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樣病例 \\( influenza-like illness,ILI\\) 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冬季高發。癥狀為發熱 \\( 腋下體溫≥38℃\\) ,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缺乏實驗室確定診斷為某種疾病的依據[1]。對于實驗室診斷的流感病毒感染,西藥治療首選抗病毒藥物磷酸奧司他韋 \\( 達菲\\) 。但實際上,相當一部分 ILI 屬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范疇,是由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2],對于這些病例則缺乏有效藥物。感冒退熱飲是在 《傷寒論》經方的基礎上創立的,由小柴胡湯合白虎湯加味而成。我們采用感冒退熱飲與金花清感顆粒治療 ILI 患者,比較兩者的退熱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 1 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文獻 [1] 制定。1\\) 流行病學史: 近期內本地區或鄰近地區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明顯增多,有患者接觸史。2\\) 臨床癥狀: 腋下體溫≥38℃,出現鼻塞、噴嚏、流涕、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癥狀; 伴惡寒、發熱、頭痛、頭暈、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癥狀。3\\) 實驗室診斷: 外周血白細胞數量≤10. 0 ×109/ L,中性粒細胞分類 < 80% 。4\\) X線胸片或胸透無明顯異常。5\\) 病毒學檢查: 從患者鼻咽分泌物分離到相關病毒; 或直接檢查呼吸道上皮細胞的相關病毒抗原陽性。但 ILI 一般缺乏病毒學檢查診斷依據。
1. 2 中醫辨證標準
參考 《中醫內科學》[3]外感發熱的辨證標準制定。少陽證: 有外感或受涼病史,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咽干目眩,舌苔白或薄黃,脈弦。陽明證: 有外感或受涼病史,或由少陽證傳變而來,壯熱或大熱,熱勢持續,高熱不解,不惡寒,體溫 > 39℃,大汗、大渴,舌質紅,苔黃,脈數洪大。
1. 3 納入標準
1\\) 符合上述西醫診斷及中醫辨證標準; 2 \\)年齡 16 ~75 歲; 3\\) 腋下體溫≥38℃; 4\\) 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 4 排除標準
1\\) 妊娠、準備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2\\) 過敏體質者或對藥物成分過敏者; 3\\) 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原發疾病者,精神病患者; 4\\) 合并肺部其他原發性疾病,如肺結核,肺膿瘍者; 5\\) 已明確的其他原因發熱,如化膿性扁桃體炎、支原體、衣原體、傷寒、肺炎、結核、淋巴結炎等; 6\\) 伴有腹瀉者,或舌苔厚膩明顯者。
1. 5 剔除標準
1\\) 觀察過程中出現肺部陰影者; 2\\) 觀察過程中失訪者; 3\\) 觀察結束后證明是非典型病原體感染者; 4\\) 后續檢查證明為細菌感染或其他原因發熱者。
1. 6 一般資料
收集 2012 年 11 月至 2014 年 2 月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感染科呼吸專家門診和發熱門診患者66 例,按計算機產生的隨機分配序列分為兩組,隨機分配方案隱匿的方法采用按順序編碼、不透光、密封的檔案袋。觀察組 34 例,其中男 15 例,女 19 例; 年齡 19 ~ 71 歲,平均年齡 \\( 32. 85 ±12. 54\\) 歲; 病程 0. 08 ~ 2. 08 天,平均病程\\( 1. 29 ±0. 67\\) 天; 第 1 次 服 藥 即 刻 腋 下 溫 度 38. 0 ~40. 0℃ ,平均溫度 \\( 38. 71 ± 0. 52\\) ℃ 。對照組 32例,其中男 15 例,女 17 例; 年齡 19 ~ 58 歲,平均年齡 \\( 30. 13 ± 8. 47\\) 歲; 病程 0. 17 ~ 3. 17 天,平均病程 \\( 1. 62 ± 0. 36\\) 天; 第 1 次服藥即刻腋下溫 度 38. 0 ~ 39. 4℃,平 均 溫 度 \\( 38. 49 ±0. 38\\) ℃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 P >0. 05\\)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 1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感冒退熱飲,處方: 北柴胡 15g,生石膏 30g,黃芩 12g,知母 12g,黨參 10g,蘆根 30g,白花蛇舌草 15g,虎杖 15g,法半夏 10g,生姜 6g,炙甘草 6g。顆粒劑由北京振東光明藥物研究院提供,每袋 10g,每次 1 袋,每日 2 次。
