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原性心臟病 \\( 簡稱慢性肺心病\\) 是指由肺組織、肺血管、胸廓等慢性疾病引起肺組織結構和 \\( 或\\) 功能異常,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動脈壓增高,引起右心擴張、肥厚等損害,伴或不伴右心衰竭的心臟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臟病和左心病變引起者。慢性肺心病的主要病理變化為肺動脈高壓 \\( 肺血管的器質性和功能性改變\\) 和心功能的改變 \\( 右心功能和左心功能的改變\\) 。慢性肺心病為常見病,在各種失代償性心功能衰竭中占10% ~ 30%,其主要原因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其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高。從肺部基礎疾病發展為慢性肺心病一般需 10 ~ 20 年。
本病急性發作以冬、春季多見,以急性呼吸道感染為心肺功能衰竭的主要誘因。本病發展緩慢,除原有肺、胸疾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外,主要表現為進行性加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及其他器官受累癥狀,常表現急性加重和緩解期交替出現。慢性肺心病屬于中醫學 “肺脹”、“喘病”、“水腫”等范疇。
為進一步完善慢性肺心病的診療規范,促進中醫診治水平的提高,為從事慢性肺心病防治的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師提供指導性意見,課題組成立了由中醫、中西醫結合臨床和基礎研究、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統計學、衛生經濟學等多學科人員組成的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中醫診療指南》制定小組,依據指南研究與評價的評審 \\( Appraisalof Guidelines Research and Evaluation,AGREE\\) 工具、指南標準化會議 \\( Conference on Guide-lines Standardization, COGS \\) 確定的評價指南標準和蘇格蘭指南制定組織 \\( 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 Network,SIGN\\) 所歸納的指南制定步驟,以循證醫學思想為指導,注重中醫特色,對既往和現有的相關證據進行充分收集、評價。證據來源包括: ①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 1915—2012. 7 \\) 1 117 篇、 中 國 生 物 醫 學 文 獻 數 據 庫\\( 1978—2012. 7\\) 246 篇、維 普 數 據 庫 \\( 1989—2012. 