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當今社會和科學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漸漸豐富多彩起來了,然而隨之而來的各類腸胃疾病也越來越多,其中就包括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病,其發病率穩居各類消化系統疾病的前列,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健康。而胃鏡檢查和病理診斷是目前診斷此病最為有效科學的方法,同時由于此病單獨西藥治療效果欠佳,往往需配合中醫進行調理,鑒于此,我院運用胃鏡檢查與病理檢查對慢性萎縮性胃炎進行診斷,再輔以中醫辨證治療,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 1 一般資料
從我院 2011 年 1 月—2013 年 1 月醫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例中抽樣選取 132 例,均由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排除了消化性潰瘍、消化道腫瘤等不宜研究者。其中男 73 例,女 59 例; 年齡 38 ~ 73\\( 51. 3 ± 6. 4\\) 歲; 病程 0. 5 ~ 21\\( 4. 96 ± 1. 13\\) a。本研究所選患者均為隨機抽取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普遍性及客觀性,能夠為研究起到參考價值。
1. 2 診斷方法
患者均進行了胃鏡檢查,且在鏡下都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萎縮癥狀。而后再取患者的黏膜組織予以病理診斷,嚴格按照《診斷病理學》的相關標準進行。
1. 2. 1 胃鏡檢查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檢查主要表現為 3個方面: ①黏膜在胃鏡下可見紅白相間的表現,主要以白為主; ②黏膜血管明顯暴露且皺襞漸漸變薄變平或消失; ③黏膜表面呈現凹凸狀且粗糙不堪,趨于顆?;蚪Y節狀變化。
1. 2. 2 病理診斷 由我院專業醫生采用 10% 甲醛來固定病理活檢的胃黏膜,再用常規石蠟包埋切片,最后再由我院臨床經驗豐富的固定醫生進行 HE 染色后予以專業的病理診斷。
胃黏膜萎縮指人體胃固有腺體減少,在病理組織學歸納為化生性\\( 人體胃固有腺體被腸化或者假幽門腺化生腺體所取代\\) 與非化生性萎縮\\( 纖維或纖維肌性組織取代了人體胃黏膜層的固有腺體,又或者炎性細胞的浸潤直接導致了其固有腺體含量的降低\\) 2 種。一般顯示固有腺體減少就可診斷為萎縮性胃炎。
1. 3 中醫辨證分型
根據《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中醫辨證論治。本文研究的132 例患者中醫分型為: 肝胃不和型 24 例\\( 18. 18% \\) 、脾胃濕熱型 27 例\\( 20. 45%\\) 、脾胃虛弱型 37 例\\( 28. 03%\\) 、胃陰不足型 23 例\\( 17. 42%\\) 、胃絡瘀血型 21 例\\( 15. 91%\\) 。
1. 3. 1 肝胃不和型 主癥: 胃脘脹滿或脹痛,脅肋脹痛,噯氣,泛酸,惡心,甚或胸悶,食少,大小便受阻,舌質紅,舌苔薄白,脈弦或弦數。治法: 以疏肝和胃、行氣祛腫為主。方藥: 蘇梗 10 g、香附 10 g、橘皮 6 g、枳殼 10 g、大腹皮 10 g、香櫞皮 10g、佛手 10 g、砂仁 5 g、雞內金 5 g。
1. 3. 2 脾胃濕熱型 主癥: 脾胃生濕,濕郁化熱,胃脘痞悶,濕熱疼痛,嘈雜噯氣,口苦口黏,渴不欲飲,舌質紅,苔黃厚膩,脈弦或滑數。治法: 以清化濕熱、健脾和胃為主。方藥: 黨參15 g,白術 10 g,茯苓 15 g,廣木香 10 g\\( 后入\\) ,川黃連 5 g,黃芩 6 g,姜半夏 6 g。
1. 3. 3 脾胃虛寒型 主癥: 脾胃虛弱,脾胃久病受傷,胃脘隱痛,喜溫畏寒,中焦清寒,脾胃溫煦不足,口泛清水,便溏納差,乏力食少,舌質淡,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或沉細。治法:以健脾溫胃、養生和氣為主。方藥: 黃芪 30 g、桂枝 10 g、白芍15 g、炙甘草 6 g、高良姜 10 g、大棗 10 g、金鈴子 10 g、延胡索 10g、香櫞皮 10 g。
1. 3. 4 胃陰不足型 主癥: 胃脘灼痛或隱痛,胃中嘈雜,食欲不振,口干舌燥,便干吃力,舌紅少津并伴有裂痕,脈細。治法: 以養陰益胃、清熱生津為主。方藥: 北沙參12 g、麥冬15g、丹參 10 g、石斛 15 g、白芍 15 g、香附 10 g、金鈴子 6 g、甘草 3g。
1. 3. 5 胃絡瘀血型 主癥: 胃脘脹滿,刺痛且時間長,拒按,痛有定處,舌質暗紅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澀。治法: 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為主。方藥: 金鈴子 10 g、延胡索 5 g\\( 分沖\\) 、香附 10 g、香櫞皮5 g、佛手5 g、陳皮10 g、枳殼10 g、大腹皮 10 g、左金丸 5 g、煅瓦楞 10 g、炒梔子 10 g。1. 4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 癥狀全部消失,且胃鏡與病理復查也滿足痊愈標準; 良好: 癥狀明顯改善,胃鏡與病理復查顯示胃黏膜變薄,固有腺體萎縮控制在 1/3 以內; 有效: 癥狀有一定的緩解,胃鏡與病理復查中至少有 1 項指標有改善,固有腺體萎縮度逐步得到控制; 無效: 癥狀、胃鏡檢查、病理診斷均無改善。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 16. 0 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進行 \ue15e2檢驗,P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 1 檢查診斷結果分析
