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潰瘍性結腸炎的中醫學治療方法綜述
目 錄
摘要(詳見正文)
關鍵詞
1、 病因和發病機制
2、 辨證分型
3、 中醫藥治療進展
4、 總結
5、 參考文獻
以下是正文
摘要:潰瘍性結腸炎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腸和結腸慢性炎癥。發病年齡一般在20~50歲,發病率男女無顯著差別。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病情輕重不等,多呈慢性反復發作。本病是一種多因素、多變量、多層次的復雜疾病,治愈難度大, 復發率高, 具有較高的癌變率(發生率比正常人高 5~20倍,平均為3.5%~7%), 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現代難治病之一。關于本病,中醫學對其已有相關記載,并在該病的認識和治療等方面有一定特色。本文通過總結近10年來中醫對UC研究和治療等方面的相關文獻,希望能對臨床治療本病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 潰瘍性結腸炎;癌變率;臨床治療
1、 病因和發病機制
現代醫學認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其發生主要與精神因素、飲食結構、感染因素、過敏因素、遺傳因素、免疫因素等有關。而免疫因素在發病機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對該病病因病機的認識可概括為:環境因素作用于遺傳易感者,在腸道菌叢(或尚未明確的特異性微生物)的參與下,啟動了腸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統,最終導致免疫反應和炎癥過程??赡苡捎诳乖某掷m刺激或\\(及\\)免疫調節紊亂,這種免疫炎癥反應表現為過度亢進和難于自限。長期的炎癥浸潤、糜爛、纖維化等導致了該病的多種臨床病理表現。
中醫學中雖無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名,但自《黃帝內經》起,歷代醫籍中就不乏對該病的相關論述。如《素問·太陰陽明論》云:“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藏則腹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薄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疲骸吧訇幹畡?,心下熱善饑,臍下反動,氣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嘔逆躁煩,腹滿溏泄,傳為赤沃”。歸納《內經》中腸澼是以便血、腹瀉、下血凍或膿血為主癥,甚至出現身熱死亡的疾??;赤沃是下血、赤痢的疾病。后世也有相關論述。張仲景的《傷寒論》云:“下利己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边@段描述突出本病發作與休止交替的特點,后世稱之為“休息痢”。休息痢作為病名,首見于《諸病源候論》:“休息痢者,胃脘有停飲,因痢積久,或冷氣,或熱氣乘之,氣動于飲,則飲動,而腸虛受之,故為痢也。冷熱氣調,其飲則靜,而痢亦休也。腸胃虛弱,易為冷熱,其邪氣或動或靜,故其痢乍發乍止,謂之休息痢也?!狈蟄C反復發作的特點?!稘健ち〖病分嘘P于“今之所謂痢疾者,即古所謂滯下是也。夫人飲食起居失其宜,運動勞逸失其度,則脾胃不充,大腸虛弱,而風冷暑濕之邪,得以成間而入,故為痢疾也”的論述,則可視作對uC病因病機的總結與概括??傊?,潰瘍性結腸炎在中醫古代文獻雖無完全對等的病名,但根據其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屬于中醫“腸澼”、“泄瀉”、“下利”、“久痢”、“休息痢”、“滯下”等范疇。 中醫學認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為內傷七情、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勞倦所傷;外因為外感濕熱、疫毒之邪。病機上,本病發病主要是由于患者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脾胃運化失調,多是在胃腸虛弱的基礎上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或憂思惱怒,而致痰、熱、濕邪客于腸道,與腸中氣血相搏結,導致大腸傳導失司,氣機不暢,氣血壅滯,脂膜血絡受損而發病。正如嚴用和在《濟生方·痢疾》中所云:“夫人飲食起居失宜,運動勞役過其度,則脾胃不充;飲食失度,過勞傷身,復感外邪所致?!北静〔∥辉谀c,與脾、胃、肝、腎有密切關系?!毒霸廊珪るs證謨·痢疾》中有論述:“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廣腸最下之處,而其病本則不在廣腸而在脾胃”。