7 \\) 824 篇、 萬 方 數 據 庫 \\( 1982—2012. 7 \\)601 篇; ②教科書; ③相關專著; ④相關國家、行業學會頒布的診療規范等; ⑤正在進行的相關慢性肺心病臨床研究報告等。共收集 2905 篇,根據制定的推薦意見的證據質量分級共分 5 級別 8 等次,獲得了 26 篇不同質量等級的相關證據\\( 其中Ⅰa 級 4 篇、Ⅰb 級 6 篇、Ⅱa 級 5 篇、Ⅱb級 2 篇、Ⅲa 級 1 篇、Ⅲb 級 1 篇、Ⅳ級 3 篇、Ⅴ級 4 篇\\) ,并采用專家共識法最終形成證據的推薦意見,編寫成本指南,以供參考。
1 診斷依據
1. 1 診斷要點
1. 1. 1 病史 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病史,主要是慢性支氣管炎、阻塞性肺氣腫、肺結核、支氣管擴張和胸廓疾病等病史。
1. 1. 2 癥狀 有咳嗽、咯痰,進行性氣促的臨床癥狀。
1. 1. 3 體征 有肺氣腫和\\( 或\\) 肺動脈高壓的體征。
1. 1. 4 輔助檢查 X 線胸片、心電圖檢查有 1 項符合診斷標準。有條件可作心電向量圖、超聲心動圖以增加診斷的可靠性。X 線征象: 具備以下① ~ ④項中 1 項可提示,2 項或以上者可以診斷,具有第⑤項情況者即可診斷。①右肺下動脈干擴張: 橫徑≥15mm; 右肺下動脈橫徑與氣管橫徑比值≥1. 07; 經動態觀察,較原右肺下動脈干增寬 2mm 以上。②肺動脈段中度凸出或其高度≥3mm。③中心動脈擴張和外周分支纖細形成鮮明對比。④圓錐部顯著凸出 \\( 右前斜位 45°\\) 或錐高≥7mm。⑤右心室增大 \\( 結合不同體位判斷\\) 。心電圖檢查: 具有 1 條主要條件即可診斷,2條次要條件為可疑肺心病的心電圖表現。主要條件: ①額面平均電軸≥ +90°; ②V1導連 R/S≥1;③重度順鐘向轉位 \\( V5導連 R/S≤1\\) ; ④RV1+SV5> 1. 05 mV; ⑤ aVR 導連 R / S 或 R / Q ≥1; ⑥V1 ~ 3導連呈 Qs、qr、Qr \\( 除外心肌梗死\\) ; ⑦肺型P 波: a: P 電壓≥0. 22 mV; 或 b: 電壓≥0. 2 mV呈尖峰型,結合 P 電軸 > + 80°,或 c: 當低電壓時 P 電壓 > 1/2R,呈尖峰型,結合電軸 > + 80°。
次要條件: ①可有肢導連低電壓; ②右束支傳導阻滯 \\( 完全性或不完全性\\) 。
超聲心動圖檢查: 凡有胸肺疾病的患者,具有以下 2 條者 \\( 其中必具 1 條主要條件\\) 均可診斷,僅適用于心前區探測部位。主要條件: ①右心室流出道內徑≥30mm; ②右心室內徑≥20mm; ③右心室前壁的厚度≥5. 0mm,或前壁搏動幅度增強;④左/右心室內徑比值 < 2; ⑤ 右肺動脈內徑 ≥18 mm,或肺動脈干內徑 ≥20 mm; ⑥ 右心室流出道/左心房內徑比值 >1. 4; ⑦肺動脈瓣曲線出現肺動脈高壓征象者 \\( a 波低平或幅度 <2mm,有收縮中期關閉征等\\) 。參考條件: ① 室間隔厚度 ≥12 mm,搏幅 < 5 mm 或呈矛盾運動征象; ②右心房增大,直徑≥25mm \\( 劍突下區\\) ; ③三尖瓣前葉曲線 DE、EF 速度增快,E 峰呈尖高型,或有 AC間期延長; ④ 二 尖 瓣 前 葉 曲 線 幅 度 低,CE <18 mm,CD 段上升緩慢、延長、呈水平位或有 EF下降速度減慢, <90mm/s。
