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醫學論文 > > 白塞病的中醫證型及用藥情況統計分析
白塞病的中醫證型及用藥情況統計分析
>2024-03-26 09:00:00



白塞病是一種以血管炎為病理基礎,主要表現為口腔潰瘍、外陰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F代醫學治療白塞病多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劑控制病情[1]。白塞病的臨床表現與中醫“狐惑”類似。筆者通過查閱國內期刊上公開發表的中醫診治白塞病文獻,對證型和用藥進行整理并分析,以期為臨床的辨證論治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文獻檢索方法

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VIP\\)收錄的 1990 年 1 月-2013 年 10 月中醫藥診治白塞病的文獻。以“中醫藥”和“白塞病”或者“白塞氏病”或者“白塞綜合征”或者“狐惑”為檢索關鍵詞,采用順查法進行檢索。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含有完整的中醫診治白塞病或狐惑證型名稱和方藥記載的文獻;所涉及的治法和用藥有確切療效的文獻;含有單方和驗方也一并統計;剔除綜述性文獻、重復文獻。

1.3 資料處理與數據分析

①證型統計:證型名稱和分類參照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 2007 版《中醫診斷學》證型標準,并分析各證型證候要素。②方劑統計:每個證型附 1首以上方劑者,按數方統計;基本方含有加減用藥者,仍按 1 首方劑統計。③藥物整理:方劑組成及其加減藥物均予統計;中藥名稱、功能分類、歸經和藥物性味均參照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 2007 版《中藥學》所載標準整理,如教材未錄入者,以《中藥大辭典》為標準;若 1 味藥數種歸經者,按數種歸經統計。④運用 Excel 進行相關數據錄入,整理后的數據運用 SPSS19.0 統計軟件對方劑和藥物頻次及分布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文獻納入情況

初檢文獻 72 篇,剔除綜述性文獻、文獻中所載證型與方藥記錄不完整、無確切療效的文獻 14 篇,最終納入文獻 58 篇。

2.2 證型分析

58篇文獻所涉及的證型經歸類后共計20個,單個證型被文獻引用頻次共計 101 次,其中常見證型為濕熱蘊毒、脾腎陽虛、肝腎陰虛、濕熱壅盛,占總頻次的55.4%,頻次僅1次的4個證型歸為其他證型,見表1。

2.3 證候和病位要素分析

58 篇文獻中共出現證候要素 9 個,引用頻次共計116 次。實性證素占 56.8%,其中濕熱占總證候要素41.4%;虛性證素占 43.2%,陰虛、陽虛最為常見,見表 2。病位要素 5 個,肝、脾、腎、膽、肺各占病位要素總頻次的 36.0%、29.2%、29.2%、4.5%、1.1%,其中肝、脾、腎共占病位要素總頻次的 94.4%。

2.4 用藥頻次分析

58 篇文獻共整理出 197 種藥物,用藥頻次總計1363 次。其中頻次排名前 30 位的藥物依次為甘草\\(72,5.3%\\)、生地黃\\(53,3.9%\\)、當歸\\(52,3.8%\\)、茯苓\\(50,3.7%\\)、黃芩\\(40,2.9%\\)、黃柏\\(38,2.8%\\)、黃連\\(35,2.6%\\)、牡丹皮\\(34,2.5%\\)、赤芍\\(33,2.4%\\)、土茯苓\\(29,2.1%\\)、龍膽\\(28,2.1%\\)、黃芪\\(28,2.1%\\)、金銀花\\(25,1.8%\\)、玄參\\(24,1.8%\\)、柴胡\\(24,1.8%\\)、黨參\\(23,1.7%\\)、梔子\\(22,1.6%\\)、澤瀉\\(21,1.5%\\)、延胡索\\(21,1.5%\\)、白術\\(21,1.5%\\)、車前子\\(19,1.4%\\)、連翹\\(18,1.3%\\)、知母\\(17,1.2%\\)、苦參\\(16,1.2%\\)、菊花\\(16,1.2%\\)、白花蛇舌草\\(15,1.1%\\)、丹參\\(15,1.1%\\)、蒼術\\(14,1.0%\\)、薏苡仁\\(14,1.0%\\)、紅花\\(14,1.0%\\)。