2、 辨證分型
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表現多樣,病情復雜,目前國內中醫界對其證型的分法還有很多爭議。經過總結歸納,常見的證候分型有以下幾種:
2.1 根據癥狀分: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于1992年9月在山西臨汾召開的第四屆全國學術交流會上,制定了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UC\\)的診斷、辨證和療效標準\\(試行方案\\),方案將本病分為濕熱內蘊、脾胃虛弱、脾腎陽虛、肝郁脾虛、陰血虧虛和氣滯血瘀等六型,國家藥監局頒布的《中藥新藥l臨床研究指南》也按照此標準分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2003年在重慶會議上將本病分為大腸濕熱證、脾胃氣虛證、脾腎陽虛證、肝郁脾虛證、陰血虧虛證和血瘀腸絡證?!吨形麽t結合內科學》將本病分為濕熱內蘊證、脾虛濕困證、脾腎陽虛證、肝郁脾虛證、腸絡瘀阻證和陰虛虧虛證。上述提法雖然不盡相同,但實質一樣,均根據癥狀來分。
2.2 根據病期分:臨床還有將本病主要分為兩型者:即發作期和緩解期。發作期標實為主,兼有本虛;緩解期本虛為主,余邪未凈,往往兼有瘀血。
2.3 根據六經辨證分:目前,國內臨床上對于本病的辨證多采用臟腑辨證及八綱辨證,而較少采用其他辨證體系。章浩軍[10]提出本病可采用六經辨證,將其分為三陽熱利證、太陰少陰寒利證、少陰痛利證、厥陰熱利證和厥陰久利證。 2.4 根據乙狀結腸鏡像分:吳志祥[11]運用中醫理論對本病的乙狀結腸鏡像進行辨證,將本病分為濕熱型、寒濕型、陰虛型、虛寒型和瘀阻型。
3、 中醫藥治療進展
3.1 辨證施治
這是傳統的中醫治療方法,在臨床上運用中醫基礎理論,根據四診所獲得的臨床資料,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辨證求因,審因論治,在臨床上往往不拘泥于一方一藥,體現出中醫一大特色。 黃文武[5]將UC辨證分為脾胃虛弱型、寒熱錯雜型、濕熱內蘊型、脾腎陽虛型、肝郁脾虛型、氣滯血瘀型。分別治以健脾益胃,方用參苓白術散加味;治以溫陽泄熱,寒熱并用,方用烏梅丸;治以清熱利濕,方用葛根芩連湯;治以溫補脾腎,方用四神丸加減;治以泄肝補脾,方用痛泄要方加減;治以行氣活血,方用少腹逐瘀湯加味。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6例,總有效率96.5%。
詹成[12]將潰瘍性結腸炎辨治為4種證型:濕熱壅滯型、肝脾不和型、脾虛濕困型、脾腎兩虛型,分別給予白頭翁湯、痛瀉要方、參苓白術散、附子理中丸加減治療。共治療44例,總有效率達90.9%。李壽山等將潰瘍性結腸炎分為肝脾不和、氣滯濕阻和脾虛濕盛、寒熱夾雜2型,分別用四逆散和理中湯加減治療,參苓白術散善后,治療31例,痊愈7例,顯效13例,好轉9例,無效2例。
王萬群[13]等將36例UC患者分為肝脾不和,氣滯濕郁型和脾虛濕郁、寒熱錯雜型進行施治。前者用香軍四逆散加減\\(柴胡、自芍、枳殼、木香、大黃炭、炙甘草\\);后者用味軍理中湯加減\\(黨參、自術、炮姜、五味子、制大黃、炙甘草\\);總有效率94.4%。
總結以上文獻,目前臨床常有以下分型:大腸濕熱、脾胃虛弱、脾腎陽虛、肝郁脾虛、血瘀腸絡、寒熱錯雜、氣滯濕阻、肺脾氣虛等型。大腸濕熱型常用:白頭翁湯、芍藥湯、香連丸合芍藥湯、葛根芩連湯。脾腎陽虛型常用: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四神丸、真人養臟湯、桃花湯、右歸飲。脾胃虛弱型常用:參苓白術散、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肝郁脾虛型常用:痛瀉要方合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血瘀腸絡型常用:少腹逐瘀湯、膈下逐瘀湯、桃紅四物湯。寒熱錯雜型常用:烏梅丸、半夏瀉心湯等。
3.2 辨證與辨病結合治療