心電向量圖檢查: 具有右心室及 \\( 或\\) 右心房增大指征。
1. 1. 5 急性加重期可有發熱、血白細胞和 \\( 或\\)中性粒細胞增高。痰培養或痰涂片可獲得有價值的病原。
具有以上病史、癥狀、體征加上 X 線胸片或心電圖符合診斷條件,排除其他心臟疾病即可診斷。
1. 2 臨床分期
1. 2. 1 代償期與失代償期 根據肺、心功能狀態分為: ①肺、心功能代償期: 咳嗽、咯痰、氣促,活動后可有心悸、呼吸困難、乏力和勞動耐力下降。具有基礎疾病的體征和肺動脈高壓體征等。肝頸回流障礙,頸靜脈充盈,可在右肋緣觸及肝下極。②肺、心功能失代償期: 表現為呼吸衰竭、右心衰竭及其他系統器官損害癥狀和體征等。
1. 2. 2 急性加重期與緩解期 根據肺、心功能代償或失代償的發病緩急和病程情況分為急性加重期與緩解期。緩解期為病情緩解穩定; 急性加重期為病情急性加重,表現為代償或失代償期原有癥狀的加重,常因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誘發,表現為咳嗽、咯黃色膿痰,發熱,呼吸困難,氣喘明顯加重,肺部可聞及明顯干、濕性啰音,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等。
2 辨證論治
慢性肺心病多由肺臟疾患遷延失治,痰瘀稽留,正虛衛外不固,外邪易反復侵襲,誘使本病反復發作。本病的證候要素以痰、火 \\( 熱\\) 、水飲、瘀血、陽虛、氣虛為主,病位以肺、腎、心為主。
痰、火 \\( 熱\\) 多表現于心、腦、肺而成痰濁蒙竅、痰濁蘊肺、痰熱蘊肺; 氣虛多表現于肺、心、腎而成心肺氣虛、肺腎氣虛; 陽虛、水飲多表現于心、腎而成心腎陽虛或伴水泛等; 瘀血多兼痰、陽虛、氣虛、火 \\( 熱\\) 。本病的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實間雜,本虛多為肺、心、腎的陽氣虛損,邪實為痰、飲、火 \\( 熱\\) 、瘀血。病情發作時的病機以痰 \\( 痰熱、痰濁\\) 阻或痰瘀互阻為關鍵,壅阻肺系,時或蒙擾心腦而致竅閉風動; 邪盛正衰,可發生脫證之危候。病情緩解時,痰、瘀、水飲減輕,但痰、瘀稽留,正虛顯露而多表現為肺、心、腎虛損,見于心肺氣虛、肺腎氣虛、心腎陽虛,多兼有痰、瘀。
本病的證候大致為實證類 \\( 寒飲停肺證、痰熱壅肺證、痰濕阻肺證、陽虛水泛證、痰蒙神竅證\\) 、虛證類 \\( 心肺氣虛證、肺腎氣虛證、肺腎氣陰兩虛證\\) 、兼證類 \\( 血瘀證\\) 三證類九證候。
臨床常見證候中各證候可單獨存在也常兼見,如心肺氣虛兼痰濕阻肺、肺腎氣陰兩虛兼痰熱壅肺證等。血瘀既是慢性肺心病的主要病機環節,也是常見兼證,常兼于其他證候中,如兼于痰濕阻肺證則為痰濕瘀肺證,兼于痰熱壅肺證則為痰熱瘀肺證,兼于肺腎氣虛證則為肺腎氣虛瘀證。急性加重期以實證為主常兼見虛證,緩解期以虛證為主常多兼見血瘀、痰濕,臨床診斷時應予以注意。本指南中證候診斷標準依據 《慢性肺原性心臟病中醫證候診斷標準 \\( 2012 版\\) 》。
遵 “急則治其標”、 “緩則治其本”原則,急則以清熱、滌痰、活血、化飲利水、宣肺降氣、開竅立法而兼固正氣; 緩則以補肺、養心、益腎為主,并根據氣虛、陽虛之偏而分別益氣、溫陽,兼祛痰活血。
2. 1 實證類
