丹溪等治療心悸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闡釋心腎不交的心悸病機[3],曰 “悸之為病,是心臟之氣不得其正,動而為火邪者也。蓋心為君火,包絡為相火,火為陽,陽主動,君火之下,陰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氣承之。夫如是而動,則得其正而清凈光明,為生之氣。若乏所承,則君火過而不正,變為煩熱,相火妄動,既熱且動,豈不見心悸之證哉”\\( 《雜病證治準繩》\\) 。指出心在上為陽屬火,腎在下為陰屬水,生理狀態下,腎水上濟心火則心火不亢,心火下溫腎水,使腎水不寒。心腎二臟維持在正常陰陽相交,水火既濟狀態; 而病理情況下,若素體腎陰虧虛,或久病之人,耗傷陰液,腎水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濟火,則心火獨亢,擾亂心神,或五志過極,思慮過度,心火內熾,不能下交于腎,暗耗腎陰,心火熾盛,火擾心神,則為心悸怔忡、失眠心煩等癥。
在中老年心悸患者中,心腎不交是最常見的臨床證型,究其原因,與中老年人腎氣漸衰、腎陽不足的生理病理基礎有關。與此同時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較大,易致心肝火旺,灼傷心陰,虛火上炎,形成心之虛火獨亢于上,命門之火虛于下,心腎不能相交的病理機制。臨床最典型的表現是陣發心悸,或自覺心跳有間歇,或劇烈心慌,間歇或持續,可突發突止。心腎不交型心悸最常見于中老年人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頻發的房性早搏、結性早搏、室性早搏及發作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發作性心房顫動,可見于有病理性心臟病的病例,更多見于無心臟病診斷而僅以心悸為主要癥狀的患者,或兩者兼而有之的病例。
中老年人快速性心律失常無論是功能性、器質性或兩者兼而有之,大多伴有失眠多夢、焦慮易怒等心肝火旺之征,反映自主神經功能失調,交感神經張力異常增高; 同時伴有腰膝酸軟、下肢冷涼或大便溏等脾腎虛寒之征,反映因心肺功能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生理性下降,使下肢回心血流不暢,超聲心動檢查可見心室舒張功能降低,系屬于寒熱夾雜、上 \\( 心\\) 熱下 \\( 腎\\) 寒的心腎不交之證。病機根源為中老年人 “天癸竭”,命門火衰,水火無根,心之虛陽浮游于上,而腎陽虛于下,即腎氣無根,不能攝心火下降,心陽獨亢,擾亂心神。
2 交通心腎法治療心悸的具體運用
心腎不交心悸的辨證要點是: 心悸伴失眠多夢,包括入睡難或眠淺易醒,伴焦慮易怒,或驚煩,腰膝酸軟,下肢冷涼,大便溏軟。心腎不交患者多伴有食欲亢進 \\( 消谷善饑,或食欲旺盛\\) 等胃火熾盛之征。心悸所伴見的失眠、焦慮等上焦熱證為心肝火盛,系交感神經張力增高的表現; 腰膝酸軟、下肢冷涼、大便溏軟等下焦寒證為脾腎不足,中氣下陷,與心肺功能降低,下肢瘀血有關。
患者食欲亢進多表現為 “饑餓焦慮”,即明顯易饑,饑餓時焦慮情緒加重,進食或進食后焦慮減輕,與進食行為引起迷走神經張力增高,使交感神經活性暫時受到抑制有關。除此之外,心腎不交心悸還常兼有氣陰兩虛及肝氣不舒之證。