對照組給予金花清感顆粒,主要成分: 金銀花、浙貝母、黃芩、牛蒡子、青蒿等由北京市鼓樓中醫醫院提供,京藥制字 Z20090009,批號: 12070502,每袋6g。每次1 袋,每日2 次,開水沖服。
腋下溫度降至 37. 3℃ 以下停藥,對于高熱患者則聯合應用對乙酰氨基酚及其復合制劑 \\( 相關藥物不同商品名均可使用,僅在體溫≥38. 5℃時按說明書服用 1 次,24h 不超過 3 次\\) ; 對于部分要求使用抗生素的門診患者聯合應用阿奇霉素 \\( 浙江省麗水眾益藥業有限公司,批號: 120111,國藥準字 H20090152\\) ,每日 0. 5g 頓服,服用 3 天。
當患者服藥后不能有效退燒,持續 72h 高熱時,建議患者及時再次就醫,并進行外周血檢測、X 線胸片、胸透等相關檢查,進一步排除支原體、衣原體及少數細菌感染。
2. 2 觀察指標及方法
兩組患者均配發統一購買的魚躍牌體溫計\\( 江蘇魚躍醫用儀器有限公司\\) ,由首診醫師負責培訓患者體溫計的使用與體溫的讀取。告知患者在體溫超過 38℃ 時才開始服藥,記錄第 1 次服藥時的即刻體溫及以后每 6h 的體溫,并接受電話訪問,由醫師在體溫單上描記體溫,一直追訪到體溫完全正常 24h。
2. 3 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判定標準自擬,以腋下溫度 >37. 3℃判斷為發熱,從第 1 次服藥即刻開始計算,從體溫單上測出患者每天發熱的持續時間,累計相加,得出每位患者的發熱時間。從第 1 次服藥即刻開始,到體溫降至 37. 3℃ 以下不再反彈,所持續的天數為退熱天數。
2.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5. 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 \\(珋x ± s\\) 表示,采用 t 檢驗。
3 結果
3. 1 兩組患者發熱時間和退熱天數比較
表 1 示,兩組患者發熱時間和退熱天數比較,觀察組均顯著短于對照組 \\( P <0. 05\\) 。
3. 2 兩組患者治療不同時間體溫水平比較
表 2 示,兩組治療后 6h 與 0h \\( 治療前\\) 比較,體溫均明顯降低 \\( P <0. 05\\) ; 兩組治療后 18、24、30、36、42 h 體溫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 P <0. 05\\) 。兩組患者退熱曲線見圖 1。
4 討論
感冒退熱飲主治少陽陽明合病,即由正氣不足,外感風寒,表證不解,素體內熱熾盛,寒邪入里化熱所致病證。方中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膽經,透泄與清解少陽之邪,并能疏泄氣機之郁滯,使少陽之邪得以疏散。生石膏辛、甘、大寒,性寒清熱瀉火,辛寒解肌透熱,甘寒清胃熱、除煩渴,故善清泄肺胃之熱以生津,與柴胡并用,清泄少陽、陽明蘊熱,共為君藥。黃芩苦寒,長于清泄少陽與上焦之熱; 知母味苦、性寒、質潤,長于清熱瀉火,生津潤燥,此二者為臣藥。黨參益氣健脾,養血生津; 蘆根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白花蛇舌草、虎杖清熱利濕; 法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嘔,共為佐藥; 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配伍,和解少陽,清解陽明?,F代藥理研究,柴胡、黃芩、虎杖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發熱時間、退熱天數均明顯短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 18、24、30、36、42 h 體溫組間比較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感冒退熱飲的退熱療效明顯優于金花清感顆粒。本研究觀察指標單一,僅觀察體溫變化,未記錄咳嗽、咽痛、頭痛、身痛肌肉痛疲勞、惡寒出汗等相關評分指標,尚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李寧 . 感染性疾病診療常規系列·醫療技術操作規范感染性疾病診療常規叢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26-29.
[2]葉任高,陸再英 . 內科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 11-13.
[3]王永炎 . 中醫內科學[M]. 上海: 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 33-36.
[4]雷載權,張廷模 . 中華臨床中藥學[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43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