2. 1. 1 寒飲停肺證 主癥: 喘滿不得臥,咳嗽,痰多、色白、質清稀或呈泡沫狀,氣短,惡寒,遇寒發作或加重,舌質淡。次癥: 周身酸痛,發熱,舌體胖大,舌苔白、滑,脈弦、緊。
診斷: ①咳逆喘滿不得臥或氣短; ②咳痰、色白、清稀或呈泡沫狀; ③惡寒或并發熱,遇寒加重; ④周身酸痛; ⑤舌苔白或白滑,脈緊或弦緊。
具備①、②2 項,加③、④、⑤中 1 項。
治法: 疏風散寒,溫肺化飲。
方藥: 小青龍湯 \\( 《傷寒論》\\) 加減。炙麻黃6 g,桂枝 9 g,干姜 9 g,細辛 3 g,白芍 12 g,五味子 6g,法半夏9g,厚樸9g,茯苓12g,澤瀉12g,紫蘇子 9g,苦杏仁 9g。飲郁化熱,煩躁口渴者,減桂枝、干姜,加黃芩 12g、桑白皮 12g; 咳而上氣,喉中如有水雞聲,加射干 9g; 喘息不得臥者,加白芥子 9g、葶藶子 \\( 包煎\\) 12g; 肢體痛者,加羌活 9g、獨活 9g; 頭痛者,加白芷 9g、葛根9 g。
中成藥: 小青龍顆粒,沖服,每次 6g \\( 無糖型\\) 或 13g \\( 含糖型\\) ,每日 3 次。
2. 1. 2 痰熱壅肺證 主癥: 喘促,動則喘甚,咳嗽,痰黏稠,痰黃,胸悶,口渴,尿黃,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次癥: 發熱,煩躁,紫紺,不能平臥,納呆,咯痰不爽,氣短,舌苔干燥。
診斷: ①喘促或胸悶氣短、甚者不能平臥,動則加重,或咳嗽; ②痰色黃或黏稠,咯痰不爽; ③發熱或口渴; ④大便干結; ⑤舌質紅,或舌苔黃或黃膩,或脈數或滑數。具備①、②2 項,加③、④、⑤中 2 項。
治法: 清熱化痰,宣降肺氣。
方藥: 清氣化痰丸 \\( 《醫方考》\\) 加減。瓜蔞15 g,膽南星 6 g,法半夏 9 g,浙貝母 9 g,梔子9 g,桑白皮 12 g, 黃芩 12 g, 苦杏仁 9 g, 玄參12 g,陳皮 12 g,桔梗 9 g。痰鳴喘息而不得平臥者,加厚樸 9g、紫蘇子 9g、葶藶子 \\( 包煎\\) 12g;咯痰黃多者,加薏苡仁 12g、敗醬草 15、魚腥草18 g、冬瓜仁 12 g; 痰多質黏稠、咯痰不爽者,減法半夏,加百合 12g、百部 12g、荸薺 30g; 胸悶痛明顯者,加延胡索 9g、枳殼 12g; 大便秘結者,加酒大黃 9g、枳實 12g,甚加芒硝 \\( 沖服\\) 6g;熱甚煩躁、面紅、大汗出者,加生石膏 \\( 先煎\\)20 g、知母 12 g; 熱盛傷陰者,加天花粉 12 g、生地黃 15g; 痰少質黏,口渴,舌紅苔剝,脈細數,為氣陰兩虛,減法半夏,加西洋參 9g、沙參 15g、麥冬 15g; 尿少浮腫者,加車前子 \\( 包煎\\) 12g、澤瀉 12g、大腹皮 12g; 兼有血瘀者,加赤芍 12g、桃仁 12g; 外感風寒者,加麻黃 6g、紫蘇梗 9g。
中成藥: 丹葶肺心顆粒,沖服,每次 10g,每日 3 次; 癥狀較輕者可選用肺力咳膠囊 \\( 每粒0. 3 g\\) ,口服,每次 3 ~ 4 粒,每日 3 次; 亦可選用痰熱清注射液 20 ~ 40ml 靜脈滴注,每日 1 次;病情較重,兼有瘀毒互結者,可選血必凈注射液50 ~ 100 ml,靜脈滴注,每日 2 次。
2. 1. 3 痰濕阻肺證 主癥: 喘促,動則喘甚,咳嗽,痰黏稠,痰白,胸悶,胃脘痞滿,納呆,食少,舌苔白、膩,脈滑。次癥: 咯痰不爽,氣短,痰多,痰清稀,乏力,腹脹,便溏,舌苔薄,脈弦。