根據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特點,活動期濕熱內蘊腸腑、氣滯血瘀、肉腐血敗,以實證為主,治以清腸化濕,調氣活血,生肌斂瘍為法;緩解期脾腎兩虛,肺氣失調,大腸不固,濕熱留戀,屬于虛實夾雜證,以正虛邪戀,運化失健為主,治以健脾助運,佐以清腸化濕,同時參以補腎調肺,斂瘍生肌。臨床實踐中注重辨病的同時,還可結合上述辨證進行治療。
3.3分期論治
有學者認為潰結發展過程各個階段特點不同,主要矛盾亦不同,應采取不同的治法,即分期論治,分期論治的實質是對疾病各個不同階段的病機進行辨證。黃德亞[6]認為潰結的治療分3步,第一步用下法,方用增液承氣湯加減,以下污穢之物,第二步用消法,方用大安丸加減,以期腹痛消失,大便次數減少或逐漸成形,第三步用補法.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以補氣培土,健脾固腸。魏志軍[4]對潰結治療分兩步,認為急性發作期寒熱錯雜而正氣虛用烏梅丸加減,進入緩解期主要特點是脾虛濕盛兼腎虛;用自擬二術湯加減。
3.4 其他治法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臨床經驗的積累,本病的治療方法也越來越多,其中不乏安全有效者,筆者通過查閱文獻,將較為常用的幾種方法總結如下:
3.4.1 灌腸治療
\\(1\\)水煎劑保留灌腸:郭可達[9]用活血化瘀方\\(赤芍、丹參、益母草、川芎、牛膝、姜黃、乳香、沒藥、桃仁、三七\\)灌腸治療102例,治愈41例,有效5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6.1%。孟保等用自擬潰結灌腸湯\\(黃芪、血竭、烏賊骨、赤石脂、大黃\\)保留灌腸360例,治愈28例,顯效7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7%。\\(2\\)磁化水保留溜腸:吳壽華[7]采用磁化水灌腸治療25例,好轉21例,無效4例,該4例又經2~3個療程治療均獲滿意療效。\\(3\\)粉\\(散\\)劑保留灌腸:張明昌[8]用中藥保留灌腸300例;結腸粘膜潰瘍糜爛,泄瀉清稀,次數頻多,或體質較弱者用腸炎散1號\\(珍珠、牛黃、紅力參、冰片、五倍子、琥珀、孩兒茶\\)結腸粘膜充血水腫,或結腸粘膜潰瘍久不愈合,但便血不多者用腸炎散2號\\(珍珠、牛黃、白力參、冰片、血竭、琥珀、孩兒茶\\)。結果:痊愈122例,基本痊愈67倒,好轉102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97%。此外,利福平膠囊 \\(去膠囊\\)、654-2注射液、云南白藥、錫類散、地塞米松、肝素、康復新液等都為本病臨床灌腸常用。
3.4.2 內鏡下藥物噴灑治療
本法將地塞米松、柳氮磺吡啶、珍珠粉及甲硝唑等混合灌腸液在腸鏡下噴灑給藥,既抑制了炎癥和免疫反應,緩解了毒性癥狀,又可促進粘膜的修復。通過腸鏡下藥物噴灑冶療,可使病變部位充分暴露,并使藥物緊密地附著于病變部位,可最大限度的發揮藥物的作用,并提高局部藥物的濃度,相應減少用藥的劑量,減輕藥物的毒副作用,且可用于大腸的任何部位的病變,此法對輕、中度病人近期療效好、見效快,價格低廉、安全、副作用少,但該方法對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無明顯療效,又由于腸鏡下的治療有一定的損傷性及局限性,因此,對于本病的治療,特別是對重度病例尚需探索新的治療方法。
3.4.3 溫針灸治療
劉興,孫月霞[14]用此法治療30例門診病人,方法:取穴:臍中四邊穴\\(在臍之上下左右各旁開1寸處\\)、關元、氣海、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操作方法:患者仰臥,取30號毫針1~2.5寸數支備用。穴位常規消毒,提插捻轉補法,得氣后取1.5~2cm長的一段艾條,插在針柄上,從下端點燃,共灸兩壯,直到艾條燒完為止,然后出針。為防止艾火脫落灼傷皮膚,可在穴區灸前用硬紙片墊好,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間隔2~3天,進入下一療程。經3個療程后,治愈12例,占40%;有效16例,占53.3%;無效2例,占6.7%??傆行?3.3%。
3.4.4 心理護理治療
本病是—種病因不明的直腸和結腸炎性疾病,既有精神因素的影響,又有典型軀體癥狀的疾病,被國內外學者列為公認的、經典的心身疾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病情變化、治療效果與情緒等因素密切相關。抑郁、焦慮、緊張等情緒因素影響植物神經功能調節,引起腸運動、分泌功能障礙,從而影響病程。通過健康心理教育,可一定程度消除或減輕患者的異常心理及影響患者健康的危險因素,使患者能正確認識疾病、同時也提高了患者的自身保健能力,縮短了住院天數,達到增進健康,預防疾病,減輕痛苦的目的。
