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血管疾病中,高血壓病是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同時也是容易引發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這幾年來,由于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及其他方面原因的影響,高血壓患病人數逐漸增加,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極大的影響。因此,對高血壓病的防治是人們共同關心的問題。這幾年來,醫學界對高血壓病的病理學、病因學及治療方法都取得了不錯的研究成果,不但為中醫藥防治高血壓病的作用機制提供依據,而且還為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高血壓病開辟了廣闊的研究思路。本研究對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的作用機制進行了分析。
1、 在心血管內分泌因子的影響
1.1 在血漿中心鈉素的作用:心鈉素屬于一種活性多肽,它是由心房合成、貯存并進行分泌的。也可以成為心房利鈉鈦(ANP)或者心房利鈉因子(ANF)。心鈉素是一組由不同分子量所組成的肽類混合物,從人和大鼠心房里分離出十多種心房肽樣物質,它們的基本結構類似。心鈉素主要的功能有利尿、利鈉,抑制垂體后葉加壓素的合成、釋放及作用,抑制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以及讓血壓降低、舒張血管、及對心功能進行改善等。郭明栓等對 20 例高血壓患者進行血漿心鈉素水平進行研究,這些患者血漿 ANP 平均水平都比正常成年人低。這和患者長期血壓偏高心房分泌 ANP 消耗太多,導致 ANP 含量降低相關。
1.2 在血漿內皮素及降鈣素基因相關肽方面的作用:血漿內皮素是當前具有最強作用的縮血管物質,它具備由血管緊張素向酶樣轉化的活性,也有讓血管收縮使其血壓升高等功能,正常情況下,它都在血管內皮細胞;CGRP 與受體通常存在于全部血管床,存在外周血管的特別多,當前,它是一種作用性非常強的內源性縮血管活性物質。血漿內皮素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之間的血管活性是互相拮抗的,高血壓病其發病過程估計是造成平衡失調的主要原因。江巍等人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使用降脂調壓顆粒進行治療,臨床總有效率為 90%。因此,可以說明,降脂調壓顆??勺屟獫{內皮素釋放更少,讓 CGRP 含量得到提高,對高血壓所致的血管舒縮失衡具有進一步的改善作用,那么,血管張力有效減少了,血壓也就降低了。它主要的作用機制就是在患者血壓升高時可以保護及調節血管內皮的分泌功能。
2、對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方面造成的影響
患者發生高血壓病時,RAS 被激活,這個系統在激活過程中的限速酶是腎素及血管緊張素轉換酶,在這兩個限速酶的催化下,從而產生了血管緊張素,其作用大多是通過 I 型受體起到升壓作用。
而此系統最后的活性物質就是血管緊張素,它不但具有加快醛固酮分泌,讓血流量增多的作用,而且小動脈還會收縮造成血壓升高。張靜等人對舒脈靈沖劑進行了研究,發現這種藥物對植物神經功能具有調節作用,對 RAAS 具有抑制作用,可達到降壓的效果。
3、 對血流變學和血脂方面中影響
患者高血壓病的嚴重程度可從血流變學直接判斷,血脂代謝不正常和患者發生高血壓病及病情的發展情況具有直接關系。由于高血壓血脂代謝不正常會給血管內皮帶來損傷,將身體凝血及纖溶系統激活,紅細胞其變形能力進一步降低了,從而增加了血小板的黏附聚集性及釋放能力。紅細胞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它是給黏度造成影響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治療高血壓病時,可以對紅細胞變形能力加以改善。唐忠生等人在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時,使用丹參注射液進行治療,同時使用阿司匹林進行對比,并對患者的血液流變性和血脂影響進行分析,從分析結果可以說明,丹參注射液不僅對患者的血液流變性具有改善作用,而且還具有讓血脂降低的作用。但阿司匹林對血脂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它只對高血壓患者的血液流變性具有改善作用,因此可以說明,丹參注射液的作用不但和阿司匹林相似,還可以使患者的血脂水平下降,對血液流變性具有改善作用,而且還對血小板聚集具有抑制作用,避免血栓形成,讓紅細胞保持穩定,降低患者血脂等作用。從而得出,對于高血壓患者,使用丹參注射液能改善血液流變性,而且還能讓患者的總膽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下降。
綜上所述,通過采用中醫藥調節心鈉素、腎素-血管緊張素、血漿內皮質系統及血液流變學及血脂,不僅能降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緩解患者的病情,還盡量減少或者避免發生嚴重并發癥,為采取中西醫治療高血壓疾病開辟了新的思路。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只要做到用藥合理、規范、科學,就可發揮中醫藥副作用少、作用靶點多、效果持久的優勢。
參考文獻:
[1]郭明栓,陳紹宇,李學松,等.高血壓病人血漿心鈉素水平臨床研究[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0,3(6):77.
[2]江巍,張文高,馬學盛,等.用降脂調壓顆粒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及血管內皮功能保護作用的臨床研究 [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22(1):18-19.
[3]張靜,李泓.舒脈靈沖劑對高血壓的作用機制探討[J].交通醫學,2000,14(2):123-124.
[4]唐忠生,王早堂.丹參注射液對原發性高血壓病人血液流變性及血脂的影響[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4,12(12):112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