診斷: ①喘促或胸悶氣短,甚者不能平臥,動則加重,或咳嗽; ②痰多、色白或清稀或黏稠; ③納呆或食少; ④胃脘痞滿或腹脹; ⑤舌苔白膩,或脈滑或弦滑。具備①、②2 項,加③、④、⑤中 2 項。
治法: 燥濕化痰,宣降肺氣。
方藥: 半夏厚樸湯 \\( 《金匱要略》\\) 和三子養親湯 \\( 《韓氏醫通》\\) 加減。姜半夏 9g,厚樸 9g,茯苓 15g,葶藶子 \\( 包煎\\) 12g,白芥子 9g,紫蘇子 9g,萊菔子 9g,薤白 12g,枳殼 9g,生姜 6g。
脘腹脹悶,加木香 9g、陳皮 12g; 口黏、納呆者,加豆蔻 9g、白術 12g; 大便秘結者,加焦檳榔12 g、枳實 9 g; 尿少浮腫者,加車前子 \\( 包煎\\)12 g、防己 12 g、大腹皮 12 g; 外感風熱者,減薤白,加金銀花 12g、連翹 12g、僵蠶 9g; 外感風寒者,加麻黃 6g、荊芥 9g、防風 9g。
中成藥: 祛痰止咳膠囊 \\( 每粒 0. 45g\\) ,口服,每次 4 粒,每日 2 次。
2. 1. 4 陽虛水泛證 主癥: 咳嗽,喘促,氣短,肢體浮腫,痰白,胸悶,不能平臥,乏力,紫紺,舌苔白。次癥: 心悸,痰少,肢冷,畏寒,納呆,神疲,尿少,舌苔滑,脈沉、滑、弦。
診斷: ①喘促或胸悶氣短,甚者不能平臥,動則加重,或咳嗽; ②肢體浮腫; ③神疲乏力、動則加重; ④心悸,動則尤甚; ⑤肢冷,或畏寒; ⑥舌苔白或白滑,或脈沉滑或沉弦; 具備①、②2 項,加③、④、⑤、⑥中 3 項。
治法: 溫補心腎,化飲利水。
方藥: 真武湯 \\( 《傷寒論》\\) 和五苓散 \\( 《傷寒論》\\) 加減。炮附片 \\( 先煎\\) 9g,肉桂 \\( 后下\\)6 g,細辛 3 g,茯苓 15 g,白芍 12 g,白術 12 g,豬苓 12g,澤瀉 12g,防己 9g,赤芍 12g,生姜 6g。
怯寒肢冷甚者,去生姜,加干姜 9g; 血瘀而紫紺明顯者,加川芎 9g、澤蘭 12g、益母草 12g; 水腫,心悸,喘滿,倚息不得臥,咳吐白色泡沫者,加椒目 6g、葶藶子 \\( 包煎\\) 12g、牽牛子 6g; 脘腹脹滿者,加大腹皮 12g、焦檳榔 15g、枳殼 12g;惡心嘔吐者,加姜半夏 9g、黃連 6g、竹茹 3g; 濁邪上犯而嘔吐嚴重者,可用大黃 9g、姜半夏 9g,水煎灌腸; 浮腫消失者,重在溫補心腎,可減豬苓12 g、澤瀉 12 g,加淫羊藿 9 g、人參 9 g; 兼有傷陰而口渴、舌紅者,減生姜、豬苓,加阿膠 \\( 烊化\\)12 g、玄參 15 g、天冬 15 g。
中成藥: 濟生金匱腎氣丸,口服,每次 1 丸,每日 2 次; 正氣欲脫者,參附注射液 20 ~ 100ml,靜脈滴注,每日 1 次。
2. 1. 5 痰蒙神竅證 主癥: 喉中痰鳴,痰黏稠,喘促,動則喘甚,頭痛,煩躁,恍惚,嗜睡,譫妄,昏迷,瘛疭甚則抽搐,舌苔膩,脈滑、數。次癥: 舌苔白、黃。
診斷: ①神志異常 \\( 恍惚、嗜睡、譫妄、昏迷\\) ,或伴瘛疭甚則抽搐; ②煩躁或伴頭痛; ③喘促,動則加重; ④喉中痰鳴; ⑤舌苔白膩或黃膩,或脈滑或脈數。具備①、②中 1 項,加③、④、⑤中 2 項。
治法: 豁痰開竅醒神。
方藥: 滌痰湯 \\( 《奇效良方》\\) 加減。法半夏9 g,橘紅 12 g,郁金 12 g,天竺黃 9 g,枳實 9 g,人參9g,川芎9g,細辛3g,石菖蒲6g,遠志9g。