交通心腎法有滋心陰,降心火,溫腎陽,引火歸原,平衡陰陽,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的作用,該法古已有之。早在 《傷寒論》中的附子瀉心湯 \\( 附子、大黃、黃芩、黃連\\) 即反映了清上熱而溫下扶陽之意[4],但流傳后世更廣的代表方是 《韓氏醫通》交泰丸,由黃連清心火而堅陰,肉桂溫下焦而引火歸原,使上下交通,水火既濟,陰陽平衡。取 “交泰”之法,用 《金匱要略》酸棗仁湯養心陰安心神、《傷寒論》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調和陰陽、交泰丸交通心腎、《壽世保元》二仙湯溫腎陽,諸方合用加減化裁。方中酸棗仁、知母、茯神、龍骨、牡蠣協同應用,養血安神定悸共為君;黃連清心火寧心神,肉桂、淫羊藿溫陽補腎,降心火,引火歸原,使釜底抽薪共為輔佐。全方不僅清上焦、溫下元,更在于使上下相交,氣機圓潤,水火既濟,使心陰得滋,腎氣得充,心火得降,遂心悸得安,夜能安眠。伴肝氣不舒加柴胡、白芍、當歸; 伴氣陰兩虛加生脈飲; 陰虛火旺用阿膠易黃連; 心火熾盛加蓮子心; 多夢驚煩重者加珍珠母或生磁石。
3 病案舉例
患者,男,64 歲,2012 年 9 月 10 日初診。心悸時作,陣發性加重 10 余年,兩年前動態心電圖示頻發房性早搏,心悸陣發加重時為發作性心房顫動。近 1 年房顫發作頻繁,每月發生 1 或 2 次,每次持續數十分鐘至數小時,發作時狀如奔豚,胸憋氣短,平時焦慮急躁,失眠多夢,血壓不穩,飲食二便正常。舌邊尖略紅,脈沉弦細。已服胺碘酮30 天,但發作如故,遂被建議射頻消融治療,患者不愿接受,故求診中醫。預約冠狀動脈 CT 檢查,囑停服胺碘酮,治以清上溫下、交通心腎,方藥如下: 炒酸棗仁 30g,知母 10g,黃連 6g,茯神20 g,清半夏 10 g,川芎 6 g,北柴胡 12 g,當歸15 g,白芍 20 g,桂枝 6 g,巴戟天 15 g,淫羊藿12 g,肉桂 6 g,甘草 5 g。囑若有房顫發作,可舌下含服美托洛爾 25 ~ 50mg。2012 年 9 月 17 日二診: 睡眠好轉,焦慮減輕,心悸明顯減少,房顫未作。冠狀動脈 CT 檢查結果未見明顯異常。再進前方 21 劑。2012 年 10 月 16 日三診: 房顫未作,自覺身心舒暢,情緒平和。再予方藥 14 劑,調整如下: 北柴胡 15g,香附 12g,烏梅 9g,當歸 15g,白芍 20g,桂枝 6g,黨參 30g,白術 10g,炒酸棗仁 30g,知母 10g,川芎 6g,清半夏 10g,茯神20 g,黃連 6 g,玄參 12 g,牡丹皮 10 g,生地黃12 g,肉桂 6 g,龍骨、牡蠣各 30 g,珍珠母 30 g。
2012 年 10 月 30 日四診: 述 10 天前,凌晨 4 時許房顫發作,因未出現以往發作之不適,未服藥,持續兩小時后自動終止,目前堅持每晚快步行走4. 5 km。舌邊尖仍略紅。方藥調整如下: 炒酸棗仁30 g,柏子仁 15 g,龍骨、牡蠣各 30 g,茯神 20 g,黃連 6g,玄參 12g,北柴胡 15g,香附 12g,烏梅10 g,當歸 15 g,白芍 20 g,桂枝 3 g,牡丹皮 10 g,生地黃 12g,肉桂 6g,淫羊藿 15g。藥進 14 劑后隨訪,房顫未作,心悸已少,心情平和。
參考文獻:
[1]焦樹德,路志正 . 實用中醫心病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165.
[2]李方潔 . 功能性心律失常需要治療嗎[J]. 家庭醫生,2010,15\\( 7\\) : 20.
[3]郭永周,吳偉康 . 中醫心腎相關理論與心臟疾病防治[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104.
[4]劉敏,閆軍堂 .《傷寒論》中“心腎不交”相關方證探析[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 6\\) :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