2.5 藥物類別分析

197 種藥物按功效可歸納為 19 類,出現頻次共計191 次,其中排名前 3 位的分別為清熱藥、補虛藥和活血化瘀藥,占總頻次的 50.2%,見表 3。

2.6 藥物歸經分析

197 種藥物歸經頻次累計 3862 次,十二經均有涉及,排名前 5 位的分別為肝經、心經、脾經、胃經、肺經,共占總頻次的 73.1%,見表 4。

2.7 藥物藥味、藥性分析

197 種藥物共涉及 7 種藥味,總頻次為 2105 次,各藥味所占頻次從高到底依次為甘\\(762,36.2%\\)、苦\\(728,34.6%\\)、辛\\(399,19.0%\\)、淡\\(108,5.1%\\)、酸\\(55,2.6%\\)、咸\\(47,2.2%\\)、澀\\(6,0.3%\\),其中甘、苦、辛味藥共占總頻次的 89.8%。197 種藥物共涉及 9 種藥性,總頻次計 1357 次,居前 3 位的分別為寒、平、微寒藥,占總頻次的 73.0%,見表 5。

2.8 方劑使用情況

涉及方劑 66 首出現頻次共計 112 次。其中成方31 首,計 64 次,使用較多的是龍膽瀉肝湯、甘草瀉心湯,兩者共占總頻次的 17.0%。自擬方 35 首,計 48 次,多為成方化裁而來,沒有明確的歸類標準,方中藥物以清熱藥、補虛藥為主。

3 討論

白塞病屬中醫“狐惑”范疇?!吨T病源候論·傷寒病諸候》提出本病“皆濕毒氣所為也”“初得狀如傷寒,或因傷寒而變成斯病”,《金匱玉函經二注》云此病發生“非獨傷寒變是證,凡熱病者得生蟲也”,《金匱要略方論本義》提出“虛熱”病因,說“狐惑者,陰虛血熱之病也”,“治蟲者,治其標也,治虛熱者,治其本也”。通過各代醫家對病因病機和辨治的不斷完善,至今臨床已初步形成一套體系。

本研究共納入 58 篇文獻,整理歸納得到證型 20個,其中濕熱蘊毒、脾腎陽虛、肝腎陰虛、濕熱壅盛等證型最為常見,占總頻次的 55.4%。證候要素中濕熱占 41.4%,陰虛占 18.1%,陽虛占 12.9%。病位要素中肝、脾、腎占總頻次的 94.4%。由此可見,白塞病與肝脾腎臟關系密切。正如《金匱釋義》所云“狐惑病者,亦是濕熱蘊毒之病”,濕熱毒瘀互結是白塞氏病發病的病理基礎,貫穿本病始終。白塞病是由臟腑功能失調,或肝郁化熱,虛熱內擾,或脾虛失運,水濕不化,久而化熱致濕熱毒蘊,或感受濕濁之氣,濕毒伏藏于內,熏蒸臟腑,流注經絡,上蒸損傷咽喉,下注則蟲蝕二陰,搏于氣血,浸于肌膚,病情遷延進一步損及陰陽,脾腎空虛,肝腎不足,循環往復,本虛標實,虛實夾雜。

58 篇文獻中白塞病的用藥共計 197 味,分類統計顯示清熱藥、補虛藥和活血化瘀藥使用最多,占總頻次的 50.2%。清熱藥包括清熱解毒藥、清熱瀉火藥、清熱燥濕藥等,補虛藥包括補陰藥、補陽藥、補氣藥等。因清熱類及滋陰類藥物多偏寒性,補氣藥多偏溫性,故藥物藥性的統計中寒、平、微寒藥物占總頻次的 73.0%。涉及藥味 7 種,主要是甘味、苦味和辛味,占總頻次的 89.8%。甘味藥既能補陰陽之不足,又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苦味藥能瀉火解毒、清熱燥濕;辛味藥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可助血脈暢通、氣血運行。藥物歸經中十二經均有涉及,主要歸肝經、心經、脾經、胃經、肺經、腎經,表明白塞病起病五臟相因,治療應兼顧五臟,辨病辨證論治相結合。

方劑統計中,成方的使用以龍膽瀉肝湯、甘草瀉心湯等經典方劑居多。甘草瀉心湯功在和中化濕、清熱解毒,是《金匱要略》治療狐惑的主方。白塞病與肝臟關系最為密切,又因濕熱毒邪流注經絡,臨床常用清肝經濕熱的龍膽瀉肝湯為基本方進行加減治療。

自擬方共 35 首,多由清熱利濕、活血解毒、益氣養陰、溫陽健脾等方劑化裁而來,更體現了臨床上圓機活法的特點。

綜上,雖然整理過程中仍存在文獻規范性欠佳、證型及自擬方劑分類不明確等不足之處,但本研究表明白塞病中醫證型分布和用藥特點存在一定的規律,可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董建華,樂靈君.白塞病的中醫治療進展[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27\\(4\\):862-864.

[2] 朱文鋒.中醫診斷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53-215.

[3] 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6.

[5] 沈俊曄,謝志軍,范永升.范永升辨治白塞氏病經驗[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9,16\\(9\\):83-84.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