舌苔白膩、脈滑為痰濕者,法半夏易為姜半夏,減天竺黃,加白芥子 9g、萊菔子 9g,或配用蘇合香丸; 痰熱內盛,身熱,譫語,舌紅絳、苔黃者,減川芎、細辛,加水牛角 \\( 先煎\\) 50g、膽南星 6g、連翹 12g、黃連 6g、炒梔子 9g,或選加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 腑氣不通者,加大黃 \\( 后下\\) 6g、芒硝 \\( 沖服\\) 6g; 抽搐明顯者,加鉤藤 9g、全蝎9 g、羚羊角粉 \\( 沖服\\) 0. 6 g。
中成藥: 偏痰濁蒙竅者,蘇合香丸 \\( 每丸 3g\\)口服或灌胃或鼻飼,每次 1 丸,每日 1 ~ 2 次; 偏痰熱蒙竅者,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口服或灌胃或鼻飼,每次 1 丸,每日 1 ~ 2 次; 清開靈注射液 20 ~40 ml 或醒腦靜注射液 20 ml,靜脈滴注,每日 2 次。
2. 2 虛證類
2. 2. 1 心肺氣虛證 主癥: 喘促,動則喘甚,胸悶,氣短,心悸,怔忡,乏力,動則氣短、乏力、心悸加重,神疲,自汗,易感冒,舌質淡,舌苔白。次癥: 咳嗽,脈結、代。
診斷: ①喘促或氣短,動則加重; ②心悸或怔忡,動則加重; ③易感冒; ④神疲乏力或自汗,動則加重; ⑤面目虛浮; ⑥舌質淡、舌苔白,脈沉細或細弱。具備①、②2 項,加③、④、⑤、⑥中 2 項。
治法: 補益心肺。
方藥: 養心湯 \\( 《醫方集解》\\) 加減。人參9 g,黃芪 15 g,肉桂 6 g,茯苓 15 g,麥冬 12 g,遠志12g,五味子9g,僵蠶9g,浙貝母9g,赤芍12g,陳皮 9 g,炙甘草 9 g??人蕴刀?、舌苔白膩者,加法半夏 9g、厚樸 9g、苦杏仁 9g; 動則喘甚者,加蛤蚧粉 \\( 沖服\\) 3g; 面目虛浮、畏風寒者,加淫羊藿 9g、澤瀉 12g、車前子 \\( 包煎\\) 15g; 心悸、怔忡、自汗者,加煅龍骨 \\( 先煎\\) 15g、煅牡蠣 \\( 先煎\\) 15g、浮小麥 12g; 肢體浮腫者,加車前子 \\( 包煎\\) 12g、澤瀉 12g。血瘀較甚者,可選擇補陽還五湯化裁治療。
中成藥: 偏心氣虛者,選用補心氣口服液,口服,每次 10 ~ 20ml,每日 3 次; 心肺氣虛兼有血瘀者,選用補肺活血膠囊,口服,每次 4 粒,每日3 次。
2. 2. 2 肺腎氣虛證 主癥: 喘促、胸悶、氣短,動則加重,咳嗽,面目浮腫,頭昏,神疲,乏力,易感冒,腰膝酸軟,小便頻數,夜尿增多,舌質淡,舌苔白,脈沉、弱。次癥: 痰白,耳鳴,咳時遺尿,舌苔膩,脈細。
診斷: ①胸悶氣短,動則加重,甚則喘促; ②神疲乏力或自汗,動則加重; ③易感冒; ④腰膝酸軟; ⑤頭昏或耳鳴; ⑥面目浮腫; ⑦小便頻數,或夜尿增多,或咳時遺尿; ⑧舌質淡、舌苔白,或脈沉細或細弱。具備①、②、③中 2 項,加④、⑤、⑥、⑦、⑧中 3 項。
治法: 補腎益肺,納氣平喘。
