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大致可歸入中醫的“胸痹、真心痛”等范疇。中醫學認為其為本虛標實,標實為氣滯、血瘀、痰濁、寒凝而致“不通則痛”。本虛為心脾肝腎虧虛而致“不榮則痛”。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精神緊張,心理壓力加大,長期而持久的情志刺激,擾亂心肝氣機,心肝之氣郁滯,氣郁日久,郁而化熱,熱影響津液代謝和血液的運行,生痰致瘀,又可耗氣,構成了胸痹發病的病理基礎,因此冠心病與肝氣郁結關系息息相關。
1、肝與冠心病發病的理論基礎
1.1維持氣血的正常運行:《醫學衷中參西錄》有云:“為肝氣能上達,故能助心氣之宣通?!备螝獾氖栊构δ艽偈寡簳尺_無阻地運行于全身,心氣的推動功能為血液運行于周身提供動力,因此肝氣能助心行血。婁唯鳴采用以疏肝理氣為法的柴胡疏肝散治療99例冠心病能有效緩解心絞痛癥狀,心電圖有所好轉,臨床療效較確切。
1.2調節情志活動:心主神明,肝主謀略,心肝在主司意識思維活動方面密切相關。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雖由心主持,但與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關。楊天云對508名冠心病患者調查發現患者為A型性格占總人數一半以上,而此種性格也對患者的心臟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在臨床過程中促使患者的冠心病發生。
2、肝氣郁結致痰瘀、火毒為冠心病發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2.1痰:《醫學入門》曰:“氣痰七情郁成”,肝氣郁結則津液運行不暢,化生疾濁,冠心病多為年老之人,腎氣多虧,脾不健運,均可導致痰濁內生,加之冠心病患者心情不暢,肝氣郁結不解,病木乘土,脾失健運,痰氣蘊結,導致氣滯痰郁,而痰濁又可加重氣郁的程度,氣郁不散,凝結成痰,氣郁為痰之因,痰為氣郁之果。研究亦發現“痰濁”與現代醫學的高脂血癥和高凝狀態有著極其相似的病理狀態,而血脂異常是冠心病發病最重要、最常見的危險因素之一。王海濤等運用經方澤瀉湯加味能顯著地緩解痰濁壅塞型患者的臨床癥狀,血脂異常、心電圖有明顯改善,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2.2瘀:《醫學入門》曰:“瘀血由憂思逆郁而得”,肝氣郁結不得疏泄,氣滯則血瘀,血瘀而氣結,兩者互結為滯證。其本屬肝氣郁結,病初在氣分,然氣血不可相離,病久則波及血分,氣不行,凝血瘀結不散,從而形成氣滯血瘀。王子寬等研究發現氣滯血瘀證隨著冠狀動脈病變范圍與狹窄程度的加重,所占的比重也逐漸增加,兩者呈明顯正相關關系。提示氣滯血瘀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密切相關,并可能為出現冠脈狹窄的主要病理基礎。徐懿娟等運用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26例冠心病,心絞痛發作時間和頻率明顯減少,達到了治療目的。
2.3火:何夢瑤《醫編·雜癥郁》云:“蓋郁未有不為火者也,火未有不由郁者也?!碧岢龌鹋c肝氣郁結的關系。心、肝在情志方面密切相關,因此情志以肝火、心火為著。心屬火,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最易受情志影響,若情志郁結,可引動心火。肝者,將軍之官也,陽常有余,而陰常不足,一有抑郁則易化火,正如喜之氣不能散于外則令肝郁而心痛。心火、肝火互相影響,催患本病。呂同杰認為心絞痛發病與火邪有著密切的聯系,內外病理因素均可郁久化火。謝細保等應用瀉火膠囊治療30例火邪熱結型冠心病可緩解心絞痛,心電圖有較明顯的改善,臨床療效較確切。
2.4毒:冠心病患者肝郁日久,氣郁化火,火為毒之漸,因郁不得越進而演變為毒,結為郁毒證。丁書文教授等通過對其近10年來治療的14040例心血管病進行回顧,提出了心系疾病的熱毒說,認為隨著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工作壓力增大易致火熱之邪。而且現代人的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易蘊結化毒,敗壞身形,損傷心及心絡,是冠心病發生發展的重要病因,且其病變具有毒邪驟發性、酷烈性、善變性,頑固難愈。
3、討論
綜上所述,可知肝氣郁結與痰、瘀、火、毒在冠心病中的辨證關系,即在病因病理上,常相因郁滯,互相膠結。氣機郁阻、痰涎蓄積、血脈閉阻變生火毒為損傷心脈的影響因素。痰、瘀、火、毒、郁五者并存且相互關聯,循序漸變,互為因果,環環相連,在冠心病的發病過程中阻滯脈絡致血行不暢,損傷心脈,發為胸痹。目前,盡管臨床研究已經證實疏肝的方藥緩解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但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且臨床研究無大樣本試驗,仍需大量的系統化的研究,為中醫藥防治冠心病提供更為可靠的科學依據。
參考文獻:
[1]婁唯鳴.柴胡疏肝散治療肝氣郁結型冠心病心絞痛99例[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7):162-163.
[2]楊天云.A型性格與冠心病的關系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5):159-161.
[3]方升坤.自身免疫與內分泌疾病[J].現代免疫學,2010,12(1):64.
[4]李銳.消、補、濕三法治療冠心病的實質探討[J].新中醫,1978,10(1):50.
[5]王海濤,宋國慶,姜穎韶.經方澤瀉湯加味治療胸痹痰濁壅塞證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1):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