經病理診斷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86 例\\( 65. 15%\\) ,慢性淺表性胃炎 35 例\\( 26. 52%\\) ,慢性萎縮性胃炎合并慢性淺表性胃炎 11 例\\( 8. 33%\\) 。其中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 37 例,慢性萎縮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 18 例。將慢性萎縮性胃炎合并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患者也一同納入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結果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為 73. 48%\\( 97/132\\) 。
2. 2 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
胃鏡顯示為①、②、③3 種表現的人數分別為 62 例、43 例、36 例,經病理診斷確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特異性依次為 70. 97% \\( 44/62\\) 、65. 12% \\( 28 /43\\) 、69. 44% \\( 25 /36\\) 。表明胃鏡下單獨出現某一種表現時,其表現①的病理診斷的特異性是最高的。
而當胃鏡下 3 種表現中的某 2 種同時出現時,其病理診斷特異性范圍為 76. 47% ~87. 10%,顯示當某 2 種表現同時出現時的病理診斷特異性明顯比單一表現的高得多,而且當胃鏡鏡下同時并存 3 種表現時,其特異性為 100%。見表 1?!颈?】
2. 3 中醫證型療效
本研究的所有患者經過我院專業科學的中醫證型治療后,經過胃鏡與病理診斷復查以及隨訪治療的掌握,其療效為: 痊愈 41 例\\( 31. 06%\\) ,包括肝胃不和型 8例、脾胃濕熱型 7 例、脾胃弱型 13 例、胃陰不足型 6 例、胃絡瘀血型 7 例: 良好 50 例\\( 37. 88%\\) ,包括肝胃不和型 9 例、脾胃濕熱型 11 例、脾胃虛弱型 15 例、胃陰不足型 7 例、胃絡瘀血型 8 例; 有效 29 例\\( 21. 97%\\) ,包括肝胃不和型 4 例、脾胃濕熱型8 例、脾胃虛弱型7 例、胃陰不足型6 例、胃絡瘀血型4例; 無效 12 例\\( 9. 09%\\) ,包括肝胃不和型 3 例、脾胃濕熱型 1例、脾胃虛弱型 2 例、胃陰不足型 4 例、胃絡瘀血型 2 例; 總顯效率高達 90. 91%。
3 討 論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在消化內鏡應用到臨床以后依據胃黏膜的改變所提出的病理分類名稱,故在中醫學方面并無專門系統的敘述,同時也無相應名稱,而在通常情況下,中醫都是根據臨床表現將其納入“吐酸”、“胃痛”、“嘈雜”等中醫范疇。
在上世紀 80 年代時,北京召開的全國中醫內科委員會第三次脾胃學術會議上,將慢性胃炎的中醫病名規范為“胃痞病”,而隨后 1994 年頒布的《中醫疾病分類與代碼》中此病名也得到了落實。但是在 1997 年發布的《中醫診療術語》又將其詳細劃分為“胃絡痛”、“胃痞”、“胃脹”,以便對不同種類的胃炎進行區分,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今中醫基本上均以“胃痞”來表述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癥。
慢性萎縮性胃炎實質是癌前疾病,一旦不能及時診斷和治療,其后果往往相當嚴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F階段,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手段主要依靠胃鏡檢查和病理診斷,而初步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重要依據就是消化道內鏡下的相關病癥表現,最為主要且明顯的表現當屬胃黏膜紅白相間。但是各類客觀因素又會影響胃鏡檢查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檢出率。本研究顯示,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鏡與病理診斷符合率為 73. 48%。
而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需中醫分型、辨證用藥。
此病的病灶在“胃”,但其病機實為“脾胃”,故應圍繞“補益脾胃、活血通絡”實施治療。本研究分為 5 型辨證治療,效果較好。提示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應該在初步篩選上依靠胃鏡檢查,再輔以病理診斷進行確診,最后再結合科學的中醫藥治療,方能提高此病的檢出率及治療效果。
[ 參 考 文 獻 ]
[1] 張芳. 中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觀察[J]. 黑龍江中醫藥,2011,40\\( 2\\) : 16
[2] 沈中衛. 胃鏡下粘膜表現結合中醫辯證對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療意義[J]. 中國中醫藥資訊,2011,3\\( 9\\) : 255
[3] 宋曉容,王芳,劉丹丹,等. 化瘀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胃鏡下中醫微觀辯證應用分析[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13\\( 8\\) : 107 -108
[4] 王萍.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證治規律探討及臨床療效評價研究[D]. 中國中醫科學院,2008
[5] 朱秀. 論中醫活血化瘀法與西藥聯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研究[J]. 健康必讀,2011\\( 11\\) : 340 -340; 339