方藥: 人參補肺飲 \\( 《癥因脈治》\\) 加減。人參9g,黃芪 18g,麥冬 15g,山萸肉 9g,五味子9 g,補骨脂 9 g, 浙貝母 9 g, 紫蘇子 9 g, 赤芍12 g,枳殼 12 g,陳皮 12 g??人悦黠@者,加白果9 g、百部 12 g; 咳喘痰多、舌苔白膩者,加姜半夏9 g、厚樸 9 g、茯苓 15 g、白術 12 g; 動則喘甚者,加蛤蚧粉 \\( 沖服\\) 3g; 腰膝酸軟者,加菟絲子12 g、鹿角膠 \\( 烊化\\) 6 g; 小便頻數明顯者,加益智仁 12g、蓮子 12g、桑螵蛸 9g; 畏寒、肢體欠溫者,加淫羊藿 6g、鹿角膠 \\( 烊化\\) 9g; 面目虛浮、肢體浮腫者,加桂枝 6g、車前子 \\( 包煎\\)12 g、澤瀉 12 g。
中成藥: 兼有脾虛者,選用固本咳喘膠囊,口服,每次 3 粒,每日 3 次; 氣虛甚而腎陽虛者,右歸丸,口服,每次 9g,每日 3 次; 偏肺腎陰虛而內熱咳喘者,選用蛤蚧定喘膠囊 \\( 每粒 0. 5g\\) ,口服,每次 3 粒,每日 3 次; 正氣欲脫者,參附注射液 20 ~ 100ml,靜脈滴注,每日 1 次。亦可選用百令膠囊 \\( 每粒 0. 2g\\) ,口服,每次 5 ~ 15 粒,每日 3 次。
2. 2. 3 肺腎氣陰兩虛證 主癥: 喘促、氣短、動則加重,不能平臥,氣不得續,胸悶,咳嗽,少痰,咯痰不爽,自汗,盜汗,神疲,乏力,易感冒,手足心熱,腰膝酸軟,舌質紅,舌苔少,脈數、沉、細、弱。次癥: 面紅,耳鳴,頭昏,頭暈,少氣懶言,紫紺,舌質淡,舌苔花剝。
診斷: ①胸悶氣短或喘促,動則加重,甚則不能平臥; ②神疲乏力或自汗,動則加重; ③易感冒; ④腰膝酸軟; ⑤耳鳴,或頭昏; ⑥干咳或少痰,咯痰不爽; ⑦盜汗; ⑧手足心熱; ⑨舌質淡或紅,或舌苔薄少或花剝,或脈沉細或細弱或細數。
具備①、②、③中 2 項加④、⑤中 1 項加⑥、⑦、⑧、⑨中 2 項。
治法: 補肺滋腎,納氣定喘。
方藥: 人參補肺湯 \\( 《證治準繩》\\) 合生脈散\\( 《內外傷辨惑論》\\) 加減。人參9g,黃芪15g,熟地黃 15g,山萸肉 12g,麥冬 15g,五味子 9g,浙貝母 12g,百部 9g,牡丹皮 9g,當歸 12g,陳皮9 g,炙甘草 6 g。痰黏難咯明顯者,加百合 15 g、玉竹 12g、沙參 12g; 手足心熱甚者,加知母 9g、黃柏 9g、鱉甲 15g; 盜汗者,加煅牡蠣 \\( 先煎\\)20 g、糯稻根須 15 g、地骨皮 12 g; 腰膝酸軟者,加杜仲 12g、補骨脂 9g; 頭昏、耳鳴者,加阿膠\\( 烊化\\) 12g、龜甲 18g。
中成藥: 生脈飲口服液,口服,每次 10ml,每日 3 次; 百令膠囊,口服,每次 5 ~15 粒,每日3 次; 偏肺陰虛而有燥熱者,養陰清肺丸,口服,每次 6 ~9g,每日 2 次; 偏腎陰虛者,左歸丸,口服,每次 9g,每日 2 次; 偏肺腎陰虛者,百合固金丸,口服,每次 9g,每日 2 次; 麥味地黃丸,口服,每次 8 粒,每日 2 ~3 次; 偏肺腎陰虛而內熱咳喘者,選用蛤蚧定喘膠囊 \\( 每粒 0. 5g\\) ,口服,每次 3 粒,每日 3 次; 可選用參麥注射液20 ~100 ml,靜脈滴注,每日 1 次。
2. 3 兼證類
血瘀證: 主癥: 面色紫暗,唇甲青紫,舌下脈絡迂曲、粗亂,舌質暗紅、瘀斑、瘀點、紫暗,脈澀、結、代。次癥: 胸悶,胸痛。
診斷: ①面色紫暗; ②唇甲青紫; ③舌質紫暗或有瘀斑或瘀點; ④舌下脈絡迂曲、粗亂。具備①、②、③、④中的 1 項。
治法: 活血化瘀。
方藥: 川芎 9g,赤芍 12g,桃仁 9g,紅花9 g,莪術 12 g 等。