4、 總結
UC的病因病機目前尚不明了,這給治療帶來了很大困難。 目前對本病的治療西醫藥的初期療效尚可,對急性重型和暴發型的急救和支持療法較為理想,療效發揮快,但復發率高,長期用藥有較多副作用。中醫藥治療的優勢在于中醫藥重視整體觀念,通過平衡陰陽,扶正驅邪而達到治療目的,具有療效穩定,毒副作用小的特點。而對于水楊酸類制劑和免疫抑制劑治療無效的患者, 以及對糖皮質激素抵抗或依賴的頑固性病例, 仍可選用中醫藥治療, 取得較滿意的療效。中藥具有抗炎、黏膜保護、調節免疫反應、調整腸道運動、改善機體內環境等多種作用, 作為潰瘍性結腸炎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可忽視。近年來,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在機理研究、療效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在治療方法上有所創新,在藥物劑型上有所改革,在實驗研究方面更加深入,在診斷和療效標準制定上更加完善,在動物實驗上也取得了可喜的進步。但仍有很多問題,比如:各地執行的診斷的療效標準尚未統一,致使各家報道的療效差異很大;還有臨床雙盲法研究開展較少;另外缺乏理想的抗復發治療措施等。今后,隨著本病發病機制的不斷明了,在高質量的臨床試驗的基礎上,有望開發出更具特異性的新療法有利于機體免疫狀態的改變, 提高潰瘍愈合質量, 從而減少復發, 提高治愈率。
5、 參考文獻:
1.葉任高,陸再英. 內科學. 第六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 407~412.
2.姜桂寧. 潰瘍性結腸炎病因病機探討. 山東中醫雜志,2008,27\\(4\\);219~223.
3.田振國.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藥治療概況.中醫雜志,2003,10\\(44\\);137~138.
4. 魏志軍,張悅. 辨證治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90例療效觀察. 湖南中醫雜志,2000,03.
5.黃文武. 中醫辨證論治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56例. 井岡山學院學報,2006,02\\(27\\).
6.黃德亞.下消補三步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98例. 實用中醫藥雜志,1998;14(2);31.
7.吳壽華.磁化水灌腸治療結腸炎25例報告.現代醫學,1982,02.
8.張明昌,張廷祥. 腸炎散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300例.河南中醫,1989,6.
9.郭可達. 活血化瘀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52例. 吉林中醫,1990;\\(2\\),19.\ue003
10.章浩軍.六經辨證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3,13\\(2\\);19~20 .
11.吳志祥.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乙狀結腸鏡像辨證分析.實用中醫藥雜志,2001,17\\(9\\);6 .
12. 詹成.三聯療法治療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四川中醫,2004,22\\(3\\);43.
13. 王萬群,張明麗.經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6例.吉林中醫藥,2001,\\(5\\);25.
14.劉興,孫月霞. 溫針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0例. 新疆中醫藥,2002,20\\(5\\);33.
15. 繆春潤,沈洪. 沈洪教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經驗. 吉林中醫藥, 2008,28\\(10\\).
16. 譚遠忠,姜錦林. 辨證與辨病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0例臨床觀察. 時珍國醫國藥, 2000,11\\(3\\);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