中成藥: 血府逐瘀口服液 \\( 膠囊\\) ,口服,每次 10ml \\( 6 粒\\) ,每日 3 次; 復方丹參注射液 8 ~16 ml,靜脈滴注,每日 2 次; 丹紅注射液 8 ~16 ml,靜脈滴注,每日 2 次; 苦碟子注射液每次 10 ~40ml,靜脈滴注,每日 1 次; 川芎嗪注射液 40 ~80mg,靜脈滴注,每日 1 次。
3 其他治法
3. 1 天灸
主穴選取肺俞、大椎、風門、天突、膻中等穴。藥物組成: 白芥子 30g、生甘遂 15g、細辛15 g、延胡索 10 g、干姜 10 g、丁香 10 g,將上述藥物共研細末,裝瓶備用。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穴位局部常規消毒后,取藥粉 2g,用鮮姜汁調和,做成直徑約為 1. 5cm,厚約 0. 5cm 的圓餅貼于上述穴位上,用 4cm × 4cm 大小膠布固定,成人貼4 ~ 6 h 后取下即可,小孩貼 2 ~ 3 h 后取下。治療時間為三伏天,常用于緩解期。
3. 2 舒肺帖
舒肺貼由白芥子、芫花、延胡索、干姜、細辛、椒目、肉桂等組成。第 1 組穴為大椎、肺俞、定喘、脾俞、腎俞; 第 2 組穴為天突、膻中、腎俞、膏肓俞、中府。把舒肺貼藥物軟膏放入無紡布膠布中間的材料圈內,灌滿材料圈,使軟膏表面與材料圈相平,然后讓藥物對準穴位,固定好無紡布膠布,一般 6 ~12h 后取下,如有燒灼感可提前取下,無燒灼感可延遲 12h,在貼藥的局部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紅腫、水泡、麻癢現象,兩組穴位交換貼敷。常用于緩解期。
該指南供中醫內科、中西醫結合內科醫生臨床使用。適合于慢性肺心病的中醫辨證治療,對于合并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辨證治療可參考使用,對于急性肺心臟病或慢性肺心病合并有氣胸、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者不建議使用。該指南中的藥物劑量為參考劑量,供臨床應用時參考。指南研制小組將對該指南的臨床使用情況進行評估,并繼續收集、評價新的臨床證據,以對指南進行補充與更新。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 . 臨床診療指南呼吸病學分冊[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6-8.
[2]Han MK,McLaughlin VV,Criner GJ,et al. Pulmonarydiseases and the heart[J]. Circulation,2007,116 \\( 25\\) :2992-3005.
[3]程顯聲,李景周,張珍祥,等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人群防治的研究基線資料分析[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8,21\\( 12\\) : 74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